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① | 这四种人际关系,你有吗?
本期,“10天陪你读本书”为您带来法国心理学家以及家庭治疗师,罗伯特·纳伯格的作品——《缺爱:如何获得安全感,得到肯定和认同》。
你是一个缺爱的人吗?来看看下面这些缺爱的人,有哪些典型表现。
第一,做事前,会想别人的反应,做事时,会主动迎合别人的期待。
第二,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可能内心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但不会表现出来。
第三,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拥有存在感。
第四,不懂得拒绝。
当生活顺风顺水时,我们几乎意识不到情绪的渴求。
但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你一个人沉浸在黑暗中,不时念及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有些什么东西突然闯入,让你忽然流泪。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结识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
10天时间,我将帮助你重新定义自我价值,拥抱安全感,充满自信的活下去。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这本书的分享吧!
”
出生与存在
是什么让我们去寻找伴侣,组建家庭?为什么我们需要朋友?当我们觉得与某些人建立了联系,对方却排斥、抛弃或鄙视我们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痛苦?
最亲近的人伤害我们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有轻生或者犯罪的冲动?
当我们出生,人性化的过程就开始了。
最重要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母亲喂养我们,抚摸我们。在二战中,被迫离开母亲的婴儿,几乎全部死去。
另一个推动孩子人性化的要素,是群体接纳。
首先是家族,孩子一出生,亲人们说:“这孩子像她姑姑”“这孩子和他爸一模一样”,这并不是无意义的,这代表着这个家族接受了新的成员。
另一个仪式是起名字,除了身份证上的大名,还有亲人们日常称呼的小名。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一出生就与某些群体联系起来。而这些群体会赋予我们一个身份。
孤儿院的孩子,虽然由固定的人照看,却缺少了家族群体的接纳,所以这里的孩子常有不安全感。
因此,孩子要成为人,首先得与他人建立联系。
人际关系
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也是存在感的基本要素。
当我们失去一段有所投入的关系时,感到的痛苦便是佐证。
人际关系又可分为四类:哺乳关系、权威关系、兄弟关系,以及恋爱关系。
哺乳关系,是唯一一段不可替代的原生关系,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关系,很多成年人的行为动机,仍然可以从婴儿时期找到根源。
如果母亲不认可这个孩子,孩子可能会厌食甚至自闭。如果孩子不认可他的母亲,母亲则可能患上产后抑郁症。
权威关系,可以说是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教育。现代社会,男人也可以充满慈爱,女人也可以承担威严的角色。
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两个角色可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男女皆可。而通过数十年的观察研究,单亲家庭的孩子并没有特殊病理,这说明,只要家长教育得当,单亲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兄弟关系,指的不仅是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也可以是幼儿园、学校、甚至公园里认识的同伴。
这种关系,可以用“同类者”来解释。而且,兄弟关系本质上具有双重性,他们将对方视作竞争对手是很正常的一种反应。
一旦出现了第三者,意味着他们的爱需要被分享了,敌对状况就会更加明显。
另一面,他们也是朋友。与一个和自己类似的人建立喜悦的分享关系,甚至是代表着忠诚和信任的友谊关系。
当然,在兄弟关系中,任何一方都可能遭到背叛、抛弃,和所有关系一样都有风险。
恋爱关系,是感受最为强烈的一种关系。它能让我们失去理智般的倾心于与所选之人之间的,排他性的二人世界。
随着恋爱关系的深入,它将凌驾于所有关系之上。
我们希望在另一个人的视野中,寻找到他爱我的证据,寻找到我爱他的理由。
拉康说过,爱的本质,是希望被爱。
这四种关系是最基本的,几乎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选择。
比如,钟情哺乳关系的人,有些喜欢被人照顾。有些则喜欢照顾别人,工作选择是教师、律师等。
倾向权威关系的人,则喜欢“领导”,或者喜欢当“领导”。
喜欢兄弟关系的人,关键词是友谊。他们宁愿与合伙人搭档,共同在复杂矛盾的关系中工作。
而那些倾向于恋爱关系的人,他们的事业往往与感情密切相关。哪怕他们不会轻易表露,却愿意为了那个人,忠诚而持久的工作着。
夫妻之间更有可能建立多种类型的关系。有时候是恋爱,有时候是兄弟,另外一些时候则是权威或哺乳关系。
如果一种关系比重过大,则可能引发夫妻矛盾。
归属与群体
如果我们的存在感仅仅来源于以上这四种人际关系,那就太危险了。
因为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些归属圈子,在这些圈子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可以把这些归属群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圈子里的人有相同的信仰,第二类是去圈子里的人有社会分工的互补。
我们举个例子来帮你理解:一男一女因为相爱结婚了,就属于第一类,因为家族需要联姻,就属于第二类。
那么,世界上有哪些经典的归属群体呢?
第一种,人类家族。只要你出生,就获得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和存在的权利。
第二种,兄弟群体。当孩子长大开始上学,想不被孤立,基本都要和同学保持团结。
这标志着和孩子开始走向独立之路,并不意味着与上一种群体决裂,而是通过补充和多样性,推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在这里,孩子学到的不仅是竞争,还有团结、友爱、以及尊重他人,他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集体活动中寻找乐趣。
他们很少孤单一人。
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姻是存在感的主要来源,因此每个人都对这种关系寄予厚望。
那么,夫妻关系究竟为存在带来了什么呢?一种不同于其他人际情感的爱。
夫妻之间有两种爱。一种是彼此之间相互的爱,一种是对他们建立的关系的爱。
正式这种对两口之家的归属感,让他们产生了安全感和存在感。
当我们爱一个人或者被爱的时候,都能产生存在感。
然而据数据统计,一段恋爱关系在平均持续到两三年后,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婚姻不同,我们并不会因为两个人结了婚,就要求他们将恋爱关系永久的持续下去。
夫妻之间的感情,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已经平淡化和“去理想化”。
也就是,抛弃幻想,认清现实,从脸红心跳的恋爱状态,成为彼此人生平和的港湾。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群体,能带给我们存在感,以及群体生活的弊端有哪些。
*插图来源:电视剧《昨夜的咖喱 明日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