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原有“主次”和“中心”,韩家英、广煜、马仕睿、小马哥谈设计与跨界
在当今时代,学科融合和跨界合作已经变成了一种大趋势,新的技术、认知方式和多变的社会状况带来现存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松动,这为艺术创意领域带来新的契机,但与此同时,在破立之间,过多浅显的“跨界”难免产生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
“跨界”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跨界”,才能够真正激活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创造者的活力和灵感,打破原有的认知和方法边界,产生真正深入、批判、复杂而多层的艺术话语?
为了回应跨学科实验的时代潮流,也为了整合现存艺术、设计和文化资源,2020年起,策展人崔灿灿和建筑师馆长刘晓都在深圳坪山美术馆就此发起了一场全新实验,联合艺术家、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为“跨界”赋予全新想象。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是中国从未有过的展览方向和形式,展览汇集了9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基础素材,同时邀请了9位建筑师、9位平面设计师,分别组成9个临时团队。艺术家、建筑师、平面设计师三方联名合作,没有“主次”和“中心”,只是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9个全新类型的展览。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 展览信息
时间
⑤⑥展
2021年5月9日 -(结束日期未定)
⑦⑧展
2021年9月18日 -(结束日期未定)
地点
坪山美术馆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汇德路
“九层塔”借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与叙事功能隐喻,意图将“物件”还原到“场景”之中,通过展览空间本身丰富作品的展出、观看与解读方式,给予其多重语境,将创作者、策展人和观众有机地结合起来。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展览第五六场
在“跨界”的前提下,策展人崔灿灿并未设立任何形式和规则,因此每一场展览的展出形式、合作方式和呈现都依靠参与者的共同摸索,这让“九层塔”的每一场展出都别开生面,用多样媒介回应、探索并实验新的艺术呈现方式。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展览第七八场
目前,九层塔的第七、第八场展览已经在坪山美术馆开幕,与第五、第六场展览同时展出。借此机会,Design360°与这四场展览的平面设计师韩家英、广煜、马仕睿和小马哥共同探讨了本次的合作与创作,看看他们如何以平面设计回应“九层塔”提出的跨界命题。
Q1
在展览对谈中,策展人崔灿灿曾提到:“九层塔”尝试促成一种“有效的、必要的”跨界。您认为这种有效而必要的跨界意味着什么?
韩家英
这一次的策展主题及内容其实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组合,作为参与者,还是比较兴奋的。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就工作本身而言,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框架与边界。就像在这次展览中,主体还是艺术家,而我个人则是需要从视觉层面去介入,这种创作不是完全的表达自我,而是从专业上去重新解构,再重新联结。所以说,设计师不是取代艺术家的语言,应该是要将艺术家的创作转化成另一种视觉传播的语言表达。
在实际工作当中,设计师和艺术家应该需要一个更充分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一种整体上的融合。
广煜
我没有跟崔老师就跨界这个词的含义聊很多。社会上对于“跨界”的理解更多是:一位在某行业具备代表意义的人,从原本的职业,“跨”到其他职业,通过这个行为获取更多关注。九层塔其实还不是这样的一种跨界,而是不同职业的人仍然做着本职工作,在一种没有沟通和甲乙双方的关系下,单纯地、“自以为是”地去完成这个工作(自以为是在这里不是贬义)。所以,我个人觉得,尝试促成是重要的,这是一种实验的态度。“有效的、必要的”,都是相对的,要交给观众去体会。
马仕睿
对于专业领域的尊重以及对于自己选择的自信。
小马哥
策展人和主办方给了参展各方同样主语地位,在执行过程中感受到诚意。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陈文骥+丁乙+梁铨+谭平群展,空间:张永和,平面:韩家英
Q2
“跨界”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学科分类和专业分工,也让每位专业人士的身份变得不稳定。在破立之间,您身为设计师,如何在缺少边界和规则的前提下确认视觉呈现方式?
韩家英
其实设计师的工作一直是在尝试去打破各种边界。但事实上,原有的专业分工和学科分类还是一定程度存在的,我们所说的“打破”,其实是打破以往美术馆策展的一些既有流程和角色认定,更多的是一种在专业之内放开思想的表达。
而从我个人作为一个设计师的专业角度,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在视觉呈现上,怎么样更加自如地去表达个体的感受。我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这种尝试,从而探索一种新的模式。
广煜
对于我来说,不存在没有边界和规则。策展人可以制定“没有规则”的展览规则,但是对于我来说,平面设计最终会以实物呈现出来,就会涉及到制作难度和成本控制,还会涉及到一个物料,比如海报比如手册在”普视“下的该有的状态。就好比我们请人随便设计一个交通工具,如果设计完了它动不了,它就不是交通工具,这种无边界无规则毫无意义,例子极端了些,但道理是相通的。平面设计的规则就是完成视觉沟通,无论我们把字做的很小、很大、模糊、醒目,这些都是方法,最终还是一个目的:吸引目标人群来看,这一点改变不了。所谓的没有规则,只是在画面形式上增加了一些我的主观判断而已。我曾经出过一个方案,实体海报是纸团,丢在展厅门口的篮子里或者展场里。在一个不允许张贴海报的国家,纸团的海报也许就是它最好的呈现方式,但是这个方案立刻被驳回了,理由就是不符合观众对海报的“预期”,观众看不懂。
马仕睿
工作本身并没有缺少边界和规则,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目的是什么,限制是什么,但是我在自己工作范畴内被赋予了很大的权限和信任。我依然是从现象出发去设计结果的应用场景,以及对于自我设计价值的判断这两个角度去展开设计工作,只不过更加小心。
小马哥
“界”一直存在,“界”也没有被渗透,我并没有在缺少边界和规则的前提下工作。因为我是负责展览大视觉的外延,这就框定了我的工作范畴。但前文我提到策展人和主办方给予了参展各方同样主语地位,等于大家都压平了。不用思考别人的想法,完成你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⑥“形式的狂想” 刘韡个展
空间:马岩松 平面:广煜
Q3
“九层塔”的跨界尝试意图打破原有的“主次”和“中心”,让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分工合作。在本次展览中,您与策展方、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合作和沟通方式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韩家英
“打破”原有的“主次”和“中心”,是这次展览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但整体的出发点,其实我们并不是要去改变主次关系,因为这种改变本身也没有意义。
我个人认为,主次关系应该是揉在一起的,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与分工。“主次”是存在一个先决条件的,一般的逻辑,是先有艺术作品,再规划空间,最后视觉呈现。其实真正地打破主次,应该是在最开始就将各方揉合在一起,但往往会因为时间等各种因素,会存在一个先后矛盾,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去思考的课题。
广煜
在参与形式上多了一些自由度。
马仕睿
终于可以不被沟通了。
小马哥
我单纯为“九层塔这个概念”提供想法,脱离传统意义“艺术家”为主体的“甲方”。建筑师、艺术家和平面设计师都保有各自的独立性。我们这组展览是与建筑师徐甜甜和尹秀珍、姜杰、彭薇三位艺术家合作,我不知道她们内心怎么看的,但她们都完全尊重了我的设计。交流是“0”,我静静地做完设计。大家都表现出很大的诚意。最初团队的人一起吃饭,聊的是八卦。
当然我看到有些艺术家其实并没有理解“去中心”这一点。这次双展同时开幕,另一个展览的艺术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建筑空间设计很强势,觉得艺术家吃了亏。晓都馆长后来也作出了解释:建筑师已经非常克制,如果完全放开,结果更加难以预料……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⑦“面具与浮影”谢南星个展展览现场,空间:何健翔,平面:马仕睿
Q4
能否谈谈本次的海报和视觉系统设计?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如何回应了展览的主题?
韩家英
我的设计理念是尝试回应“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这个展览主题。在工作方法上,首先在这个命题之下,我考虑是否能够找到艺术家和设计之间的关联。因为艺术家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很强大的符号,那么是否能够将某一个艺术家的名字首字母和另外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去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作,和主题也是比较契合。有了创意之后,就是具体的创作延伸了。这一次整个创作过程还是比较轻松,没有很长时间的反复,因为创意是非常明确的。
广煜
我其实是去了刘韡的工作室,看到了参展作品的。我是在大脑里形成一个作品的快照,用二维的几何图形抽象的表达了这个快照,这种工作方式就是比较主观的工作方式。在排版上,就是平铺直叙的,没有任何情绪的呈现……从遵循一个画面上应该具备的图像、信息这种设计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到工作方法,尽量不增加我认为冗余的没有必要的东西,就是这样了。
马仕睿
我选择没有干预场内的视觉系统,一方面空间的方案也需要时间,而且这样一来我考虑的事情就全部落在“场外”了,更简单一些。我所有的想法都来自于和灿灿老师的第一次谈话,他对项目的介绍、对谢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我是完全遵照这些指示做的。我提供了一个肯定不同于“正常”海报的样貌;同时这套逻辑我觉得是模仿了我自己以为的谢老师的一些角度和方式。我这话说的严谨吗?就是这种模仿是我以为的,更强调了我,并未去验证。
小马哥
在设计中“模块”是一种我运用的手段,“模块”的罗列、生发,是我设计这个展览视觉的核心。对海报不断切割,文字被打散、穿插、前置、推后、搭建、消失于模块之间,造成了一种硬性的虚实效应。这种节奏变化已经使得文字和原始样貌大相径庭,但一眼可读出,这个度的把握耗费最多精力。最后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坚固的被再造的新结构,“空间与视觉魔术”的答案便在其中了。
初见“九层塔”,我其实是有些意外的,因为塔非常常见,非常传统。承认起初并没有理解,但我的任务是必须要思考并找出其中的当代性。最后我关注的是,塔的罗列层叠的结构,这实则是一种秩序,非常朴素且根本的秩序。在本次展览设计的形象中,秩序是一个逻辑链条。当需要把多样的结构整合在一起的时候,秩序就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试想如果建构画面混乱不堪,毫无头绪,岂不是一场废墟。但秩序的存在,使得这种复杂嵌套的模块空间,呈现出一种理性的极为硬边的视觉。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⑧“情景”姜杰、彭薇、尹秀珍
空间:徐甜甜 平面:小马哥
Q5
跨界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原有规则,也不代表艺术家要成为建筑师,建筑师要成为平面设计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跨界的创造力是如何体现的?您如何看待最终呈现的合作结果?
韩家英
在这次展览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在策展前期,应该各方要保持紧密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地沟通和理解,达成共识。其实在前期设计方案完成之后,是有必要进行一次共同的讨论沟通,然后再进行创作方案的优化,这样整体展览的呈现效果可能会更加趋近完美,各方面融合的契合度也将会更高。
广煜
对于平面设计师和建筑师来说,都是一个从艺术家的作品为出发点,各自把对于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的过程。对于艺术家,我个人觉得,得到的是一个别人如何理解他的作品的结果。这不同于一般观众,一般观众会把自己的理解放在心里,而合作者是直观的表达出来了,甚至可以掺杂个人态度,或者是引导误导观众,这个结果可能是令艺术家满意的、恍然的,也许是不满的。结果如何,或者说大家怎么看,我本人其实不是那么在意,我不仅是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观众。
马仕睿
我正在去往看结果的路上,所以我也不知道会怎么看待这个结果。但是我很确定,这个工作方式,我获得的权限,信任和压力,这些都挺珍贵的。
小马哥
建筑师和设计师是预设主题的创作,而艺术家情况不同,并没注意到有为了展览主题而生发的作品。没人真要跨过去,也没人会跨过来。一定要解释跨界,我感觉甲乙双方之间的划界,这个“界”被抹掉了,被策展人和主办方给抹掉了。这或许因为灿灿是年轻活跃的策展人,希望探索,而晓都馆长其实是职业建筑师的原因吧。
“九层塔”第五、第六场开幕活动
关于坪山美术馆
坪山美术馆位于坪山文化聚落北区,是深圳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坪山美术馆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公立美术馆与民间美术馆的资源融通,汇聚各方能量,办一个专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正而酷”的美术馆,成为集活力、包容、创意、互动为一体的新时代新都市美术馆新标杆,为市民群众带来新鲜、多元的文化享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