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③ | 5句很刺骨的话,让你认清别人,明白自己
点击打卡,将有机会获得包邮纸质书一本哦!
回顾:
昨天,我们了解到如何认识自我,以及外部信息和文化对自我塑造的重要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印象管理来展示不同的自己;
最后,分析了自我袒露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自我袒露,才能有助于关系的维护。
说完了“自我”是如何影响沟通的,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外部因素对沟通的影响。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认知的形成
每个人对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受到自我的影响。
两个人进到同一间堆满书的屋子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爱干净的人可能会觉得乱糟糟的,心情都不好了,但喜欢看书的人却欣喜若狂。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就算是非常亲密的两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知觉差异给沟通带来挑战。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让沟通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先来探索一下知觉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信息。
我们每天都接触到成千上万的信息,但无论我们多耳聪目明,都不可能注意到所有的信息,因此知觉的第一步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留下一些有印象的信息。
那什么样的信息容易进入我们的脑海呢?
首先是比较明显的、给人带来强刺激的信息,比如看电影的时候,有人大声的讲话会特别引人注意;一群人当中,个子最高的人也更能吸引人的目光。
其次是重复的信息,比如深夜里空调水箱滴水的声音,虽然微小,但是滴滴答答的,一直持续。
第三,前后差异比较大的信息也能引人注目,如果你看见在学校沉默寡言的同学,在另一个场合滔滔不绝地在演讲,你就会对他格外的关注。
最后,你的动机会决定你挑选什么信息,比如当你饿了的时候,饭菜的香味就会特别诱人。
当信息进入我们的脑海后,我们就需要完成第二步,将挑选出来的信息组织起来。
不同的人处理同样的信息,由于焦点不一样,组织起来的方式也不一样。
比如两个人看一幅画,有人看到了杯子,有人看到了人脸,这取决于你对这幅画的关注是在亮的部分,还是在暗的部分。
当焦点在亮的部分,暗的部分就会成为背景。
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知觉基模”,它的含义是: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方案,来组织我们对于其他沟通者的印象。
比如对于同一个人,我们可以依照外貌把人分为好看的和不好看的,也可以根据人们的处事方式分为友善的、冷漠的等等。
我们会根据知觉基模来决定我们的沟通方式,比如,你认为你的上司是个友善的人,那么你汇报工作的时候会比较轻松,可能还会开开玩笑;
如果你认为上司是冷漠的人,那么你汇报工作的时候就会比较拘束,语言也会比较严谨。
第三,选择和组织好信息以后,我们需要对信息做出诠释,使信息有具体的意义。
回想一下,听到同样一个笑话,如果是比较亲近的朋友来说,你可能觉得有趣,但是如果一个不熟的人来说,你可能会觉得恶心。
对于同一个笑话,你进行了不同的诠释。这意味着,每个人对于信息的诠释,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比如刚才开玩笑的例子里,说话的人与你交情的如何,对于和我们关系好的人,我们可能会更往好的方向做诠释。
还有个人经验的因素,如果你有过扶老人却被讹的经历,那么你以后看见跌倒的老人,都会觉得是碰瓷。
还有自我认知的因素,同样面对打击,积极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鞭策,但自卑的人则可能会一蹶不振。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不管是选择信息还是组织、诠释信息,都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沟通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作者强调,知觉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人的知觉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在沟通中,双方要试图达成一致,因此知觉形成的第四步就是协商信息。
比如你觉得一个人跳舞很棒,但身边的朋友们都觉得不怎么样,那么你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知觉,可能不会一下子反转,但也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好了。
信息就是这样,经过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形成了我们的知觉。
知觉核查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知觉,但是我们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双重标准,这样的知觉倾向会使得我们在沟通互动中出现偏见。
比较常见的知觉倾向有对他人严厉,对自己宽容,也就是别人犯错就认为是别人个人的原因,自己犯错就归咎为外部因素。
除了双重标准以外,先入为主的观念还会让我们对部分人存在刻板印象,比如大多数人认为程序员都是木讷的宅男,还有很多人认为“女司机”就是开车技术不好。
为了避免这种知觉倾向产生的沟通障碍,在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对知觉进行核查。
完整的核查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要描述客观行为;其次,要说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最后,再请对方做出澄清。
我们举个例子:你的伴侣用力地关上房门,你觉得对方在生气,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问一句:
“你为什么生气”,对方多半会说“我并没有生气”。
这时候你也生气了,就揭穿他说:
“明明就生气了,你到底有什么问题?”对方也会被激怒,反驳道:“谁说我有问题!”冲突就这样升级了。
如果用知觉核查应该怎么说呢?
当伴侣用力关上门时,你可以这么说:
“你很用力地关上了房门,我不知道这是你在生气,还是因为风太大,你能告诉我你真实的想法吗?”如此一来,沟通氛围就会缓和起来。
知觉核查是为了不被第一印象或者自己的感觉带着跑,也用温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但是,即使我们有时候懂了对方的想法,但依然没有办法理解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
贝尔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无法和爸爸沟通,他认为父母对他的要求太高,就算他拿了B+的成绩,欢欣鼓舞地拿给爸爸看时,但爸爸只淡淡地说一句:
“还行。”
这句话就像一盆凉水一样泼在贝尔身上,久而久之,他就再也不想和爸爸分享自己的喜悦了。
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背后的原因是同理心的缺乏在作祟,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去思考对方的真实想法。
如果贝尔站在他父亲的角度思考,可能会发现爸爸只是不想让他骄傲自满;但如果父亲能站在儿子的角度思考,会意识到儿子十分渴望来自自己的鼓励。
因此,同理心在沟通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运用同理心,我们首先需要暂时摒弃自己的观点,采用对方的观点,努力获得对方的知觉;
然后,我们需要从情感上更贴近对方,感受对方的恐惧、快乐等情绪;最后,我们还需要去切实地关注对方的利益和福利。
比如,你提的方案被领导驳回了,此时你会愤愤不平。
现在让我们运用同理心来看待这个问题,你要先将自己的观点放下,从领导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方案的预算有些超出。
其次,你会考虑领导最近面临的艰难处境,公司预算缩减,领导也被上级搞得焦头烂额。
最后,当你站在领导的角度,用更高层的思维看待问题时,你会发现,他也帮你争取了预算,你的方案并不需要全部重做,只要稍加修改就好。
当你运用同理心来思考后,最初的愤怒或许会平息一些,此时再去和领导沟通,双方都会舒服很多。
我们会经常将同理心与同情心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看见有人处在困境之中,并对别人的遭遇生出了悲悯、可怜的心情,这是同情心;
而同理心是你设身处地去考虑对方的遭遇,而产生的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你同情对方的时候,他们的痛苦还是他们的,但是运用同理心的时候,起码在那个当下,他们的痛苦也是你的痛苦。
因此,要想成为沟通高手,需要增强自己的同理心,提升自身的认知复杂度。
认知复杂度是指一个人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用“枕头法”来提升这种能力。
“枕头法”就是当我们与对方的知觉出现分歧的时候,用五种立场看待这个问题,就像枕头的四个边和一个中心。
第一种立场是我对你错,第二种立场是你对我错,第三种立场是我们都是对的或者都是错的,第四种立场是这件事情没有意义,第五种立场是所有的立场都有可取之处。
比如上文方案被驳回的例子,很显然应该用第五种立场来看待,领导和方案提出者都有自己的考量,都需要兼顾。
当我们从这五种立场看待问题以后,我们不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者马上解决当下的问题,但是这会使你更能容忍对方的观点,因此也会主动改善沟通气氛。
今日共读《沟通的艺术》▼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认知的形成需要经过挑选、组织、诠释、协商四个步骤;
为了避免沟通中偏见,我们在沟通中需要运用知觉核查的工具;
此外,运用“枕头法”从五个立场去看待问题,可以增强我们的同理心,有助于我们成为沟通高手。
那么,除了自我和知觉,我们的情绪在沟通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同理心是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你认为自己是个有同理心的人吗?
欢迎留言分享。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分享到朋友圈或留言,10天陪你读本书,每天打卡,不见不散!
往期回顾
-领读-
四夕:热爱文字,感悟生活,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主播-
简宁,声音控,电台主播。世界如此喧嚣,愿用声音给你这一刻心灵的安宁。个人微信:jianning20171114。
-声明-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wangweiwei225进行删除。
版权
本书内容经后浪出版公司授权发布,若需使用,请联系出版公司授权。
十点听书会员 重磅来袭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立即加入
☟点击这里,加入听书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