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叔:《和临海一起成长》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9

阿 May 五月May
2024-09-07




还记得五月青年分享会3.0吗?


我们邀请了十位讲者,在临海紫阳剧场分享了各自这些年在不同的城市和行业领域实践经验和探索的故事,目前是最后一期。





- 讲者介绍 -




- 格叔 -

📍 台州 · 临海

格叔,五月文创联合创始人


五月,一家小型创意工坊咖啡馆+陶艺馆作为线下主营地,开展一系列的基础项目:探索老城的日常——临海老城味儿,承接各种活动策划,凭着兴趣爱好做擅长的文创产品







大家好,我是格叔,今天的身份是五月的吉祥物。我特别开心,大家看到的小城x计划、活动展览包括这场分享会,今天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团队里的90后的小伙伴们策划完成的,因为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出去爬山了。


现在看到这个呈现我觉得很欣慰,感觉我终于可以躺下来安安稳稳地当五月的吉祥物了,就是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出来溜达一下,这样我就轻松了。



01

五月工坊




说回到爬山,今年真的是命运多舛,我原计划是跟我们的中老年登山队爬海拔6000多的那玛峰,出发前一天告诉我们森林防火即日起就封山了。于是我们在飞机上临时决定今年去四姑娘的山峰,结果山峰又下了一场大雪,下完雪虽然风景还挺漂亮的,但是给我们登山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简单的一个小路段就能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于是向导劝我们不要继续往上走了,因为照这个速度我们八点前肯定是登不了顶的,而且如果下来太晚的话,还会有雪崩的危险。



那时候大概是5:00,我们几个就很犹豫,说实话确实很累,士气也受到了影响,那还要不要往前走?如果登顶没有希望我们往前走的意义是什么?当时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好像回到了五月,老胡正在拷问我,而我特别紧张。


然后我在想为什么?因为我做五月6年了,这期间我们不停的问自己,也被很多人问:你们到底在干嘛?你们靠情怀肯定走不了多远的,你们还要做什么?而我想到这儿以后,就觉得我们还是要继续往前走的,即使登顶无望,我们还想看看我们到底能走多远,那更高一点的风景会不会比现在的更美?



回到五月本身,五月是干什么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规划是什么?说实话到现在我和我的小伙伴团队都不太清楚,但是我们觉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就坚信一点,我们在做五月的过程中,对这个城市是有一些意义的,对我们团队的小伙伴在里面的成长是有意义的,我们也特别期望看到在和临海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五月能长成什么样子,所以今天其实我是作为老板的角色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两年五月的一些变化




02

 城市内容基因库


熟悉五月的人其实都知道,我们是2015年以个人兴趣而创办的手工作坊,接着慢慢展开、升级,然后我们做了一个城市内容的公众号。到2019年,我们开始思考生存问题,我们怎么从公众号迭代到五月文创或者说一个小城市的文创团队。


在2019年的分享会中,我提出了一个“五月到底在做什么?”,当时的议题是想说在做公众号的过程中做一套关于临海的一个小城在地内容的基因库。

但其实我们在运作五月公众号的过程中,发现难度越来越大,因为选题越来越难,我们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关键的是在投入了人力和精力进去以后没有办法达到盈利。


这对我们内容组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两年在内容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们对选题进行一些专题化的尝试。以前我们做公众号一篇内容一个选题,但是我们现在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对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希望能更丰富、多视角、多维度、系列化的去呈现选题丰富的地方


比如我们推出了东湖的专题,我们选取了三个视角,一个是声音,伴随着很多临海人记忆中凤凰照相馆顶上钟声的故事;东湖什么时候最热闹,其实是在每天早上,但是这往往是被年轻人忽略的,每天早晨的东湖边,不同的人在这里聚集着唱歌、打拳、钓鱼各种活动,于是我们就写了第二篇:每个临海人都拥有一个东湖;第三篇我们就是从年轻人的角度,做了一篇航拍版东湖而事实证明通过这种专题化的尝试,传播效果非常不错。



第二个就是我们特别怕新招进来的写作者会面临的问就是无法掌握五月文章的风格,但其实我们特别不希望这种风格被定性,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接更多的创作者,希望丰富我们故事的多样性和可读性。


比如这个巷子故事,就是和陈十八一起开辟的新的专栏。我们每个月推出一期,也带大家陆续探访了临海大概十几个门牌号背后的故事,陈十八也受到了很多粉丝的追捧,他的文风大家还是比较喜欢的。


与此为了让专栏更有系列化的感觉,我们联合插画师做了一系列插画设计,我最喜欢的是白塔桥饭店这一幅,他把白塔桥饭店和用海贼王的故事呈现出来,我觉得特别的有趣。



第三个这是我们今年开始尝试突破的,就是想把一些城市内容精细化的去操作或者叫孵化,我们今年跟木维合作的一个美食类的纪录片,关于台州的一个牌照,目前也在筹备当中。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尝试,不停地去完善内容的基因库,基本上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把临海这个城市当做一个人的一个机体,不停的去细分去切割成小的选题化的碎片,然后找到合适的作者共同去创作它,一起把我们现在的基因库尽可能的不断完善。




03

 越在地 越美丽



五月从16年开始到现在,我感觉到的最大的两个变化,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是我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公众号,它就像给这个城市打开了一扇窗,它能够让本地人或者本地的年轻人更了解家乡,更热爱家乡。这些人对家乡的亲近感能让他们成为家乡建设的关注者甚至是实践者。


它能让外地人更多的了解到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建筑和华丽的数据。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条留言:因为你们的公众号喜欢上了我从未听过也从未到过的地方,希望以后有机会去临海。

那么当这扇窗打开的时候,更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你会发现能够找到一批关注城市文化的同行者。


他们中有的是传播者,他们点赞转发告诉更多的人,我的家乡有多么多么的可爱;有的是志愿者,五月的每一场城市活动都会有大量的志愿者报名,包括今天的活动,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举办;还有的是参与者,像我们知名的两位Lucy姐,菲菲医生,临海的每一场文艺活动,他们都买票必到,一直用这种方式来支持我们;更多的是同行者,特别是这两年有很多厉害的年轻人回到老城区来创业开店做活动。


因为有了这一批关注城市文化的同行者存在,自然地就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去对抗掉小城市很多先天性的不足,很多的想法就有可能落地


我举个最近的例子,“在地刊物展”最早是为了配合小城计划,想让它更加丰富。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把国内做在地这块的具有可读性强独立性强的刊物拿过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在地刊物的魅力。



我们当时提出来的时候,就觉得这个idea特别好,但是怎么去实现它,因为我们团队就这么多人,做一场活动基本上都要把我们干趴下。所以在跟团队内部讨论时,我们就想到了临海人民的老朋友,上海人季尚之


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还在上海读书,因为我们的公众号来临海见我们,她提着一个外卖盒子跟我说他刚在新荣记点了一碗糟羹,结果吃不完打包回来问我要不要尝尝。我心想这要要不就是个吃货。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从此以后季尚之同学作为一个上海人,大概一年会来临海三四次,在临海各种吃喝玩乐。这么几年下来,他对临海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熟悉。所以当时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他了,其实他对国内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在地组织和在地文化刊物这块非常熟悉,所以想着她都在临海混吃了这么多顿,我们是时候要点回报了。


然后我就问他有没有兴趣做展,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期间也有朋友给我们提供建议,包括帮我们贡献书籍之类。然后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最后一场展览真的就出来了,后来我想想好像也没这么难。



04

 我们该怎么生存?



说实话五月好玩是好玩,但一旦回到花钱和挣钱的问题上,依然是比较焦虑的,当然这是老板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小团队生存问题最大的困扰来源于身份上的认同五月作为一个热爱本地文化爱折腾的野生团队,它的性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从16年开始伴随着我一直困扰到现在。


你说我们是公益组织吗?肯定不是,有情怀的不一定是公益组织。一个新媒体公司?也不是,因为我们公众号没有任何的广告。那我们应该怎么活下去呢?后来说我们是一个广告公司,说实话还真有点像,但是我们做活动从来没有考虑过利润是第一位的,所以这样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

回到一个核心的逻辑就是如果我是一个城市文创公司,我的核心产品或者我的竞争力是什么?


19年我提出来要做一个内容基因库的东西,但这个东西通过我的实践证明是赚不了钱的,也活不下来的。然后我们就在想有没有可能对这个内容进行下一步的转化,于是我们就提出了通过在对内容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发起一个再生计划,我待会给大家具体讲一下我们是怎么“骗钱”的。



比如去年这场活动“椅起来”,我想跟大家聊一下我们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想。



其实如果在临海老城闲逛的人会发现最多的一个东西,不管是拐角处还是一些公共空间或者是胡同里,会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椅子。不同的伙伴们会定时来到这个地方进行他们的社交活动这些椅子平时摆的位置其实就是他们原住民的一个社交场所,就和你们约去咖啡店或者奶茶店是一个道理的。


如果是5月以前去做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我们有一个好的视频、好的照片、各种各样的故事,然后揉合成一篇推文,这个事就结束了。那它仅仅只是一个内容,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是产品,我们就在想我们如何以椅子为切口,做一场椅子和青年人或者和城市的活动。



在甲方的支持下,去年5月4号我们发起了“椅起来”青年日活动。


我们分为4个板块,其中我最感动的是第一个板块,它其实是一场展览,我们在网上收集了各路家庭他们和椅子之间的故事,邀请了常驻老城的青年摄影师去对自己身边的椅子进行拍摄,联合幼儿园为他们生活和想象中的椅子去画画,联合更多的店主拿出他们最喜欢的椅子的故事,加之一块做了一场诗集


这个是特别好玩的,我们以椅子作为一个微小的交接,把青年人带回老城,让他们通过椅子这个切口重新认识这个城市。


我们还做了一些装置,因为临海是一个出口户外城市休闲用品的城市,所以这个是我们跟他们合作的一些装置。



在这个思路下,我们就在想什么是一场好的城市活动,我想一场好的城市活动肯定是要有这个城市的独特性的。在这个思路的影响下,通过对这个城市内容的理解从而进行加工,我们这两年大概做了10多场城市活动。



那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内容转化成产品呢?很多来临海玩的人对临海的第一印象就是烟火气,那为什么会有烟火气?因为它的原住民的生态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但这是一个悖论


原住民生态完整就意味着旅游开发或者商业地产这块会受到一些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我也在大力创建,投入大量资金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是在快速发展上会不会容易忽略掉原住民的诉求我觉得这个是要引起我们所有热爱临海的人去关注的


那怎么才能和原住民产生联系呢?我们觉得或许通过和原住民做邻居这种方式能够拉近跟他们的距离,我们也把这个想法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活动当中,尽可能的带进原住民的诉求包括原住民的角色,原住民的参与感而不是青年人利用这个场地的一场自嗨,从而形成和原住民割裂的一种状态。



这个“限时出没”项目是我们的一个实习生王可嘉同学带着小伙伴们一起完成的,为什么拿出来说大概是这个项目特别好玩,特别省钱吧。


这个项目的初衷是这样子的,邀请一帮无聊的年轻人或者喜欢城市的年轻人进行一些城市观察,然后拍一些好玩的照片,不管是人、事或者是物。好玩的地方是他们把这些照片打印出来挂在绳上,几个人牵着在老城地区游荡,没想到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受这些老人家的欢迎。


我们邻居阿公很郑重的从拿出自己的放大镜仔细看照片里的每个人,看到认识的他还会跟你讲照片里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故事,最后他们在天台做了一场小的展览,邀请了很多人来看。

那么大家就会问产品在哪里,因为刚才大家看到的还是内容,所以接下来我们开始卖贴纸了,等下大家都去买一波哈。


他们把很多有意思的照片加上年轻人的情绪,然后生产了一款产品,品大小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在地小城市的文创组织,怎么尽可能的在内容基础上去衍生出受到市场尊重的产品。



其实从15年到19年我一直陷入了一个圈里边,一直在想小城市的内容很重要,没有人做这个东西,你必须要把它生根,去影响更多的人。但是在这两年,我开始慢慢的打开了这个圈,我将它称之为基因库的再生计划



怎么样把它转化成当下的文化活动?它可以是个展览,是一张贴纸、一本杂志它可以是任何的东西。但是我们和广告公司不同的一个点在于我们的基点,我们是在对这个城市深刻的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去做的东西。


当然现在还在尝试,也不知道能不能走得通,但是我觉得至少从逻辑上对我一个小城的在地文创组织实践者来说,我觉得我逻辑上是通了,这其实是蛮重要的一个事情。


五月最早的时候,我们4个人的想法是台州没有这些东西,需要有人去做,那我们就去做了,当时我分享的题目是想象更美好的临海,现在回头想想很多我当时想象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



19年是五月最痛苦的时候,月到底在做什么?


我特别开心的是在今天我得到了这个答案,我们其实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们是和城市在一起成长的,我们在这个城市里缓慢地生长进化,不断摸索自己的出口,也一直在寻找我们在这片土地安身立命之本。



在此希望大家每个人的故乡都能变得更好,也希望五月的故乡临海一起变得更好!




                                       谢谢。



五月青年分享会3.0

刘静怡:《一个扎根北京老城规划师践行的社区更新》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5

宋壮壮:《关于一座城市的文化》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4

吕宾:《从纪录到行动:以社区影像的方法推动在地青年的成长》|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Vol.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五月Ma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