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利川,去大水井,去看看一个家族的繁华与落寞

2017-03-01 周海滨 周海滨微说

文化寻访 | 恩施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


沿青石板路拾级而上,


耳边传来阵阵鸟啼,


指尖触摸到的是历史的留印,


心,沉静了。



环绕在群山峻岭中的大水井古建筑群,或许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只是一个硬生生的符号和坐标。


原本我想,在这整个庞大而繁复的建筑群里,生活就这样过着,无非是是大户人家的富贵日子。娶妻纳妾,延续香火、考取功名,汲汲于生也汲汲于死。这两百年如同待字闺中的女子,亦像一枚睡眼惺忪的古茧,萌动的深绿和娇艳欲滴的鲜红它都吸收的一览无余却巧妙地不留痕迹,呈现出一幅“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典雅从容,却又有很淡的小家碧玉的江南之风。


或许是历史沉浮的仓促转身和喘息从潇湘之地传到不动声色的川鄂边境已经淡弱了很多,它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显得老气横秋。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熙熙攘攘的年代,它也曾想抖抖衣袖,轻抚尘埃,斟一杯清茶啜饮,然后谈笑风生的看着日落,即兴吟诗。




这种气质远远不同于皇城故宫,但是,在这里,大水井古建筑群却让土家族子弟成为它的子民。


不要折服于它淡然超脱的气质,它看似平静的表面其实隐藏了多少无处倾诉的苦楚。细细斟酌和翻看,才明白每一处完好无损处都有岁月自愈的痕迹。


那或许是一段比缠绕在一起的毛线还要理不清的旧事,埋藏在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区水井乡阎王三碥的半山腰上。想要利索的把线头提起来,或许并不是拍拍大水井建筑群屋檐上的尘土那样简单。日月已经把那些恩怨情仇慢慢打磨,在乡人的口口相传中面目全非了。



站在李氏庄园面前,想象着几百年前,李廷龙或许是穿着一身灰褐色的棉衣,站在黄氏庄院的门前叩门,一脸憨厚和真诚。黄氏主人看到这个落魄却精明的男人,呷了一口茶,便大方的让他做了账房先生。而这个账房先生,却不安分的和黄氏小老婆狼狈为奸,然后继承黄业,发家致富。


这个不光彩的开始却在之后被堂而皇之的冠以“龙归井,凤栖山”的宿命论解释:清乾隆中期,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兄弟,从湖南西迁入川,分别落业于利川大水井和重庆马鞍山。确实我们有理由原谅李廷龙,原谅这个精明、有能力又有魅力的男人。你只需在庄园和宗祠里转上一遭,就甘心为他折服感慨,或许历史需要他出现,就像需要刘邦而不需要项羽一般充满了戏剧性。


在之后的岁月里,李家后人确实不辜负高祖李廷龙的才智。很快,李家腰缠万贯、富连阡陌,成为名符其实的土司王朝。之后便是理所当然的大兴土木、屋宇连栋。李家后人在黄氏晚明建筑、木架木壁的土家老宅基础上,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洋洋洒洒的建造了颇具特色的“走马转角楼”、“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等建筑格局。其装饰艺术也令人目不暇接,精雕细刻的柱础,玲珑剔透的窗棂,造型奇异的廊柱,曲径通幽的走廊,精致豪华的陈设,使整个庄园富丽堂皇而不俗气。在欧式建筑的大门上方写着“业绍龙门”四个大字,下面横框内写着“大夫第”三字。中堂右为花厅,左为账房,丹池“忍”字两旁楹联为:新知涵养转深沉,旧学商量加遂密。前厅、中堂、后堂皆设有井,沿天井回旋上下左右,逐台升高,楼道互通,而彩楼迂回高矗,可观整座大院,有数门可供出入。



院内的窗棂有雕花和石刻景,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圆,或刻或雕皆为一体。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24个天井,174间房屋没用一颗铁钉,全部采用木骨架,回廊彩檐吊脚楼,按“风水”、“八卦”及地理条件,环环相扣,互相依托,互为衬顶,布局随心所欲,恰到好处,而又不乏严谨,下雨天,到庄园每个房间都不会湿脚。该处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由东而西多次兴建,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那一个个窗饰,一处处石刻,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组成一部无声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筑交响乐,穿越历史和时空在耳边久久回荡。


到了李廷龙的另一玄孙李盖五这里,也就是李家最后一任族长。李盖五因兄弟分居便造宅于“葡萄翁”,嫌其地名俚俗,便取名“高仰台”,取意“高山仰止”。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从左右两边进一步烘托出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体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这也就基本是如今大水井建筑群的全貌了。虽然历经岁月的缝补,跌跌撞撞的成长,却恰到好处不显蹩脚。密密麻麻的交织出一幅历史与岁月的史歌。



但李盖五的传奇绝不仅仅在于此。他生于光绪十四年,从小“治经史,习帖括之学”。之后他到成都法政学校学习,正好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李盖五积极参与,加入“宣传部”及“文牍部”,每天和同学沿街演讲,唤醒民众,誓死护路。这是一个热血青年的种子。之后他积极参加革命,曾任“县会”议员、“参事会”参事。民国五年,经团部被推举为奉节、万县、云阳、巫山、开县、大宁等六县团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多次平息匪乱,颇有声誉。


民国十五年,打着济国军旗号的土匪头子贺国祥率领1000余名枪手盯上了李家庄园。李氏家族放弃四周的庄园,全族男女老少七百余口,全部退入李氏宗祠,坚壁清野,与贺国祥相峙。却不料宗祠蓄水池一夜全部漏掉。在这飞来的横祸面前,李家勉强维持了两天便出面于贺国祥交涉。赔了无数枪支银元才换得平安。


之后李盖五招募民工,花大价钱,修建了一道长25米,厚3米,高8米的夹墙,将水井围入祠堂范围内。水井夹墙于民国19年竣工,李盖五亲笔在夹墙的正面题写了“大水井”三个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


金树榕于民国十九年吟“代作大水井太平清醮联”,联曰:


说什么燕息鸠安,数百户民家戴月披星共作劳人防巨寇;

杀不尽狐群狗党,五千言道德御灾捍患总延羽士育真经。


这太平清醮,说不准即是为水井修夹墙而举办的。



1949年以后的李盖五,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开明绅士,解放后主动交出财产,并以民主人士身份当选奉节县一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副主席。之后这个乡绅便带领族人进行土地改革。当时他以什么心情和方式进行改革的我们不得而知了。但无论如何的与时俱进,终究不是“根正苗红”,这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当地农会却以其隐瞒财产为由,将其关押在李氏仓屋之内。李辩解无效,愤而绝食绝水,七天后死于仓屋。


询问李氏庄院后人的去向,据说一个末代小姐住在奉节,现今也是七十高龄的老妇了。 也有毕业于中央大学,曾在重庆渣滓洞主管无线电通讯,1949年后坐监出狱到新疆某电台工作。如今,李氏后人,时常到老屋祭祖。


临走时,从望华门出去。据说,在文革时,当地的红卫兵将望华门三字铲除,写上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岁月流逝,风雨侵蚀,今天的望华门上字迹斑驳,已无法辩认。


踩下油门,这个原本生硬和陌生的符号已慢慢在我心里被暖热、温润。可是又有哪位游客能暖热那些在风雨中依旧沉默的建筑?能换来它所怀念的香火徐徐、儿女满福?如今,它只能在原属奉节的深山里,宅后山坡布满了当地人的坟墓,做一个慢慢被人熟识的符号。



利川大水井


大水井古建筑群坐落于《龙船调》的发源地—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由“李氏宗祠”和“李氏庄园”两大建筑组成,这里民族风情醉美浓郁,巴楚文化水乳交融,整个建筑群像一首由土家唢呐、木笛、叶笛、锣鼓加西洋长号奏出的三部曲。我们在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管理员谢书达的带领下,见证了李氏家族的荣与辱。


利川大水井的建筑风格有司檐具空门楼,中西合璧的西式拱圈回廊,从吊脚楼街接、屋构穿斗式骨架、门窗雕花、中式天井到精美石座雕刻、小青瓦、马头墙……三进四厢布局,四周环高大垛墙,传承了中国式的中轴对称,等级分明。其沣泛黑的廊柱、斑驳的壁画、脱漆的匾额、塌陷的侧梁、精美的家具,遗留在源远流长历史建筑物上的痕迹,是山区土家族建筑艺术上的魂宝。


李氏庄园内的西式拱圈回廊坐落于典型四合院式布局中,凿切规整的石板平铺的院坝,堪称中西合璧的院落。庄园内建筑采用了土家传统的吊脚楼形外廊,以及全木质结构,整个建筑用榫卯、竹钉相互连接。


李氏宗祠外的山墙采用了徽派建筑风格,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




李氏庄园


李氏庄园是大水井古建筑群主要建筑之一,是李氏先祖李廷龙第五代孙李亮清旧宅,整座建筑栋字相连,阁楼高耸,雕栏玉砌,中西合璧。朝门匾额“青莲美荫”,系取唐代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中的“青莲”之意,表明庄园主人以李白后代自诩,借历史名人以光耀门庭。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由东而西多次兴建,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那一个个窗饰,一处处石刻,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组成一部无声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筑交响乐。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是一个集政权、族权、神权为一体的宗法封建堡垒,呈中轴对称布局三路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总体建筑分为前殿、拜殿、祖宗殿、左右两路为双廊式厢房,宗祠前部为条石纵联砌筑堡墙,左右后三方依山势起伏为石砌护墙,并设置护卫枪孔,祠内族规、家训木刻楹联、瓷嵌图案等琳琅满目。宗祠东北角有一口由高大石墙围护的水井,墙外有李氏最后一位族长李盖五亲笔书写的“大水井”石刻,“大水井”名字由此而来。


一口井,一座城

这口“大水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整个建筑群,却因它而得名。它的“大”并不表现在体积上,而是体现在浩瀚的工程量上,水井四周之所以修起高厚的25米夹墙,内有72步石梯复道与祠堂暗连,目的是为李氏遭人围困时不致断水,避免重蹈民国时期因“围祠断水”而被迫向川军投降的覆辙,一口水井影响了一座城,甚至一个家族的历史,“大水井”的称呼名副其实。


探访利川大水井,犹如走在历史的汪洋中,李氏家族的缩影也展现在眼前,仿佛凝固的音符,组成一部恢宏的民居建筑乐章,多民族建筑文化气韵在此一览无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31asv8xo&width=500&height=375&auto=0
GOPRO视角·文化之旅


图:Buick



《寰行中国1:别处,是归客》系列文章:

1、一张宣纸是怎么诞生的?|微说▪城记

2、洛阳:一城巷陌一城人,一城往事如烟云|微说·城记

3、曲阜 :孔子哪去了?|微说·城记

4、给安庆:黄梅戏是一朵清香的蔷薇!|微说·城记

5、“大人来了,快开门”,上海城墙是怎么消失的?

6、去过烟台吗? 蓬莱还在,向岁月宣战的帝王死了一茬又一茬




  • 作者:周海滨,知名口述历史学人,文化旅行作家。2015年获《名人传记》三十周年“十大优秀作家”。著有《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人民出版社)《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人民出版社)《我的父亲韩复榘》(中华书局)等。其中《我的父亲韩复榘》获“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失落的巅峰》获《新京报》2012年夏季好书。

  • 随意转载,无需授权

周海滨签名版图书请查看“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