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缺爱》⑥ | 学会在苦难中开花


领读:清溪主播:晓念


通过上一节的阅读,我们知道了,人们会为了强求存在感,做出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找寻存在感的方式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苦难中开花


事实上,写作、绘画、雕刻、发明,都不过是为了逃离地狱。


崇高是一种从高处的逃离。比如艺术创作,是通过创造作品,重新赋予自己存在感,在艺术的世界里逃避现实生活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的天赋和后台资源不同,所以我们对崇高的表现也不同。


有的人选择投身入狂热的信仰,有的人沉迷于音乐或读书。


此外,崇高也可以通过寄托来实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有一种方式是躲进幻想中:通过明星、王子公主、英雄名人的命运,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想象。


我们看看下面这位在生活中遭遇过离别之痛的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表达避开了焦虑的。



为何我们在面对离别时会痛不欲生?为什么只有在失去的痛苦之中才能体会到爱?


而且,艺术的本质就是离别。画布上落下的第一笔线条,第一抹色彩,都是对画家的告别。


当艺术品完成后,所有的创作都会脱离其创作者而存在。


先来看作家丹·弗朗克的代表小说《离别》。小说的开头就预示了结局。


要知道,拆散一对夫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打破一些在他们看来非常亲密的能够增强归属感的行为习惯。


这对夫妻的习惯就是在看演出的时候手牵着手。那么,作家是如何描述的呢?


丈夫牵起妻子的手,掌心轻搭在妻子的手上。妻子的手指一动不动,甚至没有一丝丝压力,皮肤也没有丝毫温度。


妻子想把手抽出来,但是被丈夫捉住了。丈夫温柔的岔开她的手指,把自己的手滑进去,稍稍用力,十指相扣,保持着爱与被爱的姿势,就像初见时在春日的森林里散步一样。


但是妻子是这么做的?她压低声音,恼怒的说:“能不能让我好好看戏!”然后突然松开手,拉开距离,将身子靠向另一侧。


看到这些描写,相信你已经意识到这段关系几乎是无法挽回了。


如此细腻的对离别的描写,其实是丹·弗朗克一生抗拒离别的升华。他投身于一切反抗流亡、放逐和迫害的问题,为社会上容易产生离别的弱势群体积极奔走。


对他而言,离别是不可接受的,然后,他将这些不可接受进行了描写,剖析,最后呈现在世人眼前。



同样被痛苦所成就的,还有画家费尔南德·霍德勒。


他出生于1853年,因为肺结核,他8岁丧父,15岁丧母,兄弟姐妹也都因为染上肺结核而去世。


他是唯一的幸存者,而艺术拯救了他的生活。


第一任妻子病重去世的时候,费尔南德守在她身边,一天半的时间很短,但费尔南德画了几幅素描和油画,记录了妻子生命之火的熄灭。


也许是因为童年时期一直笼罩在死亡阴影中,他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记录死亡本身。


最好的朋友去世了,费尔南德为他画了一副临终前的画像。


而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瓦伦媞娜患上癌症,在病榻缠绵时,费尔南德一直相伴左右,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了几百幅速写、油画和素描。


无论是作家还是画家,他们都在用创作帮助自己面对生活中的痛苦。


这不仅仅意味着见证,而是一种对抗,试图让痛苦升华。


所以,当你在面对痛苦的时候,不如试着将这份痛苦转化为文字、绘画、音乐,让艺术帮你释放情绪、缓解压力,找到生命的意义。



创作者的悲剧


创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私密期。这是艺术家与自我进行交流的时期。


但是艺术创作有趣的一点,是将私人的痛苦公开化。


所以第二个阶段,就是公开期。这个阶段意味着,艺术品脱离艺术家而拥有了独立的生命,但这个过程是有代价的。


艺术是孤独的,他是个人想法思维审美的体现。而作品是社会公有物,拿到世人面前展示,存在着很多风险。


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曾经不被人认可,甚至被讨厌、嫌恶。这种情绪也会导致艺术家本人受到伤害,比如被驱逐,被拒绝。


而且,艺术作品不会因为世人的喜好而变通,它是创作者用生命留下的痕迹,不能像装修一套房屋一样,随着社会潮流而不断改变。


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倒不至于因为一个艺术作品引起广泛的争议。


而且通过艺术创作找到或修复存在感的方法,根本原因在留下痕迹。


所以,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养育一个孩子,种植一个花园,甚至是创造一笔财富。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上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回忆录、博客、和空间相册等等。


我们不断充实我们的生活,然后用这些方法记录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留给自己欣赏,更可以让朋友圈的其他人看到我们的生活,顺便留下一个赞或回复。


这也是一种找寻存在感的方式。


今天我们学到了,如何通过崇高来化解生活中的痛苦,以及怎样通过艺术创作,让生活从苦难中开出花来。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们来看看,崇高的另一面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不想死,却总是在自杀的边缘试探。



-往期回顾


《缺爱》⑤ | 放下这个执念,才能真正感到被爱

《缺爱》④ | 缺爱的孩子,真的很辛苦

《缺爱》③ | 你是过度自尊,还是失去自我


*版权:本书内容由时代华语授权发布,若需使用,请联系出版公司授权。

*插图来源:电视剧《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读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