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12)

史学研究 2020-10-18

前言: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史学研究公众号已经具有了十多万的订阅者,为传播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论著做出了自己微薄的的贡献。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编辑新书单,期待您的支持和关注。本期为2020年新书单的第12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本公众号将继续减少长篇论文的推送,保持新书单的更新频率,同时适当增加新论文的专题推介)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时空


作者: 陈正宏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史记》的本纪、表与书
出版年: 2020-5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但《史记》要读懂读通,需要一部既提纲挈领,又细致入微的导览书,不止讲《史记》故事,还应该有专业的分析与考辨,但同时也要文辞通俗,人人都看得懂。本书通过分析讲读《史记》五体中的“本纪”“表”“书”三体的内容、特色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寓意。  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九州又在何方?讲《本纪》,为什么说它的本质是改朝换代,蕴含了历史的可说与不可说?讲《表》,为什么说司马迁画了一个网格,把历史、时代和英雄都妥帖地装了进去?讲《书》,为什么说读懂“八书”就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官制、礼制、天文、地理、经济,掌握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硬核?翻开《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一起感觉《史记》的温度,穿越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

陈正宏,1962年生于杭州。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复旦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法国亚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文学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沈周年谱》、《史记精读》等,与人合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西陲有声


作者: 梁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史记》关于秦有两个本纪,即《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充分说明了司马迁对秦的重视。汉承秦制,又要避免秦二世而亡,故秦如何从一个边鄙陋国一统天下而又转瞬覆亡,成了自贾谊以来两千年士人最为关心的历史问题之一。  从西迁陇右到统一天下,前后约七百年。《史记·秦本纪》记述了秦人如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完整经历了从附庸到诸侯国,再到王国,最后到帝国的发展,再现了“三部曲”的历程,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有经典意义。  本书以《史记·秦本纪》为主线,以相关的考古资料为“第四家注”,以期達到考古与文献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的“二重证据法”冊效果。作者聚焦的问题是:秦从一个鄙陋的蕞爾小國能最终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除了历史时势,自亦有制度文化、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其早期发展的时空格局中有怎样的萌芽?在物质文化上有怎样的反映?秦的早期发展如何从考古学角度得到合理的復原和陈述?另外,秦人早期历史中长期聚讼纷纭的谜团:如秦人的来源和秦文化的渊源、平王东迁和秦始建国的年代、秦国的周餘民、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墓主、穆公葬地等,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梁云,新疆阿克苏人。曾先后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文管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及任教。现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逐狐东山


作者: 侯乃峰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论集
页数: 256
定价: 68.00元

本書爲作者從已刊發的論文中,選擇32篇較爲重要者結集出版,涉及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文獻、古文字等方面的研究。題目“逐狐東山”出自《焦氏易林》,取義於在校讀古代典籍文獻(含出土文獻)時若想有所發現猶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艱難。論文集仿《莊子》編排體例,總體上分成“內篇”(以戰國簡帛考證和傳世典籍校讀之文爲主,結論可信性較高者)、“外篇”(學術性論文,但論證過程稍顯薄弱,結論或有可商者)、“雜篇”(書評、雜論之類)三部分。每部分所選入的文章大致按照發布的先後順序排列。

侯乃峰,男,1979年生,山東郯城縣人。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先秦兩漢出土文獻(側重戰國簡帛文獻)和古文字研究(涉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戰國簡帛文字等),兼及先秦兩漢傳世典籍的研究。現已出版專著《〈周易〉文字彙校集釋》(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上博楚簡儒學文獻校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疾之成殇


作者: 陈昊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秦宋之间的疾病名义与历史叙事中的存在
出版年: 2020-3
页数: 447
定价: 98.00元

唐咸通十一年(870),沈子柔,一位“青楼之美丽”在疾疫流行的洛阳离世,她的生平所留下的文字记载,只有源匡秀为她撰写的墓志。现代的历史学可以如何讲述她的故事?我们需要“诊断”咸通年间流行的疾疫在现代医学中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吗?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曾提醒我们,认为拉美西斯二世死于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在1882年才发现的结核杆菌导致的疾病,与断言他死于机关枪一样,是一种时代错置的谬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被沈子柔和源匡秀认知和感受的疾病实体。可惜,源匡秀并没有更多谈及疾疫,而侧重于激烈的情感表达:“火燃我爱爱不销,刀断我情情不已。”将两句中的叠字串连起来,“爱情”出现了!若是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活了起来,也许会嘲笑那一瞬间的自恋,以为一座城在灾难中的倾覆,是为了成全那凝固的“爱情”瞬间,却忘了沈子柔和源匡秀的“爱情”,如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只能在历史流动的场景之中被感受和理解。这不是一本疾疫年代的罗曼史,而是试图追问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中国古代历史中种种关于疾病和身体的名称如何成为实体,被人们所认识和感知?而中国古代历史中罹患疾病(或者遭遇各种身体状况)的男女老少又如何成了可以认识和感知它们的个体?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面对疾病的个体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如何在构成历史叙事的网络中存在。在这里,被制造出的个体与作为历史性的存在的疾病实体通过塑造他们/她们/它们的知识基础和权力关系相互关联,追索历史化的疾病实体与被个体化的“病人”是同一个过程。这是用知识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我们通过勾勒疾病名义的替换、扩展、蔓延、模糊乃至留白的知识基础和权力运作,探索疾病实体和罹患疾病的个体如何被塑造。即使我们依然无法听到大多数沉默者的情感和知识表达,但是也许可以观察到留白边缘的笔触。

陈昊,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他的教学和研究围绕着中国6-13世纪的知识史和文化史展开,关心的主要议题包括身分叙事与历史知识论、知识的物质载体(写本和印本文化)与文本意义的生成、历史中的身体感官与情感表达、社会沉默、创伤与历史叙事。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宋代内藏财政研究


作者: 董春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定价: 69.00元


本书以宋代内藏库为核心探讨内藏财政制度发展变迁中的财权转移情况, 弄清楚内藏财政运作过程中财权高度集中如何模糊了“公”、“私”财权的界限, 这将对宋代中央财政变迁或国家财政发展具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内藏财政职能的特殊性, 为我们洞察宋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以及国家财政的变迁, 提供了研究宋代相关财政问题的契机和例证。

董春林,教授,民盟盟员。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第12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历史学会理事、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作者: [美]裴德生 编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9: The Ch’ing Dynasty to 1800, Part 1
译者: 赵世瑜 等 
出版年: 2020-4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最新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第一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最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字的篇幅,把清代做了立体式的勾画。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战场之外

作者: 魏舒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副标题: 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的国际宣传 (1928~1941)
原作名: News under Fire: China's Propaganda against Japan in the English-Language Press, 1928-1941
译者: 魏舒歌 / 李松蕾 / 龙伟 
出版年: 2020-5
页数: 452
定价: 79

本书是第一本研究从济南惨案开始至珍珠港事件爆发(1928~1941),中国与日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专著。作者通过租界英文报刊着重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

魏舒歌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Modern Asian Studies, Twentie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留学、战争与善后

作者: 徐志民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出版年: 2020-4-20
页数: 300
定价: 55.00元



近代中日关系史是中日关系史上最不正常的一段,也是中日学界分歧较多、争议较大的一段。双方往往因知识结构、史料选取、研究方法等不同,导致学术对话很难顺畅。为破此局,作者厚积薄发,进行了如下努力:一是突出中日“互视”,尽量避免单一研究视角的局限;二是突出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总结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经验与特点,探寻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三是突出东亚历史认识“共有”的现实关怀。期待由历史认识问题的厘清,实现东亚各国的历史“和解”,夯实东亚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作者:徐志民,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

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美国人,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著有多部研究中国文化及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著作与论文。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九面之城

作者: 乔安妮•雷塔诺(Joanne Reitano)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纽约的冲突与野心
原作名: The Restless City
译者: 金旼旼 / 许多 / 刘蕾 
定价: 78.00元


大多数人都知道纽约,知道这里的财富、活力与梦想,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纽约,不了解这里的变革、混乱与坚韧。《九面之城:纽约的冲突与野心》将四个世纪的纽约历史分为九个相互联系的时代,每一个时代的纽约都是特殊的,它们拥有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面孔,转瞬即逝;每一个时代的纽约又是相似的,冲突与野心就像一条暗线贯穿始终,如影随形。荷兰人与英国人为新世界的控制权而争,殖民者与印第安人为土地和资源而争,金融寡头与政治人物为城市权利而争,老移民与新移民为话语权而争,正是这一次次的冲突让纽约从一个简陋的港口发展为*的都会,同时也铸就了这座城市开放、多元与包容的品质。本书探寻九面之下的纽约,呈现生动而深刻的纽约历史。

乔安妮·雷塔诺(Joanne Reitano),纽约市立大学(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CUNY)历史学教授,该校“调查美国历史研究项目”(Investigating U.S. History Project)的参与者之一。专注于纽约市与纽约州地方历史的研究,著有多本关于纽约历史的佳作。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区域视角下的西北

作者: 黄达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地缘与空间中的农耕、游牧与绿洲
出版年: 2020-3
页数: 410


中国历史书写深受海洋史观影响,导致中国历史叙述“权重”发生偏移,以19世纪中叶以来通商开埠为基础的东西关系“冲击-回应”理论大行其道,直到拉铁摩尔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研究恢复以南北关系为中心的“大陆史观”之后,“过渡地带”作为中国历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视。本书以中国西北为例,以地缘与空间视角下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互动为切入点,在“长时段”的眼光下,“西北”不仅没有“停滞”,而且在“区域”空间尺度上发生了“巨变”,“长城-天山走廊”的形成为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

黄达远,浙江嵊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中亚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学与民族学研究,以倡导“边疆研究的区域视角”受到学界关注。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战略远见

作者: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
出版年: 2020-2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一场权力危机正在不断酝酿。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包括:权力中心从西方快速向东方转移;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政治上纷纷觉醒;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表现越来越差劲。那么,这样的权力危机将会给世界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对此前一直处于权力中心的美国来说,这一改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显然,这一危机将对美国的利益、一些濒危国家的生存、应对核扩散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以及更广泛而言的地缘政治稳定构成长期挑战。本书认为,在危机时期,美国可以并且理应积极介入并起到领航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解决其国内问题,制订能够回应其不同地区利益的战略。美国应该在欧洲促进更大和更广泛的团结,最终把俄罗斯和土耳其吸纳进更具生命力、更大的西方。在新东方,美国必须能够平衡和安抚该地区日益崛起的大国,避免直接军事介入亚洲大陆的冲突,同时维持与日本现有的联盟,并且巩固与中国在全球的合作关系。在这一动荡时期,美国应该继续在维持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美国不去重新深入评估其面临的挑战,它就不会取得成功。  作为地缘战略理论领域的权威,布热津斯基利用自己在外交政策事务方面无可比拟的专业技能,通过分析美国在全球影响力渐弱的原因,以及如果美国在2025年失去世界中心地位可能带来的影响,为美国描绘了一幅战略蓝图,鼓励其重振全球地位,促进21世纪的和平。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1928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先后取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与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并先后担任肯尼迪总统与约翰逊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在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著有《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等,其中许多都为地缘外交思想的代表作。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伊斯蘭啟蒙運動


作者: 克里斯多福.德.貝萊格(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出版社: 馬可孛羅文化
副标题: 在信仰與理性中掙扎的現代化之路
原作名: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The modern struggle between faith and reason
译者: 洪世民 
出版年: 2020-5-7
页数: 512
定价: NTD 620


從十九世紀以降,伊斯蘭心臟地帶的中東社會早已被現代化的理想和慣例改變了,包括採用現代醫學、女性走出閨房,甚至民主的發展等等。造就這些不凡變化的學者、科學家、作家和政治人物,給穆斯林留下了深遠的改變。他們有些身在埃及,飽受學術思想與列強瓜分之衝擊,最終萌發現代民族國家的幼苗;他們有些則在伊斯坦堡,在歐亞大陸之中思索君主立憲的可能,挽救鄂圖曼帝國最後的希望;還有人在近乎鎖國狀態的伊朗,一次次起義、一波波改革中爭取權益,將伊朗推向現代化的十字路口

克里斯多福‧德‧貝萊格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一九七一年生於倫敦,在劍橋大學攻讀伊朗與印度研究。一九九五到二○○七年間,他旅居南亞及中東從事新聞工作,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衛報》(Guardian)和《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文。他是得獎作家,著有四本書,也曾製作數個BBC電視及廣播節目。哈佛與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作品包括《波斯愛國者》(Patriot of Persia)、《反叛的大地》(Rebel Land)、《革命烈士的玫瑰花園》(In the Rose Garden of the Martyrs)、《伊朗的困鬥》(The Struggle for Iran)等。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19世纪美国的政治遗产

作者: [美]埃里克·方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王希 
出版年: 2020-3
页数: 189
定价: 48.00


本书以埃里克·方纳教授访问北京大学期间所做系列讲座为基础,内容涵盖早期美国政治中的奴隶制、黑白废奴主义者对奴隶制的反抗、林肯与美国奴隶制的终结,重建时代的政治潮流,以及美国人围绕自我认同进行的长期辩论等重要问题,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19世纪美国的历史,堪为其60年学术生涯丰硕成果的浓缩。附录所收方纳教授对自身学术生涯的回顾,以及他为北大图书馆捐赠个人藏书的有趣故事均为首次发布,不仅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史学大师的技艺与风范,更表现出其作为一名具有责任感的专业学者的治学操守与追求。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在美国内战史、重建史、非裔美国人史、政治文化史等领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两度获得班克罗夫特奖,一次获得普利策奖。方纳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曾担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和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并先后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莫斯科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担任美国史讲座教授,荣获哥伦比亚大学“伟大教师”的称号。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九三年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郑克鲁 
出版年: 2020-1
页数: 408
定价: 68.00


“九三年”即1793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进行殊死搏斗的一年。故事中的贵族郭文与其叔祖朗特纳克分属共和党和保王党,在朗特纳克在逃亡的过程中,为三个无辜孩童的母亲无助的哭声震动,冒死从火中救出了三个孩子,并将自己交给了共和党人,他的改变警醒了郭文,使得他最终私自释放了朗特纳克,并因此被西穆尔登送上了断头台,在演绎着“自由、平等、博爱”中,西穆尔登也饮弹自尽,全书在“一颗灵魂的阴影插入了另一颗灵魂的光辉中”结尾,让读者在唏嘘中思索“自由、平等与博爱”。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其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雨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譬如1831年出版的纪念碑式的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等,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Moulding the Socialist Subject

作者: Xiaoning LU 
出版社: Brill
副标题: Cinema and Chinese Modernity (1949-1966)
出版年: 2020-1-30
页数: 200
定价: $132.00



What role did cinema play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tical project of shaping ideal socialist citizens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n Moulding the Socialist Subject, Xiaoning Lu deploys case studies from popular film genres, movie star culture and rural film exhibition practices to argue that Chinese cinema in 1949–1966, at once an important political instrument, an enjoyable yet instructive form of entertainment, and a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was an everyday site where the mou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person unfolded. While painting a broad picture of Chinese socialist cinema, Lu credits the human agency of film professionals, whose self-reflexivity and individual adaptability played an intrinsic role in the Party’s political project.

Xiaoning Lu is Lecturer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t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co-editor of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munist Visual Cultur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往期内容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11)


编辑 (文) /  史之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