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的“部长通道”:隐藏了一种精妙的新闻设计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媒介和舆情素养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今年的两会,一个新亮点就是开设了“三大通道”: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大大方便了媒体的采访。


我们从通道的开辟,能够看到两会对于信息披露的重视,通道本身也成了未来某种良性机制的孵化管道。短短数十米,或将是未来数十年官员和媒体的关系生态的试验田。


我在去年观察两会的文章中,曾猜测部长们主动站在这个通道上,是因为“媒体总理”李克强在背后的强力推动。今年看到央视的新闻1+1,作为政协委员的白岩松说出这是总理督促部长们的结果,印证了我的观点。


从官场的逻辑和既往的现实看,官员其实是非常排斥媒体的,因为他们缺乏直面社会直接发声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低调意味着安全。我们看到一些美女记者强拉硬拽部长来接受采访,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觉,认为部长很亲民,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经受不住美女的热力,但是从他们尴尬的笑容和不太情愿的表情看,他们内心是否认为是一种冒犯,也未可知。



但是两会是个特殊的场域,代表们接受采访成为责任和义务,而且摄影镜头一贯具有“现实扭曲场”的神奇魔力,它所向之处,会磁力一般瞬间引发表演,营造一种拟态环境。我们看到任何在现实中掌握绝对权力的人,在面对冷冰冰的黑色镜头的时候也只能被迫进行配合性的表演,因为他们知道镜头的背后是个叫做“舆论”的东西,而舆论又总是和“民意”、舆情等玩意儿搅合在一起。高官面部的任何微妙反应都会引发媒体尤其是外媒的敏感解读,所以他们肯定会勉力配合媒体。他们为了冲过这一段“雷区”,想来也会预先准备一些棘手的问题的答案。学会和媒体打交道,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有了总理的背后力推和加持,部长通道成了一个暂时性的制度性的存在,部长们甚至需要耐着性子排着队来和媒体对话,最后一位部长回答完问题,已经到了下午一时许。放在五年前,这都是一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再放眼未来的35年,或许各级领导即使没有高*层在背后推一把,他们也会主动积极地站出来,面对刺眼的镁光灯和刺耳的媒体话筒了。原因无它,部长还是一样的部长,但是媒体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媒体了,这也是一种大势所趋。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眼下在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冲击之下,传媒组织和媒体制度行将土崩瓦解。因为很多报纸已经关停并转了,而电视的开机率也节节下滑。还有人抱持着一种观念,认为舆论依然不过是某些领导和权力可以操*纵的传*声筒和喊话机,媒体在中国是一种势力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权力。


我的观点其实是相反并且是一贯的:在新媒体时代,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媒体环境不是好转了,而是变得更为恶劣、更富有挑战性了。因为在舆论监督和博弈权力这方面,传统媒体是越来越强化了,而且还加入了更为苛刻的同盟军——新媒体。在挑战权力这方面,他们变得咄咄逼人,或许舆论监督本就是媒体的天职。


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是非常严苛的,过去的20年间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的,应该说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都经历了各种艰难的考验和非凡的历练,甚至有不少人还曾在国际经济社会的风云变幻里有过搏杀,但是现在看来,我们的官员整体性都缺乏一种新本领、新的执政素养,那就是自如应对媒体的能力。


这和此前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对于媒体的含混的定义分不开的。所谓媒体不过就是政府的喉舌、权力的附庸。领导干部以及各级公务员缺少真正的媒体环境。媒体来采访有秘书来应付,文字有通稿,有批评了还可以一个电话就能截稿,进行简单的危机公关。与国外的官员经常性地受到媒体枪林弹雨的洗礼不同,国内的领导干部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是现在形势确实变化了。人们不光需要发言人,还希望在一些重大敏感的事情上,直接听到领导干部的声音和表态。尤其在眼下一些地方网络舆情激烈的地方,网民的诉求就包括和一把手直接对话。在未来,领导干部将更多地处于公众的聚焦之下,从而只能走到前台,来到一线。媒体对于领导干部,提问方式可能更有挑战性,甚至是逼问和拷问。领导干部对于自己的工作,也需要主动向社会公布,获得社会民意的直接反馈。在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此前发在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在应对媒体和重视媒体的意识这方面,中央已经远远走在了地方的前面。我们将在接下来两会闭幕之日,再次目睹总理出席记者招待会的风采和技巧。


我在近两年在各地的舆情素养讲座中,感受到各地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对于网络舆情规律的认知需求,同时对于媒介素养和舆情素养的提升也有巨大的需求,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课程设计,做了不少的线下模拟演练,反响较好。


综述上面的文字并以此来看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我们会发现这个制度其实隐藏着一种非常巧妙的新闻议程设计。这种设计既能满足媒体的信息需求,又能恰到好处地遮掩部长们应对媒体技能的不足。


正如大家看到的,每位部长来到媒体面前的时候,旁边的主持人——朱恒顺博士都会迎上来打招呼,并且几乎总是主动代表媒体将问题抛给部长,然后部长开始侃侃而谈。他也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拦住媒体的追问,并且迎接下一位部长。


这些问题都是朱恒顺向媒体征集,而且据说很多也是来自网友的提问。但是对于真正棘手的难于回答的问题,想来已经过滤掉。留给部长的问题,应该都是易于回答的话题。况且新闻里面也已经透露过,部长早已经派出代表和朱博士进行了沟通,对相关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准备。


这意味着,朱恒顺身兼多职,他既是主持人,又是发问者,更是新闻把关人、居于部长和媒体中间的调停人、公关人士。他牢牢地掌握着媒体的议程设置,并且设定了媒体的关注框架。由于他本人所处的焦点位置,他本人已经成了一个自媒体。他具备成为引爆舆论场的网红的所有潜质,但他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挡住部长们的光芒,也适时地退隐到媒体的聚光灯之外。


在全球瞩目的两会现场,在短短数十米的部长通道上,有一位公务人员犹如巨大的多媒体枢纽,在部长和媒体、发问和回复之间,发挥了起承转合的巨大作用,他本人成为了一种制度的粘合剂和润滑剂,或者说,他本人就是一个设计巧妙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在部长和媒体之间划定了一个缓冲地带,避免了可能的尴尬局面的发生。但是需要人们考虑的是,在未来,这个缓冲地带或将消失,领导干部将直接面对各种媒体的自由提问,在众目睽睽和镜头的威视之下,你的优雅自如或者张口结舌、满面春风或者怒气冲冲,都将直播出去,直接影响社会评价和舆论走向。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应该成为一个课题。



往期精选:


我为什么卸载了“今日头条”?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潜规则

解放微博的“网红窝点”——另类解读针对微博客的最新规定

乌镇网络大会:被多面打磨的时髦话题

携程托儿所事件:我们发现了引爆舆情爆发的一个重大火星

自媒体时代,记者还有什么价值?——写在“记者节”之际

9月的教育舆情影响深远!南大在这方面做得远比浙大要高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