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停止讨好》⑥ | 好好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领读:渺渺主播:夏萌


今天我们来讲讲,“我”害怕自己没有那么重要、不被别人需要,“我”该怎么办?




生活就像在爬一座大山,你从山这边的城市出发,朝着另一边的城市前进,这两个城市离山顶的距离是一样的。

前半生,你努力地攀登,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你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向上爬。

人到中年,你终于爬到了山巅。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且放眼望去景色壮观,当你回首往事时,再看到自己的起点,你会惊讶自己居然走了这么远。

站在山顶,你可以眺望目的地,那里和你开始的地方一样遥远,你一步一步地接近那里,因为是下坡路,所以走起来更容易,速度也快得多。

人到中年,也就是人生旅途走到一半,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年是一个反思的阶段,我们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所作为。

对很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虚度了半生,往往会有一种无力的挫败感。

我做出了什么成就吗?有人在乎我吗?

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许多人面对人生旅途的中点,决定改变自己,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另一些人则放弃了,认为一切都太迟了。


这就像加里·拉尔森创作的漫画《远远的那一边》:马戏团里,一只狗在观众席上方的高空钢丝上表演杂技,它骑着独轮车,转着呼啦圈,努力保持着平衡。

配图的文字写着:“在安静的人群上方,雷克斯努力地集中注意力。然而,有一个念头挥之不去——他是一条老狗,而这是一个新把戏。”

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有机会咀嚼“越来越不中用”的苦楚。

在养育孩子的头十年左右,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当孩子长成青少年时,他们自然而然就开始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如果我们把角色定位在孩子需要我们这件事上,只有在孩子身上才能找到自我,那么看到这个角色发生变化,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就算已经长大,孩子仍然和以前一样需要父母,只是方式完全不同了。

这对于讨好者来说很难做到,当孩子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出决定时,一些父母、祖父母就觉得孩子不需要自己了,这让他们很不舒服。

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我们,甚至希望孩子的朋友们也认为我们是很酷的父母。所以为了让孩子不生我们的气,我们就放松了管教。

我们的选择可能最终是出于自己的需求,试图重新赢回孩子热切的目光,而不是为孩子做最好的事情。

当孩子离开,父母过上“空巢生活”时,往往会导致身份认同危机,突然间,父母觉得没人需要自己了,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贡献了、不重要了。

他们也许会问自己:离开了我的孩子,我还能是谁?

“被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我们本能地想知道这种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如果没有,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它。



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想要弄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里克·沃伦的《目的驱动的人生》能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畅销书之一,书名表达了一种情感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做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活着。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人们就会过得如梭罗的名言“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生活在空虚之中,没有目标。

我们看着周围的人,就忍不住想知道,我对他们重要吗?我是否影响过他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我,他们变得更好了吗?

如果我们得不到答案,那么使命感就没有着落,我们就会继续寻找。

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人触碰它。


作为讨好者,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唯一会做的事情:为别人的看法而活。

我们会尽己所能让别人喜欢、肯定我们,这是我们熟悉的领域,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暂时的慰藉。

但由于我们没有做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贡献,所以得到的回应是空洞的,我们知道自己没有功劳。

我们只是在玩单机纸牌游戏,偶尔迅速闯关,在那一刻很开心,但这份欢喜不会持久。

讨好别人就像整天吃垃圾食品一样。一开始我们得到了满足,但身体很快就损耗了,它填补了我们感觉上的需要,我们却失去了做出真正贡献的欲望。

我们在世界上能够做出的最大贡献不是受欢迎,而是做完整的自己。

这是我们所能做出的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贡献,其他人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做出。

换句话说,你的独特性就是你的“必杀技”,你想要最大程度地影响周围的人、想在这个世界上做出巨大的贡献,你的独特性是首选工具。

毕竟,如果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影响从何而来呢?

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要与众不同。



作为讨好者,我们为别人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自己,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善解人意、慷慨大方,这正是我们想要从别人口中得到的评价。

但动机不纯常常使我们弄巧成拙。

如果我们的动机确实是为别人着想,那么讨好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慷慨仅仅是出于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付出,只是为了自我感觉更好,那么讨好别人就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失落。

我们内心深处想要有所作为的愿望并不会消失,而是变得更加强烈。

当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沉湎于自怨自艾之中时,我们的个人价值感可能会断崖式下跌。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呢?也许这听起来有点反常理,我的建议是:去帮助他人。

也许,这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当一心一意地帮助别人时,我们就不能一门心思地关注自己了。

就像一个人不能同时往两个方向跑,我们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同时放在自己和别人身上,当思考如何满足别人的需求时,我们就不会去反复唯嚼自己的痛苦。

你可能要问了,你不是说过,讨好者的问题就是关注他人吗?我们不是要先做好自己吗?

没错,但重要的是动机。

不健康的讨好者,关注别人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健康的讨好者,关心别人是真心为别人着想。

任何时候,如果一个健康的人因为缺乏目标而苦恼,那么敞开胸怀,是重新找到正确道路的最快方法。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可以提供,不妨把目光投向别人,看看别人的付出与收获,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抑郁的人通常精力不足,很难开始做任何事情——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抑郁,志愿活动为你提供了一个走出家门的理由,而这本身就能提升一个人的情绪。

当你觉得没人在乎你,感觉很糟糕的时候,你大概正在等待别人主动来肯定你,这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想到你。

敞开胸怀,主动走出去,给他们一个回应你的机会,即使没有得到你想要的肯定,你对自己的感觉也会变得好些。

每个人都想举足轻重,讨好者只是选择了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果却恰恰相反。

想要有所作为,就要选择改变,与其提心吊胆,生怕别人不重视自己,不如脚踏实地、保持独特性、心怀善意。

是时候踏上新的征程了!



-往期回顾


《停止讨好》⑤ | 你其实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停止讨好》④ | 讨好别人,不如讨好自己

《停止讨好》③ | 好的关系,都有一次幻灭


*版权:本书内容由阳光博客授权发布,若需使用,请联系出版公司授权。

*插图来源:电视剧《凪的新生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读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