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膜、塑料袋、外卖盒……你吃饭的时候,增塑剂也在悄悄毒害你!
在生活中,食品包装袋、外卖盒、打包盒等等在每一次的吃饭中都有可能出现,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事物。
在吃饭过程中,每一次的进食,不仅仅吃进去的是营养美味的食物,更有可能是——危害身体的有毒物质!
食物的外衣,威胁着食品安全
一般情况下,我们讨论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来自于食物的本身,如以前爆发过的苏丹红鸡翅事件、地沟油、瘦肉精、注水猪肉等等。
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食品的“外衣”——食品包装。因为在售出前乃至到食用之前,食品都离不开“外衣包装”,所以食品包装一旦出现问题,食品安全也将会受到威胁。
其实,食品包装的威胁在生活中也不少见——
上世纪60年代
我国多地发生“塑料碗中毒”事件;
2005年
雀巢公司召回投放欧洲市场的婴儿配方牛奶,原因是外包装印刷油墨污染了牛奶;
2011年-2013年
发生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事件;
2011年
“双酚A污染奶瓶”事件……
最典型的是2011年的台湾省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也叫增塑剂)原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添加在橡胶、粘合剂等材料中可增加材料的柔软性,特别能增加塑料产品的韧性、弹性,使其更耐用。
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可通过食物摄入人体并分布于肝、肾、脂肪和睾丸等组织中,对各个器官产生不良影响。
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
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大多用于塑胶材质,作用类似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体内长期累积高剂量,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
可能每一次吃东西
连包装盒都在威胁健康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比较多,主要有纸类、塑料、金属、玻璃以及陶瓷等。但是这些包装也多少带有一点安全隐患。
比如纸质包装材料中有一部分由废纸生产,在收集原材料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霉变的纸张,经过生产后会产生大量的霉菌和致病菌等,用于食品的包装会使食品腐败变质;
涂层类金属包装容器,其表面涂覆的涂料中游离酚、游离甲醛及有毒单体有可能会溶出。
陶瓷包装材料的主要问题是陶瓷表面的釉和铅、镉含量的问题。
当然,安全隐患相对最多的,还是塑料包装。警惕所有PVC材质的食品包装,尤其是外卖盒与打包盒等。用来生产保鲜膜的氯乙烯单体,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聚合成聚氯乙烯,残留的氯乙烯单体就会成为污染源。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DEHP)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
目前已在食品包装材料上发现了4000多种化学品,如超加工食品的包装材料常含有邻苯二甲酸盐和双酚类等增塑剂,PVC保险膜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加入大量增塑剂。
20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发现PVC血袋中的DEHP会迁移至血液中,导致血液受到污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长期大量食用塑化剂,会给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慢性危害。
最直观的一点是,食品包装袋对于人们的首要损害和威胁,来自于心脑血管。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食品包装使用不当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有研究发现,当人们暴露于增塑剂,心功能不全的风险将增高。
近期也有一项研究显示,人们暴露于DEHP时会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特别是暴露于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盐与心血管死亡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该如何
尽量避免被增塑剂威胁健康?
那么,有安全隐患,就完全不能使用了吗?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欧盟都表示,以每人每天的公斤体重为标准,长期摄入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当然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需要警惕各种生活中的塑料材质。
当然,生活中的打包盒、外卖盒等塑料盒,因为高温而更加容易导致DEHP渗出溶解,还是有很大的风险。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尽量使用PE材质的保鲜膜等作为食物包装。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使用陶瓷、玻璃等耐高温材质的餐厨具替代塑料制品。此外如果无法避免点外卖,这里有一些辨别劣质餐盒的小技巧——
一看塑料餐盒的安全标识是否齐全,如是否有QS标识及编号,再看餐盒的表面是否光洁、有无杂质或斑点等;
二是摸一摸餐盒的强度,使用回收废物或大量添加产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生产的餐盒,强度一般都很差,轻轻一撕就破裂;
三是要闻一闻餐盒有无异味,合格的塑料餐盒是没有异味的。
总的来说,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是自己动手,减少外卖,注重生活品质……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食物有垃圾食品,睡眠也有垃圾睡眠!这几种睡眠方式,让你越睡越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