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家湖南的感恩节—尝新|欧阳军

2017-02-22 欧阳军 土著民

✿ 第11届、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连获金长城传媒奖

✿湖南省年度最佳新锐自媒体  土著民  你值得关注

文|欧阳军

老家湖南的主粮是大米,水稻每年种植两季,分早稻和晚稻,有些地势较高的山地梯田一般只种一季,即中稻。无论种早稻还是中稻,每年新的水稻收割回家后第一次品尝都要举办隆重的仪式——尝新(吃新)。本文首发微信公号“土著民”


尝新时一般会邀请亲戚朋友邻居来家里聚餐, 杀鸡宰鱼,餐桌上十来个菜式,丰盛程度不亚于过年。 吃饭前必须恭敬摆上三牲和新收获的大米煮的米饭,洒上米酒,点上香火,烧些纸钱,燃放鞭炮,祭拜天地神灵,感谢天地神灵所赐的风调雨顺与丰收,也许还顺便祭拜祖先的庇偌。


尝新的时候,是一个大家庭团聚的时候,契此增进家族之间的情感。尝新的餐桌上长幼有序,也是一次秩序与人伦的教化仪式。 因为水稻的耕种需要大量劳力的投入,尤其在插秧和收割的时候,需要亲戚邻里彼此互助。在收割早稻的同时也是插播晚稻的时候,为了保证晚稻能充分利用盛夏的日照与热量并保证足够的生长期,必须抢收抢播种,所以在老家湖南每年的七月中下旬到八月初,通常是双抢时节,农民最忙最累的时候。各家交换劳力协作双抢。早几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曾有篇论文认为北方小麦种植文化区更强调个人主义而南方水稻种植文化区更强调集体主义,因为水稻的种植与收割需要更大更集中的劳动量的投入,在农耕社会,集体协作成为必须的方式。所以尝新时的这种聚餐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互助与集体协作方式的一次确认与肯定,也是对亲戚邻里间的帮助的感谢。 本文首发微信公号“土著民”


尝新的时候,往往也是青黄相接的时候,对那些家里正处于青黄不接的人来说,在连续一两周的收割期内帮助亲戚邻居家收割,参与尝新,正好可以解决蛋白质等营养物的补充问题。


在农业社会,这种习俗适应于调节社会组织内部的关系,也可以调和人与环境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神之间的关系。有感于人类学家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夸富宴、新几内亚的马林人以猪祭祖等的文化生态学的分析,如果有文化人类学专家对老家这种尝新(吃新)仪式进行考究,其中也许可以发掘出这种习俗背后更深层的机制。本文首发微信公号“土著民”


湖广熟,天下足。不知除老家湖南之外的其他水稻种植省份有没有类似的尝新习俗。另外,老家尝新的这个习俗始于何年何月暂时无法查证,因为水稻种植的发源地与年代暂时也还在争论之中。目前的考古证据所能追溯的中国南方水稻种植历史长达万年。当水稻成为中国南方人的主粮后,对上天的怜悯与恩赐的感恩就开始了。所以,估计尝新所代表的中国感恩节的历史会长于美国的感恩节。亦由此可见,感恩文化在老家那旮旯还是蛮有历史和人类学依据的。

链接:美国的感恩节

1620年,102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洲寻求宗教自由。历尽两个月海上颠簸、登陆后的酷寒冬天以及饥饿和传染病,减员至半。危难中得到上苍的眷顾以及土著印第安人的帮助,活下来的人们经过春耕终于得到了秋获。为了感谢上帝恩赐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清教徒们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活动后来保持下来。在1863年,总统林肯宣布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4为感恩节。 

但后来因为殖民者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不断引发殖民者与土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发生了大量残酷与血腥的战争,感恩节中最初对土著印第安人的那种感激可能已经褪去了。

本文作者在普利茅斯考察五月花登陆地

注:本文撰写于2013年10月。插图为作者过去十多年间在老家拍摄。

作者:欧阳军,双峰沙塘人,在广州华师从事人文地理学教研工作。土著民经作者授权发表本文。

延伸阅读:枫树湾:我的家乡,你的他乡

土著民出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土著民近期热文

土著民2016年十件大事

承不承认,远嫁的女儿,注定是父母丢失的孩子

写给蛇形山的情书……

春天的钟声在轻轻敲响

母校 | 增加中学琐忆

乡土|双峰杏子铺的“年糕”

九峰雾凇美如画|彭光辉

欧阳霞林:回望故园

喻晓:一砚飞雪铭千秋

三塘铺有座“独立石山”|杜健初

 土著民 

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

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

2015年湖南省最佳新锐自媒体

扎根乡土  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  守住乡愁

土著民  你值得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