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综评】乔民英:眉山看山 ——在场“看山”主题微散文随感
眉山看山
——在场“看山”主题微散文随感
文/乔民英
刚刚过去的六月,两年一届的冰心散文奖颁奖让四川眉山眉飞色舞、山欢水笑。值得庆贺的是,近20位在场作家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可谓六分天下有其一;其中不乏从“在场微散文”平台走向“冰奖”领奖台的新秀。
“冰奖”颁奖为什么选择眉山?“冰奖”与在场主义散文有什么机缘或契合?这让我想到了在场六月主题:看山。
眉山,堪称散文之山,文学之山,“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三苏”诞生在这里,在场主义散文发源于这里。当颇具影响的“在场主义散文奖”评选不得已放缓脚步的时候,恭请“冰奖”上山,乃当代两个重要散文奖项一次心照不宣的握手,乃两座散文之山的交相辉映。
当然,旨在鼓励业余作者、成长型作家和女性作家的“冰心散文奖”与倡导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自由性、发现性的“在场主义散文奖”评价尺度上有很大迥异,但这并不妨碍两者以共同的使命推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一大批优秀散文作家。我仿佛看见苏轼和冰心两个虽饱经磨难却依然饱满舒展的隽永灵魂,跨越千年历史时空,在巴蜀大地上空含笑对望。
“冰奖”也罢,“在场奖”也罢,对普通写作者而言,或许就是那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散文高地,所谓“看山是山”;对获奖者而言,或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发现和感悟,所谓“看山不是山”;而对那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家大咖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回望和眷顾,所谓“看山还是山”吧!
我想,一位清醒的写作者,不管面对什么奖项,都不会贸然接受“最优、最高、最权威”的加封,唯有把颁奖词当做一条神鞭,鞭挞自己去探索发现山外边的那座山,去攀登矗立在自己心里面的珠穆朗玛峰,才会不负众望。当然,也没必要在捕风捉影的质疑中削弱自己的笔锋。我们不拒绝水到渠成的褒奖,须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艰难,更应保持在名利之山面前的笃定。
从六月征文看,在场朋友笔下的山是多种形态的,且双峰对峙。零零后在场少年陈卓《鸟鸣声声》,在与一只麻雀的心灵对白中,看到了人性与鸟性、自由与羁绊、考场与山林之间的风景。杨素梅《户口本上的“儿子”》,通过失养孤寡老汉邹黔的不幸遭遇,尽显农村的计生与生计、情理与法理、政策与人性之囧。邓文静《长在老榆树上的村庄》,通过被几代人视作神明的老榆树的倒下,蕴含当下社会变革中的守望与放弃、生存与消亡、发展与割裂。徐和生《靠山》通过“我”的一次小小善行,窥视出人性中的真与伪、勤与懒、善与恶、冷与暖。秦俊芬《土布时光》通过母亲“哐当、哐当”的织布人生,呈现了岁月的爱意与伤感、贫瘠与富足、失去与唤回。
在“看山”之中,在场似乎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低谷”与“瓶颈”,六月份收稿(113篇)、发稿(77篇)、获奖(10篇)情况就是注脚。难怪龚益成先生会有“几人知在场”“在场有几人”“散文如何写”“阅评怎么了”在场“四问”。是的,这关乎对在场写作的认知、认同、践行和评价。本人觉得,就当前的微散文写作而言,坚持在场理论指导下的在场自觉是必要的,但也没必要过于拘泥于理论的条条框框(事实上,包括获奖作品在内未必就符合在场理念),没必要对500字的思想容量有过高的期待(微小躯体负重毕竟是有限的),关键要克服故弄玄虚、生拉硬套、自我陶醉和小说化写作倾向。至于部分在场作者“绝迹”现象,不排除在场微散文写作和评奖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也有可能遇到了写作“瓶颈”,更应看到有一批作者已经由微散文写作转向真正的散文创作。
“瓶颈”无处不在。最近,本人写作采风文章时也遇到了“瓶颈”。不想应付了事,不想人云亦云,不想吃人嘴软,不想重复自己。求教于朋友酸枣教授,很是受益。他认为:写文章不能老记得交作业,要有自己的文学信仰,建构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学大厦。一位作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迎合,不凑数,不当文字匠,更不能当文字打手。沉住气,才能写出好作品。一个人到最后,别人记住的可能不是你的某一篇作品,而是由作品积累出来的人品。
如何回答“阅评怎么了”的问题?本人认为,在场阅评人员应在认知、认同在场理论的前提下,有宏观的视野,有足够的阅读,有辩证的思维,有充分的善意,有良好的互动。建立评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很重要,可以借鉴《作品》评刊的做法,每月拿出几篇作品在群里研讨。在此,不妨分享一下《作品》副总编王十月先生刚刚讲过的观点:批评者和作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要因仰视作家,自己觉得不好也要说好;但也不能自视过高,以作家老师自居,指点作家。批评者是理解者和发现者,理解作家的用心,发现文本体现出的甚至被作家本人忽视或未见的价值。批评者同时也是写作者,借作品之酒,浇自家块垒。作家可以在一个很窄的门里成为风格大师,批评家则一定要宽阔。
关山重重,世事纷杂。面对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自然的、历史的、当下的山,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应该以在场的姿态,从表象看实质、从偶然看必然、从个别看群体、从现实看可能。如此,方能去蔽存真,走向敞亮,气象万千。
看山,先锤炼一双慧眼吧!
(责任编辑:偏说 制作:胡君涛 图据网络)
【在场评论】乔民英:悠悠乡思隐隐痛——我看近期“在场乡情微散文”写作
【每月综评】乔民英:寂寞夏花与“文人事”——从在场“寂寞夏花”主题微散文说起
【每月综评】乔民英:对八月说“不” ——在场“阳光不锈”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相约在九月 ——在场“秋影”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寒衣之暖与人性之窘 ——在场“寒衣·寒依”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蓦然回首又一年 ——在场“蓦然回首”主题微散文感言
【在场综评】乔民英:人生如寄,在场无惧 ——在场“如寄”微散文征文综评
【在场综评】乔民英:遇见在场 ——在场“遇见”主题微散文综评
乔民英,笔名乔鹰,网名东方飞鹰,河北邯郸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在场主义散文》微信平台特约评论员,《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散文城》微信平台总编(城长)。高级政工师,高级企业文化师。有散文、诗歌、影视剧、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多篇。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李玉祥、龚益成、北京了了、蓝鹏飞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吴微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万一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邓文静、张玖玲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宋小铭、谭丽挪、庆洁、董丽、胡君涛
在场宣传:雷永鸣(组长)、东方坏坏、张倩男、杨惠泽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1800字以下的散文,请同时投两篇。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