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趋同的背后,是设计师永远无法摆脱的风格轮回规律?
Design360°第100期封面故事:设计师无法摆脱的轮回——风格巨轮
在设计趋同成为设计专业圈讨论热点的当下,亦有人提出疑问:设计趋同是否只是视觉风格发展规律的一环?毕竟,近似于今天平面视觉趋同的现象,历史上可能早有许多近似的影子,而至于“趋同”是否只是风格演变的一个阶段,实际上也已经有学者提出并展开论述。
《Design360°》杂志第100期新刊双封面的其中之一——“风格巨轮”,便是这些讨论的一部分。“风格巨轮”概念最初由平面设计师Lorraine Wild在著名设计杂志《eye》2000年的一篇采访中提出,她用下面9个关键词绘制了一个环状图表:Good Design(好设计)→Mass Market(大众市场)→Cliche(审美疲劳)→Embarrassment(尴尬)→It's Over(玩完了)→Fetish(发烧友)→Revival(复兴)→Interesting(有趣)→Style(风格)。但在当时,她没有对其进行非常详细的说明。
时隔20多年,在对第100期杂志的“设计趋同”这一大主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Design360°采访了Lorraine Wild本人,邀请她对“风格巨轮”进行更详细的解析,并请她分享对视觉趋势的看法。“巨轮”概念提出的20年来,依旧活跃在设计界的Lorraine Wild又发展出了对于巨轮本身,以及对行业观察的新见解。本篇文章将杂志采访内容进行再整理,带大家了解“风格巨轮”这一风格发展规律。
>>
风格巨轮:一种风格从兴起到衰落的生命周期
“‘好设计'→大众市场→审美疲劳→引起尴尬→‘玩完啦’→发烧友→复兴→有趣→成为风格→‘好设计’→……”
“创造风格的设计师常常想假装风格不存在,这件事让我感到很迷。”出于这一契机,20年前的Lorraine Wild开始研究视觉风格问题,最后她创建了一个简化的图表,来表示风格的生命周期,她给它取名叫“风格巨轮”(The Great Wheel of Style),它是这样描述一种风格的生命周期的:“好设计”→大众市场→审美疲劳→引起尴尬→“玩完啦”→发烧友→复兴→有趣→成为风格→“好设计”。
具体来讲,一种公认的“好设计”必然会被大众市场所吸收、利用,逐渐变得随处可见,最终引发审美疲劳而被嫌弃(让人感到尴尬),这时候它就“玩完”了。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某些个性人士,也就是“发烧友”却从这种“老风格”中获得了灵感,在自己的创作中用上它,风格由此迎来复兴。当越来越多人觉得它有趣,它就成为了一种新风格,可能会被重命名,紧接着再度被认为是“好设计”。最终,它又将吸引大众市场的兴趣……当太多人开始使用这种风格时,它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诞生于1981年的孟菲斯风格(上图一)在2010~2020年的复兴:作者分别为Camille Walala、Masquespacio、Leta Sobierajski
可见风格巨轮是一个循环,所有视觉风格都处在巨轮上的某个位置,哪怕是在当下看来已经“玩完”的风格,也总有“复活”的一天。在“风格巨轮”刚提出的2000年代初,互联网还未像今天这样盛行,那时Lorraine Wild观察到,循环过程是漫长的,风格在代际间跨越。
比如,在1970年代,美国许多年轻设计师对装饰艺术的兴趣显著增加,这正是他们祖父母辈(1920年代)的风格,也是他们父母辈抵制的风格。到了1990年代初,年轻的设计师们又着迷于1950年代的风格,也就是他们祖父母辈的设计风格。
1920的Art Deco装饰艺术风(上)发展到1970年代成为了“迷幻风(Psychedelic)”(下)
>>
“长盛不衰”的瑞士风格也躲不过风格巨轮吗?
“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风格及它的几种变体之中,它们就像‘活死人’一样。”
相比于其他风格,瑞士风格从出现以来就长盛不衰并持续迭代,但其发展仍然符合风格巨轮的规律。今天的瑞士风格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其起源时的含义:对于二战后的瑞士年轻设计师们而言,瑞士风格明确代表着政治客观性、反民族主义。
但到了1950到197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发现瑞士风格方便创建出易于控制且统一的视觉形象系统,由此便大量采用此风格,它当初包含的政治理念则逐渐消失。
著名现代主义设计师Massimo Vignelli(1931-2014)的作品,他为不少大型企业提供过设计
丢失原有含义后,瑞士风格的含义发生了转变。Lorraine Wild认为,至少在美国几个著名设计项目中,瑞士风格传达了这一信息:接受过这种严格的“无风格”风格教育的设计师做出来的作品比其他广告在文化层面上更“高级”。这一观念让瑞士风格被越来越多企业视觉设计所青睐,最终变得无处不在,而后又遭到更年轻一代(80年代)的设计师抵制。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大家又能在俱乐部海报上看到瑞士风格了——这时候它复兴了。
Swissted,美国设计师Mike Joyce的个人项目,用瑞士风格制作摇滚乐队海报
Lorraine Wild也指出了另一个让瑞士风格看上去更长盛的因素:这种风格的设计相当容易,几乎不用怎么思考就可以在InDesign中构建一个网格,坚持使用这个网格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得以长期生活在这种风格及它的几种变体之中,它就像“活死人”一样。在看如今的“瑞士风格”时,如果不知道其背后承载的复杂历史,那么相当于什么都没看到。“或者你可以假装它就是‘永恒’的。”
>>
互联网时代的风格巨轮会是怎样的?
“它将会是个动态设计,由许多轮子相连组成,轮子很小但转速非常快。”
如今,距离风格巨轮提出的2000年已经过去20多年,Lorraine Wild也认为今天风格的运作方式与前网络时代已不完全相同。当下,多种不同的视觉风格并存,时尚和风格不再拥有凝结成某个连贯、确切信息的能量,“不信可以看看Gucci的服饰,它们疯狂地混合了多种风格。”
Adidas x Gucci(2022)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即便如此,Lorraine Wild却发现很多人仍然对风格巨轮感兴趣,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图表描述了人们如何在无意识下对视觉风格作出反应,而这其中某些规律在微观层面仍然适用。字体排印中循环的一些趋势也会映射在风格巨轮之中:在谷歌搜索“字体趋势”,结果看起来都非常熟悉,甚至可说像病毒传播一样随处可见,但却很少看见关于这些流行趋势真正含义的讨论。
如果今天要重做风格巨轮,Lorraine Wild表示它将会是一个动态设计。轮子会很小,但转速非常快,或许会有许多轮子相连,就像项链上的链环——新技术使得许多视觉符号和风格更容易并存。在20年前,就连画图谱都要比现在容易得多,因为今天我们一下子有了太多方式获取设计的全部功能;指定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也能不费力气地看到那儿的设计师都在干什么。
Monotype2022年字体趋势(部分),图片来源:Monotype官网
Lorraine Wild坦言,这种情况让她的好奇心不复当年,但同时她也无法做到完全理解她所看到的一切。“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位设计师的权威都必然会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她认为,当前风格的运作方式、当代视觉实践,更像嘻哈音乐中的“采样”:在曲子中使用别处采样到的重复乐段(riff),是为了保持作品与过去的连续性,同时它又能成为新的创作和表达的平台。
>>
理解风格发展规律、了解形式背后的意义,才能做出有意义的设计
“就像懂的词多了,你才可以选择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从而增强沟通能力。”
在当下的设计语境中,不少设计师陷于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权衡,单方面强调形式也常会引来争议。Lorraine Wild恰恰是一位明确表示“喜欢形式、效忠于形式”的设计师。“许多设计师认为,风格太琐碎,不值得费心,但我不同意。风格是一种用来传递思想的视觉交流方式。要是你否认风格的力量,那就等于想不发出声音说话。”
Lorraine Wild的书籍设计作品《Height of Fashion》(2020),获得纽约ADC金奖
对于一些设计师追求“永恒经典的设计”,Lorraine Wild则不相信设计中有所谓的“永恒”:“最有趣的设计往往充满了时代性。”设计师真正融入其工作环境,真正接触到他们作品所面向的受众,那么设计师的话语将会反映其所处的时代,而不是与时代脱节。风格的兴衰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风格及其运作方式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也是值得设计师去关注的。
强调形式并不意味着脱离形式的背景来源。在加州艺术学院任教的Lorraine Wild一直强调设计师应了解视觉历史的发展、理解每一种设计风格,这样形式的运用才会有意义。在数字化和新媒体时代,大家都被淹没在图像中,这样做更加迫切。“如果你也同意设计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那么了解风格来源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图像的意义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被构建起来的。”
Lorraine Wild的作品《Scandinavian Design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00–1980》(2020)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过去无法决定未来,却可以帮我们了解现在。过去的设计师群体处理了大量社会和文化中的现实问题,媒体、社会背景、文化语境虽然不断变化,但作品要有意义这一最高目标一直没变,设计的力量就来源于这些有意义作品的创造。了解它何时奏效,何时没有奏效,以及这其中的为何、如何,这对我们自己的设计创作是有极大参考价值的。
“理解风格的功能和意义就像拥有巨大的词汇量。懂的词多,并不意味着你要把它们都用上,但你却可以选择如何说话,这相当于增强了你的沟通能力。”至于今天对各种风格进行“采样”的做法,Lorraine Wild也不确定是好是坏,但“只要你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好”。“风格巨轮”提醒设计师们:风格存在于一个文化连续体中,风格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理解这一点,实际上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如何在作品中创造意义,这是最终的目标。
本篇文章内容节选、整理自《Design360°观念与设计》第100期。本期以“设计趋同是个问题吗”为主题,除了《风格巨轮》,杂志也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设计趋同的现象。想要从不同视角对“设计趋同”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可点击下图前往购买第100期杂志。
Design360°第100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编辑 | Naomi
校对 | Astra & Sh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