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还是“吸”疫苗?陈薇院士团队又传来好消息……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似乎所有的疫苗接种都是需要肌肉注射,如狂犬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等等,但此接种方式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医疗耗材,也往往会伴肌肉酸痛、肿胀等不良反应。
在回顾疫情肆虐的当下,我国2020年就开始全面积极攻克疫苗难关,首次研发上市的灭活病毒及腺病毒新冠疫苗也是通过肌肉注射,诱导身体产生免疫成效。
但是在注射型新冠疫苗获得如此成功外,近日我国吸入用新冠疫苗的研发进程也向前迈了一大步。
2021年7月26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领衔研制的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Ad5-nCoV)顺利通过Ⅰ期临床,将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助力。
雾化吸入式疫苗,即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
已有的成功先例就是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鼻喷流感疫苗”),使用的是“黏膜接种”技术——疫苗包装内有鼻喷的装置,接种时,需要在两个鼻孔内各喷一下,每个鼻孔喷射0.1毫升,即完成了此次接种。
美国和欧盟先后于2003年和2012年批准使用,而在全球范围内,鼻喷流感疫苗已经使用了数亿剂次。
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位,因为粘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它可以将外来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来抗原在侵入机体组织之前被消灭,不至于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
而吸入式疫苗就是通过将疫苗以吸入的方式,直接给药到鼻腔、呼吸道黏膜等部位,从而激发黏膜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皮细胞的结合和繁殖。也就是可以防止病毒在上呼吸道复制,阻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根据陈薇现场播放的视频,这种吸入式新冠疫苗只需要接种者将一次性雾化吸入设备塞入口腔内,吸气后憋气几秒,就完成了接种的全过程。
7月26日,由陈薇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I期临床试验数据,在《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公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1]
研究结果显示,雾化吸入式疫苗与目前批准上市的肌肉注射疫苗相比,在制剂配方、生产工艺等方面均相同。
相较于注射式新冠疫苗形成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雾化吸入用疫苗可以诱导人体产生黏膜免疫,在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关口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
接种者不需要“打针”,只需通过雾化吸入设备将疫苗吸入呼吸道及肺部,从而获得黏膜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重保护”。
现在注射型疫苗每人需要0.5毫升,而吸入型疫苗只需要接种0.1毫升。雾化吸入式疫苗只需针剂疫苗1/5的剂量,且并不用完全按单剂量分装。在疫苗产能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供应量却变成了原来的5倍,且能解决此前广泛受到关注的药用玻璃瓶供不应求的困境。
据我国吸入用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已注射新冠疫苗人群,再使用吸入用疫苗,可抵御新冠病毒变异。具体来说,就是肌肉注射新冠疫苗后第28天,进行雾化吸入加强免疫,可诱导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起到“1+1>2”的作用。
雾化吸入疫苗可以下放到社区,而不需要人们再到医院或者集中接种点去排队,减轻了医疗部门的工作量。当然,社区也要做好疫苗的管理和保存,避免有人拿它当漱口水和消毒液,早上起来喷一次,晚上回家又喷一次。
使用雾化吸入方式免疫是无痛的,且拥有更高的可及性,也让不少害怕肌肉注射的人群,例如小朋友、晕针的,有了更好的选择。
在众多科研人员的联合攻关下,2021年2月25日,该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2021年3月23日,该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在6月3日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陈薇院士透露,她带领团队与康希诺合作研发出了吸入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正在向国家药监局申请紧急使用授权。
而关于疫苗覆盖率的问题,钟南山院士提到:中国疫苗接种率还很落后,若包括只接种一针的民众,全国新冠疫苗覆盖率约在40%。
何时能够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钟南山对此表示,按照疫苗保护率达到70%计算,中国的新冠疫苗覆盖率需要达到近80%,才有可能形成群体免疫。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7万剂次。
据计算,全国疫苗接种剂次从16亿剂次到17亿剂次用了6天。相信我们距离全国疫苗覆盖率80%的目标会越来越近的。
但是各种数据显示,疫苗对于现有的变异株都是可防可控的,而且确实能够有效降低重症率。 积极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控,让我们一起期待吸入式疫苗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推荐阅读▼
2021-08-08
2021-08-08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