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讨好》⑦ | 有一种关系,叫相互扶持
有一句非洲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独自上路;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结伴而行。”
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主题,维持交际、利用人际关系的价值,更有利于我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
一位讨好者这样和我说过: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会说社交很重要,它帮助我们成长,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明白,但我已经在别人身上花了太多时间,费尽心思让他们喜欢我、以我想要的方式回应我,现在我太累了,我的生活需要清静,而不是热闹。”
这话有些道理,讨好者通常很合群,他们知道自己有多需要周围的人,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动机,讨好者需要别人的肯定才会感到自己受重视。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参与社交活动,但他们与人交往是单向的,他们这么做只是为自己谋福利,而不是互惠。
大多数情况下,讨好者们脱口而出、漫不经心的寒暄,看上去亲切热情,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应酬,因为他们真正在意的事情,往往是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关心别人。
这种方式具有欺骗性,他们似乎一直都很关注别人,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身心健康的人知道,自己离不开集体是因为大家要一起生活,如果交流的双方不再试图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而只是分享人生这段旅程时,他们都会变得更好。
我们不可能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掏心窝子,但如果我们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看作是“真实”的人呢?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多聊一会儿,这只是意味着,我们应该将遇到的每一个人——前台接待员、杂货店收银员,或者超市里排在我们身后的人——看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如果这样做了,我们就不会试图没话找话、控制或者回避他们,而是只会把他们看作一个个独特的人,在他们独特的旅程中经历着独特的人生。
我会提醒自己,我也正走在独一无二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都很好。
当我们把别人看作是“真实”的人,语言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只需要关心他们,而注意力也会从“我身上”转移到“他们身上”。
当讨好者主动寻求帮助时,他们通常会寻找一位导师——
一位能够传授知识、帮助他们成长和前进的专家,他们认为找对了导师就能学到生活技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指导确实是有价值的,这意味着你有意识地接触比你更成熟的人,我既做过导师,也做过学员,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无价的。
但我也见过单向的、填鸭似的教学关系,导师一心灌输,而学员只想接受,这种“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更像是一场交易,而不是师生关系,也不会长久。
这样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行不通。
单向的关系并不真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与学不只是年长对年轻,学者对初学者,成功人士对创业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真诚的人际关系中,只要怀着谦虚的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相互学习。
我们都有过别人没有的经历,如果我们只听从别人的话,就会失去自我。教与学不是固定的、单向的,它是灵活的、双向的。
我们之所以互相学习,是因为我们彼此在乎。
我一点也不反对正规培训,但是,如果我们把找到幸福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此,就会失去一些影响他人和接受他人影响的宝贵机会。
教与学的目的是双方都能变得更好、得到成长,拥有、或是成为一个正式的老师,是方法之一。
但除此之外,我们在生活中还需要另外三类人:
第一类通常是年长者,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更远,我把他们称为可以追随的人;
第二类和我们处于同一人生阶段的朋友,我把这类人称为可以结伴前行的人;
第三类人通常比较年轻,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远远把他们甩在身后,这类人我把他们称为可以被引导的人。
这颠覆了传统教与学的概念,从一个人输出、另一个人接受,变成了结伴前行、相互学习。
如果我们在人生旅程的不同阶段,有意地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结伴前行,那会怎样呢?也许我们都会快速成长。
真诚的人际关系给予我们的馈赠,对于孤独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独自面对生活,我们很容易拿别人的长处来对比自己的短处,随着我们的思路越来越狭窄,情绪越来越低落,我们将失去对事实的洞察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只能用自己仅有的资源来应对它,而无法借助外界的资源。
当你受伤的时候,有人全心全意地陪在你身边,听你倾诉而不试图改变你,就事论事而不带评判,你会有什么感觉?
他们是我们生命的支柱,在我们受伤的时候,他们理解我们的感受,呵护我们的心。当我们陷入自责而无法原谅自己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包容。
你有没有试过自己疗愈心灵的创伤?这会让人抑郁的,事实上,我曾听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抑郁是唯一我们无法靠自己摆脱的深渊的情绪。
如此看来,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无法逃脱抑郁。
简单来说,人类生来就是群居动物。
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多少人的陪伴?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讨好者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他们,所以他们在大众面前努力表现,这让他们相信,喜欢他们的人越多越好。
可是,我们需要的是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狂热的粉丝,几个亲密好友胜过几百个点头之交。
让我们重新开始,与真诚的人结交,他们允许我们做真正的自己,他们很安全,而且不试图改变我们,他们只是让我们做自己,跟我们一起走过这段生命之旅。
我曾问一些人:“要多少个朋友才能让你开心?”他们回答说:“再多也不嫌多!”
有研究表明,我们大多数人可以维持150人左右的人际关系,这里并不是指“好朋友”,而是指我们认识的、偶尔互动的、有联系的那些人。
当然,我们与这150人的互动水平是有差别的,其中有些人会成为好朋友,而其他人则是常规联系人、同事或生意伙伴。
例如,我们跟医生可能会一年交流几次,但我们跟爱人每天都会说很多话。
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幸福主要来自3至5个好友,其中有一个是亲密至交。
随后是稍大一些的圈子,有30至50个关系不错的人,其余的是“熟人”,这就是我们的关系网,这150人之外的其他人基本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这就好比你的衣柜里囤着一大堆毛衣,但你常穿的也只有五六件。
我们很重视独立,对我来说也是如此,我很难开口寻求帮助或者依靠别人,就像一个两岁的孩子常常对妈妈说的那样:“我自己就能做!”
但我们生来就是群居动物,不是独居的,需要相互扶持,孤独的人很难掌握处理生活的能力;只有在集体中,人们才能学会好好生活。
人类注定是要携手前行的。
*插图来源:电视剧《凪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