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毅」家人 | 打通产学研循环,AIoT芯片公司微纳核芯如何叠满“buff”?

毅达资本 2023-07-30

踏准当下风口之一、拥有难以匹敌的“智囊团”、手握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受到众多资本青睐……


作为一家新兴企业,微纳核芯为什么能够汇聚众多业内顶尖人才,招引人才的秘诀在哪里?企业又是如何打通产学研“任督二脉”,让学术成果得以快速实现商业落地?


近日,微纳核芯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王佳鑫博士在接受《视界财经》专访时给出了他的答案。


以下为媒体专访分享:

有这样一家汇聚“天才”的公司,核心团队成员一半以上来自北大。

 

人才集聚,为这家公司形成了相当“硬核”的研发实力,研发成果连续4年入选“集成电路设计国际奥林匹克会议ISSCC,累计成果数量9项,排名全球前列

 

此外,它还天生具备“吸金体质”,在成立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共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及2亿元A/A+轮融资。

 

它便是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公司杭州微纳核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核芯”)。


踏准当下风口之一、拥有难以匹敌的“智囊团”、手握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受到众多资本青睐……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来说,微纳核芯似乎已经叠满“buff”,前景无限。

在与微纳核芯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王佳鑫博士沟通过后,我们发现,微纳核芯与其他创新创业企业不同,在“传统”的上市目标之外,他们还拥有更远大的抱负与愿景:产学研循环——这关乎学术成果落地,也关乎产业创新。对此,我们与王博士进行了一次深入沟通,也试图以微纳核芯为案例,探讨中国创新创业企业长远发展的路径。

1

汇聚顶尖人才,打造独特核心竞争力

 

集成电路产业是技术驱动型行业,博士等高端科研人才与高级工程师等高端技术人才是产业发展与创新的基石。近年来,因美国制裁导致国内的“芯片荒”,也让芯片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在业内“人才之渴”还未解之时,微纳核芯便打造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团队:核心骨干成员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美国德州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荷兰埃因霍温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三星、ADI、NXP、Silicon Lab、Globalfoundries、华为、华大半导体、中颖电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如此“高配置”的团队自公司成立以来便是行业的关注点,也不禁让人好奇,微纳核芯招引人才的秘诀在哪里?

对此,王博士介绍,团队的核心成员中,一半以上来自北大,同门情谊为团队招引人才塑造了独特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此外,公司汇聚的往往是同一个研究方向的科班人才,以及行业内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对发展前景志同道合的认识,与人才间惺惺相惜的情感,使团队拥有强大的稳定性。

 

而这样的一批百里挑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五指成拳、力出一孔,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自主研发、创新突破,逐步走到世界前列,也会变得水到渠成。

微纳核芯创始团队在ISSCC上近四年持续发表9篇突破当前世界纪录的AIoT芯片实测成果,此数量在全球企业范围内仅次于三星、Intel、联发科而并列排名全球第四。同时,团队成果与美国Intel公司芯片共同入选“2021年度ISSCC最佳芯片展示奖”,为该奖项历史上国内首次获奖

ISSCC(国际固态电路会议)是国际公认的规模最大、领域内最权威、水平最高的芯片设计领域学术会议,被业界誉为“集成电路设计国际奥林匹克会议”。历史上入选ISSCC的成果都代表着当年度全球领先水平,展现出芯片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多项芯片领域“里程碑式发明”,如:世界上第一个集成模拟放大器芯片、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芯片和32位微处理器芯片等,都在ISSCC首次披露。

ISSCC的权威性与前沿性注定了成果入选要面临严苛的筛选条件。王博士介绍,要发表ISSCC成果,有三个关键条件:首先是原创性,即并非只解决规模化量产等工程性问题;其次是某一项指标突破全球最高水平,如功耗、能效比等;第三,参评成果来自实测流片结果而非仿真结果。

严苛的入选条件与权威性,使ISSCC入选的成果数量被普遍看作一个国家在集成电路方面的实力象征。近年来,中国入选ISSCC成果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成果数量增长的另一面,也代表入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

打造平台型公司,

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产业界的创新需要来自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但对于产业来说,无法落地的科研成果就像是“空中楼阁”,虽然突破了关键技术上的难点,却只能远观,没有助益。因此,科研成果的意义在于能够在产业内应用、走向市场,也只有这样科研成果才能起到驱动产业创新、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常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临三大关键“门槛”——技术、资金、需求方。

 

对于微纳核芯来说,手中已掌握较多前沿技术;资金方面,自成立以来的三轮融资,已帮助公司从红杉中国、方正和生、小米、毅达资本、联想创投等多家国内知名头部资本机构获得较为充沛的金融“资持”。因此,微纳核芯的重点放在了找到合适的技术需求方。

在这个环节中,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你买我卖”,微纳核芯走出了一条“深度绑定”的模式。目前,在微纳核芯重点布局的新能源AI等赛道上,公司均已触达行业头部企业,并凭借业内稀有的“定义芯片”等能力,与客户“深度绑定”——通过成立共同研发小组等模式进行联合研发合作。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微纳核芯使需求相对稳定可控、精准高效,也可确保研发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微纳核芯通过“深度绑定”的模式,不仅将前沿技术真正应用于产业之中,更是通过携手国内头部企业,针对算力和能效等多个瓶颈进行原创性创新。

 

当然,这样的模式能够顺利跑通,不仅仅在于微纳核芯技术够新、实力够硬,更离不开合作双方之间的深度信任与密切合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微纳核芯在行业资源方面的“天赋异禀”。

 

在解决了三大关键“门槛”后,科技成果转化还脱不开路径非常长、见效非常慢等“老大难”问题。谈到这一点,王博士的语气反而变得轻松,“其实这是我之前跟投资人反复在讲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讲,时间是我们的朋友,时间越长对我们越有利。”

 

理解这一观点,要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是目前国内芯片设计企业主要为产品型公司,天然要面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迭代问题。例如2018年,vivo推出首款具备屏下指纹技术的手机,随着时间推移,掌握屏下指纹技术的芯片设计公司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面部识别等新技术部分取代屏下指纹技术,在市场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屏下指纹技术的需求迭代能力逐渐变弱,这里还没有提及行业后来者引发“价格战”等问题。这一案例揭示了产品型公司普遍存在的“产品生命周期焦虑”。

 

微纳核芯将如何避免陷入这种“焦虑”?王博士以全球头部芯片公司为例,指明了另一个角度——平台型公司。“全球市场中,除了极少数芯片公司能够凭借单一产品支撑起万亿市值,其他的头部厂商,例如德州仪器、亚德诺、微芯科技等等,都是平台型公司。”王博士表示,微纳核芯便是要打造多维度领先技术与丰富产品线的平台型公司。


3

促进产学研循环,开拓企业持续创新路径

 

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拥有以上所说的技术、资本、市场、人才、战略等企业发展的全方位要素,面对未来应当是颇具信心,甚至具备“野心”的,微纳核芯也不例外。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当这样一群“天才”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时,他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带领企业走到上市这个常规衡量“成功”的“里程碑”,而是把目标放在了更远阔的“星辰大海”。

 

当前,集成电路方面,美国仍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虽然ISSCC录用的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实力,而想要缩短国家间的实力差距,则更多需要从技术应用的产业端发力。

“中国跟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学术圈跟产业圈是很紧密的;中国的学术界跟美国的学术界也是打通的,包括高校的研发实力也在接近,但是中国的产业圈跟前面三者的连接并不紧密。”王博士表示,微纳核芯想做的就是通过打造“产学研循环”的模式,把中国的产业圈拉进去,让中国产业与国内外前沿学术成果、国外产业有交流

 

不难发现,这样的“产学研循环”模式将为企业发展引入源源不断的创新要素,通过企业的转化,逐步为集成电路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在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同时,助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不断追赶世界一流水平。

 

同时,王博士也指出,要把这个循环机制跑起来,关键在于把需求端和供给端的问题都解决好。

 

但关于这点,微纳核芯似乎已经“成竹在胸”——具备顶尖智慧的“研发天团”与“绑定客户”的独特模式,让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问题迎刃而解。


4

结  语


在深入了解微纳核芯的“基因”、发展状况与未来规划后,或许它并不一定能成为众多中小创新创业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可以模仿或复制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微纳核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自立自强、突飞猛进的崛起势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如微纳核芯一般的创新企业与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携手并肩、扬帆远航的信念与信心。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