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艾防艾 共享健康 | 卢洪洲:攻克艾滋病指日可待
从1985年国内首次发现艾滋病例至今,三十余年间,随着医疗技术日益完善,在公众的认知中,艾滋病逐渐褪去了神秘而致命的印象,成为一种可预防可控制的慢性疾病。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共同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卢洪洲教授,在接受常笑健康采访时表示,坚信攻克艾滋病指日可待。
同性性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据卢洪洲教授介绍,现在国际上通常用HIV/AIDS来代指艾滋病感染群体,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
目前在国内,性传播成为主要途径,异性传播为主,其次男男同性传播。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经异性传播占比为69.6%,男性同性传播为25.5%。相比于性传播而言,输血传播已基本阻断,经注射吸毒传播和母婴传播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母婴阻断技术日益完善
11月26日,一对接受CCR5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在中国诞生,成为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这则消息一经传出,因为牵涉到学术伦理以及学术规范,而争议不断。卢洪洲教授则向我们介绍了另一项技术——母婴阻断,不需要借助基因编辑,就可以完全阻断艾滋病的母婴传播。
中国是从2003年开始进行HIV母婴阻断(工作)的。上海基本上也是同步开始的。在2006年,卢洪洲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为一名不适宜引产的重度的艾滋病孕妇成功实施了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使她得到一个健康的宝宝。这是上海市记录的首个艾滋病母婴阻断成功的案例。卢教授记起,多年前,这位妈妈因为意外感染了艾滋病毒。蒙在鼓里的她疾病不断。直到意外怀孕得知病情。随后,她丈夫也查出感染艾滋病毒。
从绝望到希望!时间已经过去了12年,现在卢洪洲谈到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时,显得更加乐观和自信。我国已经有规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案。整个治疗方案制定得较好并定期不断更新,和国际艾滋病母婴阻断水平接轨。
在上海,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医生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健康孩子,并满怀期望的看着孩子成长着。对于这些宝宝,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专家们也在进行长期随访中,都很健康,没有出现其他的问题。
卢教授指出,我国已形成规范成熟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方案,随着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升级完善,药物的安全性越来越高,只要早期发现并正规治疗,大多数艾滋病感染者都能够正常生活,并拥有健康后代,享受天伦之乐。
治疗:主动检测,提早发现,正规治疗
提到艾滋病曾经的高致死率,卢教授惋惜地说道,每年许多艾滋病患者病死的原因,就是因为发现太晚。“有些人自己已经发现八年、十年了,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结果就发病了。”这样的病患一旦发病,就是严重的呼吸衰竭、脑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再到医院已经来不及抢救了。
卢教授提到,目前临床通用的艾滋病治疗方法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这一疗法已经能够将患者体内的病毒减少到无法检测的程度。现在是只需要每天口服药物,以后有注射长效注射治疗。随着治疗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如今积极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健康人群已无显著差异。“我相信攻克艾滋病指日可待,已经可以看到曙光了”,提到攻克艾滋病,卢教授充满信心和希望。
艾滋病经抗病毒治疗半年后病毒可测不出,但抗体将长期阳性。
关于艾滋病疫苗,卢教授表示,近年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成功的消息屡见不鲜,但新型疫苗基本都在临床试验阶段宣告“夭折”。目前已经有几个艾滋病疫苗正在二期三期临床试验。能否达到从感染者体内清除病毒的目的要做了试验才知道,真正应用到临床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就医:恐惧是一种本能,需要科学培训
艾滋病患者在就学、就业和就医等方面,都遭遇着重重阻力,部分艾滋病人在综合性医院就医时,就面临着拒诊和拒收的困境。针对这一现象,卢教授坦言,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医院不得拒绝和推诿艾滋病人。然而,作为一个医生,医生也是人,也会有本能的恐惧。在医生第一次接触艾滋病人的时候,自然会形成恐惧心理,因为不熟悉,也不了解。
“这不能用医学道德来衡量,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也不是一个医疗责任心的问题。”卢教授坚持。这只是源于内心本能的恐惧,对于致命的未知事物的恐惧,这是人之常情。因此,他相信,对于综合性医院的医生进行广泛的艾滋病知识培训,非常有必要。
通过培训加深了解,综合性医院的医生就能够按照正常的心理来处理艾滋病患者,该手术就执行手术,不会有拒绝和推诿现象了。卢教授回忆起一些上海专家,首次会诊和给艾滋病人动手术时,也会有恐惧心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科医生们已经不再害怕、不再拒绝、不再推诿了。“我们社会要理解这些医生,不要动不动就做一个道德评判。”卢教授补充道。
目标:零新发、零感染
零死亡、零歧视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万,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参照国际标准,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而疫情分布不平衡。
卢教授提到,目前的艾滋病防控的几个目标包括零新发、零感染、零死亡和零歧视。医院和医生发现病人,为病人进行诊治,病人就没有传染性,就可以向着零新发、零感染和零死亡迈进,而实现零歧视,往往是最难的。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由于对艾滋病不甚了解,容易产生害怕的心理,这也是一种本能的害怕,因此会有恐惧和歧视,这需要一个了解和接受的过程。“艾滋病特殊的地方在于,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歧视的烙印”,卢洪洲提到,广泛的健康宣传和健康普及依然很有必要,这样社会公众才能不恐惧、不歧视。
人类从未停止科研探索的步伐
安全有效的疫苗和实现功能性治愈是艾滋病防治尚待攻克的两大难题。在抗击艾滋病的逶迤历程中,人类从未停止科研探索的步伐。近年来,科学界提出了长效药物、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极具潜力的新型疗法。其中,中和抗体作为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寄予厚望,未来极有可能带来颠覆性技术突破,在艾滋病功能性治愈乃至根治上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介绍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
2000年4月-2005年12月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9月-2003年4月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助理(挂职);2004年11月-2012年12月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感染科主任。
业务擅长: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每周五上午特需(疑难杂症)门诊;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每周六上午感染病门诊(地址:虹口区同心路921号)。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常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