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缺爱》② | 感到孤独,有时是件好事


领读:清溪主播:晓念


通过上一节的阅读,我们知道,融入群体能带给我们安全感和存在感。


但是如果过度依赖群体,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存在感。


这是什么情况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自我与从众

除了常见的亲缘群体,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围绕着意识形态、兴趣爱好而建立的群体。

比如,喜好爬山的,会建立户外俱乐部;擅长某种乐器的一群人,更容易凝聚在一起;共同信仰某个宗教的,也会有自己的一个小群体。

这些群体成员之间,往往会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语言形式,有专门的的术语,加入这些群体,通常需要一些实质的付出或承诺。

比如捐钱、参加仪式、出席会议、参与到群体生活中去。

自相矛盾的是,这些群体所带来的存在感,往往需要成员放弃一部分自主性,放弃一部分自由思考的权利,才能融入这个大群体中。

这些群体还是我们发展人际关系的温床,这里的人际关系类型多样,能找到沟通交流的人,也能找到互相爱恋的人。


很多公司都喜欢将工作环境“家庭化”,试图通过“企业文化”,来让员工相信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为了让大家庭更加繁荣而聚在一起。

但现在的年轻人,早已识破他们和老板之间脆弱的联系,所以他们不太会相信“公司就是家”的这种言论。

相比公司的利益,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利益。

如果是喜欢兄弟归属群体的人,则会广交朋友,参加各种同辈组织活动。

而那些将夫妻关系作为身份认同主要来源的人呢,则不希望工作会影响到幸福的家庭生活。

他们甚至会放弃一些晋升的机会,只为了和家人好好陪伴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向的群体归属,用爱与承诺,选择了自己最主要的人生篇章。


过度亲密的关系

不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归属关系,都是把个人纳入群体之中,以增强其存在感。

可以说,你在这个群体里认识的人越多,参与深度越大,你在这个群体里的存在感就越强。

不过,如果个人纳入群体的程度超过一定界限,存在不但得不到加强,反而会被削弱。

著名的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有着充分的研究,他开创了“群体心理学”,并且将群体视为“乌合之众”。

具体的理论可以在同名书籍《乌合之众》中了解。

在勒庞看来,个人加入群体之后,专属于个人的一些特性,会被削弱甚至消失。被某些“群体特性”所取代。

因为,无论组成群体的个体是什么人,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等是否相同。他们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就会获得一种集体心理。

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与他们作为单独个体时的情感、思想、行为截然不同。

这感觉就像是,如果这帮人你不拉着你一起,你一辈子也不会去做某件事。


在心理学意义上,群体只是暂时的,一群人结合在一起,就相当于一个新的生命开始诞生,这个新生命和每个小个体的特点完全不同。

而群体中的个人,也已经不是独立的个人。

群体提供的存在感是“表面化”的,亢奋、疯狂、歇斯底里,这会压制、削弱个人的真实感受,侵蚀真正的存在感。

也就是说,过于强化的关系会剥夺个人的真实生命体验。


自然法则:群居

存在感绝不是一种完全内在化的情感,而是跟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保持的联系息息相关。

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遗世独立。

人类所谓的自由,不过是拥有选择各种依托的权利。自相矛盾的是,一个人可以依附的关系越多,他就越自由!

实际上,个人自主是以复杂性为前提的,而这种复杂,则意味着这个人与环境建立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关系。

就像是蜘蛛织造一张网,网的经纬线越多,面积越大,蜘蛛能到达的地方也就越多,这张网也就越坚固,能获得更多的粮食。

人类存在的悖论在于,欲望与需求的对立。

一方面,人们渴望独立自主、独立思考、决定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人们又需要依靠他人,需要建立朋友关系、恋爱关系等不同关系,需要被群体认可,需要归属。

所以,人的一生不断在寻求加入或建立一些关系和群体:家庭、夫妻、朋友圈、工作团队、运动、宗教等等。


许久之前,达尔文就留意到,动物世界存在一项基本法规:

任何物种只要其个体保护自己的能力不足,就一定会过群居生活,借助集体增强自身力量。

人类深切的社会生活,恰好就是基于群居的本能。

人在自然中这样微不足道,以至于为了弥补身体的柔弱,学会了制造各种工具,来应对大自然的各种挑战。

唯有在非常优越的环境中,人类才能安全的生存。而刚好是社会生活,让人类安全的繁衍了下来。

要将一群人类变成一个集体,必须要有分工和劳作,还要指定繁衍的通用规则。

于是,文明就这样出现了。人类也绝不能缺少社会生活。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应该如何维护好依赖与尊严之间的天平。



-往期回顾


《缺爱》① | 这四种人际关系,你有吗?

《停止讨好》⑩ | 不和别人比,好好做自己

《停止讨好》⑨ | 从今天起,做一个快乐的人


*版权:本书内容由时代华语授权发布,若需使用,请联系出版公司授权。

*插图来源:电视剧《昨夜的咖喱 明日的面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读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