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缺爱》⑦ | 自残的人,为什么女性更多?


领读:清溪主播:晓念


通过上一节的阅读,我们知道了,艺术创作是我们找寻存在感的途径之一。


那么,所有深陷痛苦的人,都能走上崇高的道路吗?他们还会遭遇怎样的诱惑呢?一起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绝望与毁灭

崇高的阴暗面是绝望。当绝望占据了所有视线时,自杀的想法就会浮现。

有人说:“尊严是唯一存在的意义。”当失去生而为人的尊严,他也就失去了对人世间的留恋,失去了对存在的向往。这种感觉让人绝望,而自杀就成了解脱的途径。

还有一种绝望的表达,叫:“我毁灭,因此我存在。”

注意了,这里值得是毁灭别人。破坏、暴力、虐待,这些近乎变态的找寻存在感的方式,同时也是为了体现自己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掌控欲。

有时,它表现为:“既然我得不到,那就毁掉它。”一些情杀和毁坏文物的案件总是这种情况。

还有一些存在于种族主义中。“我比你高贵,所以我毁了你们这些废物。”


让我们来看看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的案例。

他在62岁时掐死了自己的妻子,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病态的疯狂举动?

原来他觉得自己从未存在过,只有自己毁灭掉什么,才能证明自己存在。

这观点源自他的母亲吕西安娜,一直把他当成他叔叔的替身。甚至他的名字路易,也是他叔叔的名字。

原来,他父母的两个家族,各有两个孩子,彼此之间定下了婚约。

吕西安娜本来要嫁给的是路易,可路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战死了。路易的兄弟夏尔本来要迎娶吕西安娜的姐妹,可他却提出想娶吕西安娜。

两个人组建了新家庭。但吕西安娜一直念念不忘路易,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当做了逝去情人的替身。

对小路易来说,母亲的做法无疑是残忍的。母亲剥夺了他存在的人格,时刻影射着背后的另一个人。

他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首先是展现魅力,沉迷于情欲。

其次是通过参与政治和现实斗争。最后,通过犯罪。

在他最后的遗作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我通过终结别人的存在,通过无情地拒绝他们试图给我的救赎、支持与理智,来证明我早已死去,不可救赎。通过毁灭别人,我象征性的实现了自我毁灭。”

但是,在崇高和绝望的中间,是否还有其他的出路呢?


自我归属的赌博

有些人说,那我就只归属我自己,不行吗?

事实上,抛弃他人独自存在,意味着内心要创造出一个个人世界,要足以能匹敌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所有人际关系与归属关系,并让我们找到存在感。

这是无法实现的,不符合世界的逻辑。

但是人们从未停止尝试。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自己放在第三人称的位置上实现自我存在。

这些尝试大多是危险行为。比如,酒精、毒品、自残、赌博,还有其他的行为。

有些人喜爱在死亡边缘试探。竭尽全力让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与此同时又热爱生命,最终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感受生命的意义。

很多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流行的原因,是用来解决当下的烦恼。青少年的心理更加敏感脆弱,因此也更容易陷入情绪陷阱中。


在美国,两百多万人曾有过自残行为。在英国10%的14岁到18岁少女有过自残行为。

80%的自残者都是女性,尤其年轻女孩更倾向于通过自残来寻找存在感,这种情况在青春期结束后才会显著下降。

而通过调查,这些自残的女孩中,有相当大比例遭受过身体的侵犯,以及不公正的待遇。

还有一些诱因是情绪相关: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极度愤怒或者孤独。

为什么通过自残来表达自我呢?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让流淌而出的鲜血代替了泪水。

我们要知道,身体和心理之间不是机体上的联系,而是文化上的联系,是父母、社会、文化、宗教等强加的限制。

例如,贞洁观念,守寡观念。

遭遇到性侵的受害者,为了生存下去,会躲进内心的封闭世界,他们割断了精神与肉体的联系,于是用自残行为,用身体的痛楚来证明,这具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如果我们能从一开始就给与孩子们和受害者们足够的关怀,自残行为也许就不会发生。


人造天堂

大多数吸毒成瘾的情况,也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尝试。

瘾君子的想法是,为自己免除一切和人类之间的情感关系,让他们不再依赖于任何他人的认可与情感。


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就曾经将鸦片比作爱自己的女人。而波德莱尔的现实生活,绝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他的母亲。

他所在的社会、家族不认可他的才华,但是沉迷毒品,能让他陷入狂喜的错觉。尽管这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另外还有一种人造的虚假天堂,叫做赌博。他们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同凡响,一定能一本万利,但现实往往是被掏空家当,而赌博的人总是死不悔改。

那些所谓的运气游戏,其实早就在暗中标好了筹码,上帝不会保佑他的色子,但赌场老板一定会。

赌场的客人就像一只只肥羊,游戏到了最后,唯一吃饱了肉的,正是开赌场的人。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找寻认同感,获得安全感的另外两个重要途径:爱情和收藏物品。



-往期回顾


《缺爱》⑥ | 学会在苦难中开花

《缺爱》⑤ | 放下这个执念,才能真正感到被爱

《缺爱》④ | 缺爱的孩子,真的很辛苦


*版权:本书内容由时代华语授权发布,若需使用,请联系出版公司授权。

*插图来源:电视剧《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读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