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⑨ | 原生家庭的伤害,需要一生去治愈
在上一节的阅读里我们一起学习了三种不良情绪——愤怒、焦虑、抑郁的危害,并了解了生活中、医疗卫生领域中如何缓解不良情绪。
今天的阅读我们将一起学习情商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相信每个人都对原生家庭有着复杂的感情,原生家庭带来的幸福,可能是我们今生坚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力量。
但原生家庭给我们留下的痛苦,可能是一辈子都很难超越的桎梏。
原生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待我们,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相处模式,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式。
一位丈夫,他从来不拈花惹草,但是又不太会和妻儿交流,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
后来,妻子了解到,丈夫的爸爸是个风流的男人,小时候的丈夫和妈妈经常等不到爸爸回家。
而妈妈又是一个脾气秉性很温顺、性格内敛,不喜好说话的人,所以丈夫一直痛恨不珍惜妻儿的男人,但又比一般人缺乏沟通能力。
故事中,丈夫的原生家庭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情商,以及自己的家庭。
虽然并不总是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深厚长远,是其他任何影响都无法比拟的。
”
对待孩子情绪的错误方式
孩子是异常敏锐的学习者,家庭生活是个体情绪学习最早的学校,父母要善于充当情绪老师。
父母情商高,本身就会使孩子受益无穷,在婚姻关系中情绪竞争力较强的夫妇,同样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情绪的起伏。
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起伏呢?我们可以先来看几个错误的示范。
第一种错误的方式是忽视孩子的感受。
这种父母认为孩子情绪不安是小事或麻烦事,等一等,孩子的情绪就会恢复平静。
他们没有利用这种机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或者帮助孩子掌握情绪竞争力。
比如,小孩子哭闹时这类父母选择无视,让孩子“哭够了”自己好起来,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起不到帮助他的作用。
反而让他误以为没有人会关心,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偏向极端。
第二张错误的方式是过于自由放任。
这类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感受,但认为孩子怎样处理情绪风暴都可以,甚至进行攻击行为也无所谓。
和忽视孩子感受的父母一样,他们很少给孩子示范情绪回应的替代方式。
他们试图舒缓所有不安情绪,也会用谈判和贿赂的手段使孩子不再伤心或愤怒。
第三种错误,是对待孩子的情绪表示轻蔑。
这种父母通常不尊重孩子的情绪,一旦孩子产生情绪,他们就会严厉地批评和惩罚孩子。
比如,他们会禁止孩子流露出任何愤怒的情绪,而且孩子一生气就惩罚他们,这类父母对孩子的申辩会感到非常生气:“你居然敢回嘴!”
在这种教育中长大的孩子,要么懦弱无能,要么很可能丧失同理心。
在幼年时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身心被严重摧残,很有可能同理心泯灭。
而同理心的缺失会代代相传,残暴的父母在童年期必然被他们自己的父母残暴对待过。
受虐儿童就像他们暴力父母的缩影,很早就学会了残暴的回应方式。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并呵护好自己和另一半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就是之前几期学习着力要掌握的内容。
这之后,再建立与孩子的情绪基础,做到“三不”——不忽视不放任不轻蔑。
抓住培养情绪智力的时机
做到了“三不”,接下来应该“要”做什么呢?
可能最关键的就是抓住提高情绪智力的时机了,孩子的婴幼儿和青春期,是奠定一生基础的情绪教育培养。
尽管情绪智力的形成贯穿个体的整个求学阶段,但塑造情绪智力要素的先机在人生的最早几年。
如果父母长期以来用某种特定的模式对待婴儿,到了一定程度,基本的情绪经验就会灌输到婴儿身上。
亲子互动的方式将会向孩子灌输完全不同的感受,影响他对自己以及最亲密的人的认识。
婴儿如果从成年人那里获得了很多认可和鼓励,那么即使他们暂时记不住也不会用言语去表达自己,也会感受到温暖。
他们期望战胜生活中的小小困难的能力是可以被发现的,来自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就是他们获得情绪智力的基础。
与此相反的是,如果婴儿来自惨淡、混乱的家庭,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他们会在做事时表现出期望失败的迹象。
除此之外,父母的行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学习兴趣以及对局限的认识,这些素质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挺好的人生体验。
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公认为七大要素的品质都有什么?
第一,自信心。
控制和掌握自己的身体、行为和世界的感觉;孩子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而且成年人会提供帮助。
第二,好奇心。
认为探寻事物本质是积极、有趣的。
第三,意向性。
产生影响的意愿及能力,并且持之以恒。意向性又与竞争力、有效性的感觉相关。
第四,自控。
与年龄匹配的调整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以及内在控制的感觉。
第五,关联性。
与他人相互理解、交往的能力。
第六,沟通能力。
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想法、感受与概念的意愿和能力。沟通能力又与对他人的信任感以及与他人(包括成年人)相处时的愉悦有关。
第七,合作性。
在群体活动中协调自身与他人需要的能力。
抓住有限的时间,不做无能的父母,大概是所有为人父母之人的初体验,漫漫的长路,抚养不易,孩子更需要我们成为他们的榜样,更需要我们陪伴和爱护他。
一切优秀的品质,都源自于优秀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
情绪创伤及自我复原
一旦情绪受到了创伤,复原就变得难上加难。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会令暴力行为的入侵性记忆成为强烈而持久的经验,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孩子,从小听着枪声长大,后来的日子里,他离开了那个危险战乱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新的生活、新的职业,但他一旦听见枪声,还是会吓得没有了主见。
有人说这是脆弱,但其中滋味,只有个人才懂。
这也就不难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害,是降低神经警报的设定值,使个体把日常普通的时刻当成紧急状况处理。
任何创伤事件,比如火灾或车祸、经历地震或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遭受强奸或抢劫等,都会在杏仁核植入触发性的记忆。
每年有成千上万人遇到种种灾难,其中很多人情绪上也会受到伤害,他们的大脑留下了创伤的印记。
但暴力行为比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更强,原因在于暴力的受害者不同于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他们会感到自己是被故意挑选出来作为邪恶的攻击对象。
受害的经历使他们不再认为人类值得信赖,突然之间,人际社会变得非常危险,周围的人随时可能危及你的安全。
而自然灾害并不会动摇这种信念。
好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引发的大脑变化是可以消除的,可以从最直接的情绪印记当中复原,治愈的途径就是再学习。
虽然情绪创伤后的自我复原过程并不简单,但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和责任去帮助自己走出创伤的样阴影。
自我复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帮助自己获得安全感。
也就是转变行为,想办法使过于惊慌不安、杯弓蛇影的情绪神经回路平静下来,为重新学习创造条件。
可以通过药物,但最好是理解自己当时的情绪,再现情景,并获得控制感,削弱创伤时间造成的无力感。
第二个阶段,是以安全的方式重述和重构创伤事件。
我们需要记住创伤的细节并哀悼由此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生动地重述创伤事件,将每一个可怕的细节加以还原。
这可以使我们对创伤记忆以及触发记忆的事物重新获得更切合实际的认识和反应——与创伤记忆相伴的经验是安全感,而不是无尽的恐惧。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啦!
走出了情绪创伤的阴霾,我们更加更够正视自己和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家庭教育中如何抓住时机提高孩子的情商;学习了对待孩子情绪起伏的错误方法,并引以为戒;还学习了情绪创伤与修复的三个阶段,希望对你的生活有所启发。
明天我们将继续领读《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社会和团队情绪管理。
你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教会了你什么做人的道理?你是否超越了原生家庭,敢于直面曾经的酸甜苦辣?
*插图来源:电视剧《如果是你,或许可以相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