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孵化】 做一个爆炸头吧!

韩钰婷 西湖儿童研究
2024-08-24


      新学期,申花路幼儿园里来了一个“大家伙”,它真是一个厉害的大家伙,可以从二楼直接滑到一楼哦,瞬间,这里成了一个孩子们的网红点。

       今天,大三班进行一次滑梯后,几个蹲坐在滚筒滑梯下的男生突然发出大笑声吸引了老师的注意。



竖起来的头发,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


这是魔法滑梯吧。你的刘海黏在滑滑梯上了。你太搞笑了,爆炸头。你的头发吸在滑滑梯上了。哈哈哈哈,皓皓的头发都竖起来了。


好玩变身爆炸头


      为什么头发会“爆炸”?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下子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各个都想挤到滑梯下试一试,让自己的头发也变“爆炸”。

      带着这份好奇,孩子们开启走进 “变身爆炸头”的探秘之旅。看着孩子们满脸兴奋的样子,老师马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支持1:给予充分机会“变爆炸头”


长辫子甩一甩                刘海贴一贴

用头顶顶                   手挡住还会竖起来


支持2:给予充分机会“看爆炸头”


相互看,头发和滑梯中间到底有啥魔力?

一起看!照片,看看每个人不同爆炸头造型。

变爆炸头是什么感受?

曾着这探究的好奇,孩子们开始围绕着体验议论纷纷




2

妍妍:就是头发都竖起来的感觉。

大果:感觉有人在拉我的头发。

维维:刺拉拉的感觉。

琦琦:超级痛,有啪啪的声音。

团子:就是感觉头发竖起来了。

发现梳理

发现一:变身爆炸头的感觉。

发现二:哪里能变爆炸头。

发现三:变身爆炸头还会伴随着声音。


头发爆炸了就是刺啦啦的感觉。

从滑滑梯里出来的时候,我的辫子竖起来了。

好像滑滑梯的四周都会变身爆炸头。

爆炸头的感觉有点像很多虫子再爬,很痒。


爆炸头就是乱七八糟一团团的。

就是在滑滑梯里面炸毛的。

教师反思:如何去延续探奇的兴趣

和探究的深度?

       从现场看出孩子们对于“爆炸头出现,无比的兴奋。虽然孩子们在区域里玩过摩擦起电的游戏,但从现场看来还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

       如果只停留在变爆炸头的兴趣中,可能会随着时间、重复体验兴趣会逐渐消磨。那么,该如何把握这样的契机,持续幼儿的兴趣,挖深探究的深度,这是后续需要去深度思考的。


好奇!万万没有爆炸头

一个偶然发现:当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分享着爆炸头带来的体验时,一个短头发的男孩子在一旁说“为什么我的头发没有竖起来?”,孩子的话匣子停顿了几秒。

咦,男生的头发好像没有竖起来?


推理性话题:为什么没有爆炸头?

   “肯定是你没站好地方,要站在这里你可以离滑滑梯近一点。”团子传授着经验。

   “可能吸力不够大,所以你的头发才没竖起来,我上去帮你。”豆豆说完就往上爬。

    几个小朋友上下配合,但是万万的头发还是没有竖起来。

    “竖起来了吗?”万万很激动的问着周围的人。

   “我有感到一点点麻麻的感觉,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竖起来。”万万有些沮丧。

猜测


      孩子们根据自己成功经验,将万万头发没有竖起来原因,归结为距离、位置、配合实际、吸力等原因造成。


20


验证

01

增加人数

我们的发现:滑滑梯内同时滑下来的人越多,产生的吸力就越多。六人一起滑下来的时候,头发一下子就全部吸起来了。

我们的发现:可以通过击打滑滑梯,变成传声筒的方式提醒上面的小朋友准备完毕了,也可以在透明的地方看一下。

02

提前准备

03

确定位置

我们的发现:同一个塑料滑梯,但是在滑滑梯的里面、旁边、下面,感受到的吸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在滑滑梯桶的下面吸力最大。


教师反思

反思一:“爆炸是由静电产生”是不是要告知幼儿?

       做中学是孩子们学习的方式,他们常常通过在体验、感受、尝试中发现物体之间的关系,感知现象的产生的关系。

        虽然孩子有静电的游戏经验,但与“爆炸”现象的关联还未连接,而现下的过程帮助儿童逐步清晰认识的过程,正是形成儿童朴素理论的过程。


反思二:是不是要去纠正儿童的“错误”理念?

      孩子的朴素理论往往是有缺失的、不完整的,即使错误但这往往是来自于儿童最真、最实的感受。且儿童经验的建构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试错、调整、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单薄转向丰满的。


反思三:怎么去丰满儿童的朴素理论?

     目前儿童的兴趣点停留在“为什么没有爆炸头上”,他们的思考仅仅是认为男孩子的方式没有正确,因此当在尝试过程中发现对结果没有效果时,正是我们推动儿童去打破他们旧有理论的最恰当时机,以此去促动儿童推理、反思,在实践每一个想法的过程中,等待每个想法落地的过程中,丰满理论。

制造!疯狂炸头

       孩子们根据自己猜测,又去尝试,再次面对同样的结果(头发没竖起来),连续的失败经历这无疑使孩子们有些沮丧。面对同伴因为无法体验到“头发竖起来”这种现象而产生沮丧的心理时,教师与幼儿一起联系生活经验,聚焦其中的科学现象。

咦,方法怎么失败了?


推理性话题:为什么会产生爆炸头?


小满:有人在滑滑梯上滑行的速度很快,就会导致头发吸起来。

乐乐:刺刺麻麻的感觉,像被电到了。

小锁:有摩擦力就会有电,人的头发会随着静电竖起来。

团子:因为衣服和滑道摩擦,所以产生了静电。

可可:我们区域里玩过摩擦起电,用不同的布擦吸力不一样。肯定是我们衣服的关系。

同同:滑得快,也会吸力大的。就跟我们擦得快一样的。

猜测


      依据已有经验迁移,幼儿推测产生吸力的大小与滑滑梯的速度、人的服装质地的变量有关。

20


验证:是否有吸力?

       孩子们根据自己猜测,又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验证,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一次,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照相机,提供观察上的便利。于是小小实验家和小小摄影师们出发啦。



iPad屏幕变成了镜子,孩子们发现了吗?

结论


        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塑料玩具和人摩擦会产生静电


20


验证:吸力大小?

       根据之前区域活动中相关经验,幼儿将吸力测试初步定为塑料和纸巾,根据自己玩过摩擦起电的游戏经历,觉得静电吸力成功率最高。

塑料袋 (成功

 幼儿发现 

       应该是它(塑料袋)太薄了,所以就和头发一样,轻就吸起来了。     

餐巾纸(失败


 幼儿发现 

      用餐巾纸好像不太行,大的不行,撕碎也不行。怎么和我之前的实验不一样?

意外惊喜:落叶(成功


 幼儿解读 

思齐:我就是偶然捡了一片树叶,想试试看。然后就发现黏上去。

葭葭:除了黄色的大叶子,枫叶也可以吸上去。

琦琦:我的叶子掉下来了,可能是没电了。因为滑滑梯那时候没有人滑下来。   

20


验证:长头发都能爆炸头?

    刘海比马尾容易?

头发多的吸不起来?

    短发的炸得少?


结论


       经过长达一周的反复验证:幼儿发现“爆炸头”与头发的长短没有太大的关系,头发的长、短、多、少都会被塑料滑滑梯吸起来。只是散落的头发能更明显将静电现象表现出来而已。



教师反思

      思考一:如何让经验得到拓展和迁移?

       在充分的游戏后,孩子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爆头的经验。而这样的经验是基于滑滑梯的意外情景的催化下产生的,对于儿童而言是否是有价值的呢?如何了解孩子在过程中的收获。

       思考二:关注探究素养也是支持儿童“制造爆炸头”的核心

      一直围绕着制造爆炸头的过程中,丰满着孩子朴素的“摩擦起电”的认识。伴随着探究的深入,三次验证猜想的过程,孩子们不断得试错、对比、调整、更新,积累探究的经验,从素养层面给予“制造”支持。

没有滑滑梯也能爆炸头!

       杭州的春天总是那么爱变脸,上一秒艳阳高照,下一秒暴雨突起。但孩子的关于“爆炸头”的探究还在继续,还有那些神奇组合可以产生“爆炸头”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在班里的实验

班级内寻找的制造材料:床上的毛毯、厚厚的垫子、木头的椅子、身上的衣服等。

方法1:用床上的毛毯疯狂摩擦头发

方法2:使用过的地垫也能吸起头发

方法3:用裤子蹭蹭木凳子,屁屁摩擦起来

蹭蹭蹭~~~

在家里的实验

班级内寻找的制造材料:塑料笔杆、气球、纸片、衣服、头发等。

方法1:吸管和纸巾摩擦,如果把塑料泡沫吸起来上面就会有静电了。(实验者:吕玥桐)


方法2:干燥的手和气球摩擦,等气球的时候,赶快靠近物品,就可以吸起纸片和头发(实验者:徐熹宁)


方法3:摩擦气球,使气球里有静电和滑滑梯一样,离锡纸近一点,锡纸就会吸起来。(实验者:董乔凯)

我们的“爆炸头”制造理论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爆炸头制造活动中,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小经验和消防法。孩子们将他们的“制造理论”汇集,整理成一份制造说明书。

哪些地方(物品)能制造爆炸头?

       幼儿园内的滑滑梯、玩具、凳子如果有小朋友摩擦过了,就会有一些电。在家里的被子里面的静电特别多,因为我总是在里面拱来拱去,皮肤和衣服摩擦了就会产生静电。这些地方物品都能够制造爆炸头。


什么时候特别容易制造爆炸头


      天气冷的时候、不下雨的时候,都能制造爆炸头,制造的时候麻麻的,有时候特别疼,还会有啪的响声。

爆炸头制作小妙招


       制造爆炸头的方法只有摩擦,擦得越快越好。



孩子们用双手

施展着这神奇的魔法

不断寻找爆炸的秘密

这热火朝天的情景

促动着你我

孩子们期待着变成爆炸头同时

我也期待着每个孩子都能拥有

属于他们的“魔法”。


版权说明

      本文系杭州市西湖区申花路幼儿园原创作品,版权归杭州市西湖区申花路幼儿园和《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往期链接

【课程孵化】清明,野花野果都是想你的样子
【课程孵化】建构区里的拆塔行动
【课程孵化】当孩子“走”近吉祥物…【课程孵化】窗边的樱花树【课程孵化】嘿!带你认识我们对面的大朋友——西湖大学

XIHUERTONG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个爱分享有态度的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湖儿童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