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制使国家变成监狱,每个人都是敌人、失败者

先知书店 私产先生 2022-04-21

法家的“法不阿贵”:皇D不受法律约束,对所有人生杀予夺
两千多年来,历代史家都贬斥商鞅和暴秦,然而近百年来,他们的形象却逐渐变得正面起来。有人说,商鞅虽身死国灭,却促成了统一帝国崛起。那么,商鞅的政治遗产,对后世中国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秦制的崛起,对国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推荐鲍鹏山教授的一篇文章,供您参考(标题系编者所加)。

关于《商君书》,我谈不上研究,很多年以前在1998年写了一篇文章——《商鞅:斯人自杀》。2006年的时候在上海图书馆根据这篇文章做了关于商鞅的演讲。
读了《商君书》以后,感觉非常震撼,我没有想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种政治主张,有这样的一种政治能力,并且政治主张、政治能力在中国实际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广泛的,长时间在使用,这是对中国来说是很悲剧性的事情。
对商鞅的记载有这样一句话:“少好刑名之学”,这是他的兴趣爱好,当时秦国地处偏僻,被诸侯看不起,不带他玩,他有点自卑,很倔强,长期受到歧视,是受害者的心理。
此时,秦孝公下了一个诏:“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我去年做了关于儒家、道家、法家政治伦理的演讲,儒家主张人民幸福,道家强调人民自由,而法家追求的是国家强大,所以我一直觉得法家就是一个战国的思想,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法家是时代需求下出现的思想。另外,如果战国时代过去了,平常如果使用法家思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如战时的共产主义和战时的政策,放在平时很可怕,所以法家是战国的思想,主题是强行让国家强大,为了让国家强大,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在法家看来完全可以忽视,甚至抛弃的,甚至认为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有损于国家的强大。

▌ 商鞅与秦孝公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诏后就去了秦国,跟秦孝公有几次见面。
一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二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三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我认为并不是商鞅本身是想搞帝道,想搞王道,在秦孝公处被冷遇之后才改变了霸道,其实商鞅是在试探秦孝公,如果秦搞帝道、王道,商鞅就走了。而秦孝公也在试探商鞅,所以对初次和商鞅的见面很不满意。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人互相试探以后发现对方是自己要找的人,一拍即合于是他们开始搞变法。
在战国时候搞变法最大的阻力是贵族,虽然秦国从贵族的角度来说是最弱小的国家,但也没有例外,所以秦孝公和商鞅针对改革变法在宫廷里面和另外一方的人搞了一次大讨论。有一场辩论中商鞅讲了一段话,这一段话记载在史记里面非常振振有辞: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司马迁
商鞅的意思是说,凡是排挤我的人都是比我低,反对的人都是愚者,而我看到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所以我是智者,考虑国家大事根本不需要和人民商量,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担当。
他把自己看成是治大功的人,面对世俗反抗和众人的非议在所不辞,强国才是他真正的目标,利民只是作为最后的目标,为了所谓的利民不惜损害人民,以所谓的长久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当借口,来损害当下和眼前的人民利益,这是专制独&裁者一贯的做法,商鞅就是这样做的。
我们看看他的这段话,商鞅这个人非常善于演讲,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喜欢讲格言,我们把他的一段话概括一下有很多是格言的。
第一,做事不能犹豫不决,做人不能优柔寡断,这是他的主张和理念。
第二,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人非议和诬蔑,不必在意。
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
第四,大多数人才质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事,德不能担事,力不能任事,眼光不能看得远,胸襟不能容得多,这些人不是依靠的力量,恰恰是需要抵制的阻力,凡是反对我们的都是庸者,反对我们的意见都是没有价值。
“民强则国弱”:《商君书》将百姓视为国家的奴隶、敌人
第五,做小事可以和众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决断。独cai是专制的前提,必须先保证独cai的权力才能维持专制,独cai必须建立一个理论,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值得一提。
第六,法也好、礼也好,其本质不在于一些条文和制度,而在于这些条文和制度背后的价值,价值永恒,条文和制度随时可以变。
如果仅仅看商鞅这段话非常好,都是有道理,都是人生格言,但是有一点大家忘记了,商鞅所说东西的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找到历史事实来印证他的观点,哪怕是小事也会有。
商鞅总结的六层道理中,有一个东西贯穿始终,对普通民众智力、德行的藐视、对他们意见的藐视、对他们权利的漠视、对他们力量的轻视。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光有事实是不够的,应该更具备价值,这一点商鞅不具备,在秦孝公大变法的讨论里面,我们已经看出未来悲剧萌芽开始,也看到秦国最终失败的萌芽。
孔孟等人为何在先秦诸子中脱颖而出,超越了商鞅这些事功突出的人,获得了后世更多的推崇和关注?就是因为他们还有价值上的坚持,他们也默许甚至认可维持现有的等级秩序,但他们同时认可人在终极意义上是平等的,他们从来不会漠视普通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会轻视普通民众的力量。
很多年前,北京曾经有一位大学的教授,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曾经有过一个提案:以后进北京的人不能门槛一样高,要根据他的能力决定有些人可以进北京,有些人不可以进北京,这就是以能力决定一个人是否拥有平等公民的权利,这种思想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认同,并且体现在很多政策上,尤其在北京的很多政策上。
我对于《商君书》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更侧重点在于成败两个字,由于很多人认为商鞅是成功的,很多人认为商鞅倡导的体制是成功的,很多人认为商鞅的政治理念是成功的,我想就这一点做一些反思。
鲍鹏山教授
▌ 商鞅的观念遗毒
我们看看商鞅做的一件事,他的变法法令制定好了以后,准备推行的时候,他担心人民不认可,他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立木为信”。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赞扬,包括中小学教材,宋朝的时候王安石对这一点很佩服,他说我们不要看不起商鞅,商鞅让老百姓相信他很了不起。商鞅在这个事情上没有体现出对老百姓普通民众的藐视、漠视、轻视,他这样做并不是树立政府的信念,相反他有另外的目的。
商鞅担心自己的法令颁布后推广不下去,担心老百姓意志不够坚定,朝令夕改怎么办?于是他做了“立木为信”的事情。“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10金。”
老百姓看到这个消息后很疑惑,把一个三丈长的木头搬到北门是很轻松的事情,为什么要给这么多奖金?这是一个骗局,一定有猫腻,所以人民不敢、疑惑,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比如说我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有乘客告诉我说,你把我从复旦大学拉到财大,给你5000元。那么出租车司机敢不敢拉这个人?司机肯定会疑惑,这个人是什么意思?
商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果然效果出来了,“民怪之,莫敢徙。”这么轻松给我10金,一个起步价就要给我5000元?太奇怪了。
于是商鞅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于是有人站出来搬走了木头,拿走了巨额奖金。我猜测此人很可能是商鞅安排的“托儿”,商鞅一定有后手,万一没有人搬怎么办?好办,找一个人作为托儿就是了,这个人搬过去,给他50金,你觉得这是商鞅在民众面前树立政府的信誉吗?不是的。是什么?商鞅在向老百姓说,以后只要是政府颁布的政令,不管怎么样违背常理你们都不可以怀疑,不可以议论,你听话就是了。
徙木立“信”:只要听话的百姓,不要思考的人民。
法令推广一年以后,老百姓觉得这个法令不好,反抗的人很多,商鞅要杀鸡儆猴,要立威。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
他把太子老师的鼻子割了,老百姓不敢再违抗了,于是商鞅的法令推广下去了。法令推广下去10年以后,老百姓已经适应了,已经习惯了,而且这样的一种法家思想、军事化管理让社会真的看起来很有秩序,所以很多人又说这个政策是好的,夸他表扬他。
当初说法令不好,现在又说法令好,对这些人,商鞅是怎么做的呢?他说这些是混乱把国家教化的人,要全部流放。
在变法开始时,商鞅表达了三个态度——凡是政府要做的事,第一,不容置疑,第二,不得抗议,第三,不许议论。
我做的事情哪怕再违背常理不能有疑问,照做就可以了,要的不是头脑,要的是执行,理解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得违抗,违抗了要惩罚,甚至到最后连你说我政策好的权利也取消了,这就是商鞅施政的手段。
《商君书》写了什么?最关键的就是国家只要一种民,就是生产与战争的机器,这就是商鞅的壹民政策。
商鞅认为国家就要壹民,老百姓平常是农民、为国家生产粮食,一旦有战争就上战场,全民皆兵。国家只要一种“民”:耕战之民。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所以他说“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一切都要统一,商鞅有很多制服老百姓的方法,这是我做的总结。
我在1998年写的文章里面的总结,从读《商君书》看到,商鞅有五种方法:
1.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儒家让君子成为人的道德模范,以好人带领坏人,君子带小人,社会往上走,孔子讲小人上达。商鞅的思想相反,他要以奸民治。比如说一个乡村,这个乡村里面选一个乡长选谁?儒家说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商鞅说不可以选德高望重的人,要选流氓地痞,流氓地痞才能把乡里治好。
2.壹教,就是国家只有一种教育。以前钱钟书先生说不是不让人民不受教育,而是只受一种教育,韩非和李斯提倡以吏为师,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单独的老师,听官员的话就可以了,官员就是老师。
3.剥夺个人资产,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剥夺商人的财产,剥夺学者说话的权利。像我这样的人,资本就是一张嘴,把嘴剥夺了,不让你说话,不让你生活,韩非说把鸟翅膀上的羽毛剪了,让它不能觅食,只能靠主人养它。
虽然商鞅的封地在商,那里就是因贸易得名,但是他对商人非常残酷。首先他要消灭商人,消灭商人所有生存的环境,所以商人在商鞅的治理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存空间,比如他不让你雇工,所有雇的员工给国家服劳役和兵役,还让你发工资,商人没法做了。
重农抑商、官家垄断的政策源自商鞅
4.辱民、贫民、弱民——利于统治。商鞅说国家必须强大,人民必须卑弱,人民强了,国家不强了。还有如果通过前面的四种方法还不能把国家的强民全部制服和消灭,怎么办?
5.还有最后一招,叫杀力,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这些都是商鞅自己的原话。什么叫杀力?就是发动战争,在商鞅看来有两个好处。首先发动战争,把对方引到别国国土上去,可以杀死别国的有生力量,同时自己的老百姓也可以在战场上消耗掉。
他认为,国家强大了,一定要战争,因为国家强大了不战争,国家这么大的力量不发泄出去很麻烦,变成祸害,而国家弱小了也一定要战争,总之无论国家强弱说到最后都是战争。为什么把那个时代叫做战国?那个时候国家唯一的共识就是打仗,这就是法家思想。

▌ 商鞅之死


商鞅最后的死是很惨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直接被车裂,一种说他死后被车裂,可以看出来人们对他的仇恨。对商鞅的仇恨不仅仅是教科书讲的,是贵族的仇恨,而是全世界的仇恨,本国贵族和本国的老百姓,还有其他国家的人。商鞅最后成为了秦国逃犯、走投无路的时候,没人愿意帮助他,更没国家敢收留他,最终被车裂。
在商鞅被车裂之前的几个月,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告诫商鞅,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赵良说如果不听我的话,你翘二郎腿的功夫就会灭亡,果然几个月以后商鞅被车裂了。
《盐铁论非鞅》中记载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治理国家不讲价值观,就讲权变,讲政策和策略。我在写李斯一段话里面讲,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秦国之所以战胜六国,靠的不是价值观,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从头到尾没有一点价值观,没有一点道义,只有权术,只有策略,只有政策,所以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弃道而用权,不要道,只要权变,只要手腕,只要政府。
中国人理解政治就是阴谋,一个人政治是否成熟看他是否有手腕,这来自于法家的思想。儒家孔子对政治有非常经典的解释,政是正当,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用正当的手段去推行公平正义,用正当的手段更重要,目标是公平正义。法家对政治的解释就是权变阴谋,韩非讲的法术关键在于“术”字,国家不讲伦理,不讲道德,就靠实力,现在中国人动不动讲这个话,很糟糕。中国人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来野蛮的价值观,尤其在国际上、在外交上,外交上靠的是实力,不是拳头硬了就可以在世界上横行霸道。
暴力和残忍变成一种政治风气,甚至变成一种民风民俗,因为商鞅鼓励告发,几家人在一起,一家人犯罪,10几个人受刑,所以一定让妻子告发丈夫,邻居告发隔壁,风气变得很糟糕。
商鞅的老朋友公子岇是魏国人,两国开战之前,他给公子岇写信,我们是老朋友,现在打仗实在是悲剧,你明天来我这里,我们喝酒退兵,公子岇到商鞅的地方去了,喝酒完了以后商鞅把公子岇抓了起来,商鞅进攻魏国,导致魏国失败迁都,原来是在陕西,后来迁到开封,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商鞅确实为秦国立功了,但是如果因为这个赞赏和肯定他,这个世界的基本道义没有了,怎么可以长久?所以在国内无论老百姓还是贵族,人人对他有怨恨,家家看作他是仇。
后世的“连坐”、“灭族”之法,均由商鞅所创

▌ 商鞅之问

我的1998年写的文章题目是《商鞅:斯人自杀》,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人说商鞅虽然被车裂了,但是他让秦国成功了,他的政策政治是成功的,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今天关键讨论一下,我们只看到商鞅改造过的秦国在七国之争里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你不知道他最终埋下了秦王朝短命覆亡种子。
法家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秦国?
我们觉得法家塑造了强大的秦国,今天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秦国,有一个电视剧《大秦帝国》,网上有秦吧,有不少人在网上骂我,他们组团叫大秦卫士队,那个被陈胜吴广干掉的队伍。中国在历史朝代的时候总有一些遗民,秦朝灭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秦朝好,秦朝没有一个遗民,没有人怀念它。但其实秦朝有遗民,而且数量很多,只不过不在2000年以前秦朝灭亡的时候,而是在秦朝灭亡的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看他塑造了什么样的秦国?
秦国在先秦的典籍里面有专门的称呼,可以把它看成是它的LOGO——就叫做虎狼之国,读一下先秦经典和战国策,当时人们说秦国的时候在前面加了两个字虎狼之国,所以商鞅的变法,包括后来李斯入秦,让秦国由弱小之国变为强大之国,这一点没有问题。
兵马俑再现了秦国的“虎狼之师”
商鞅到秦国之前,秦国很愚昧,变法后有秩序了,成为野蛮之国,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野蛮是一种武器,野蛮是一种力量,在丛林时代和野蛮人在一起,一定是野蛮人更有力量。
荀子比较过,当时秦国排第一、魏国第二,楚国第三,因为秦国军队最野蛮所以排第一,秦国军队是国家的人质,一个人上前线,这个人是国家的人质,在前方杀敌没有问题,如果做了俘虏,全家人做奴隶。当时给有功之人除了赏粮食和爵位之外,还有一个赏赐的物品是奴隶,所以秦当时是没有废除奴隶制的,因为如果废除了奴隶就没有奴隶赏赐。
原先奴隶是身份,但商鞅的做法让所有的百姓都变成潜在的奴隶,今天杀敌立功了,可以高高在上,享受人们的欢呼,带上爵位和粮食回家,但是明天战败了,全家人到别人家当奴隶,所以商鞅把所有国民都变成了潜在的奴隶。商鞅为此沾沾自喜。可是商鞅不会把愚昧之国变成文明之国。
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做过统计,秦国为什么强大?为什么能在战国之争中战胜六国?福山的分析角度非常有意思,与其他的军事化社会相比,秦国成功动员了其总人口的8%-20%,比如秦国和赵国进行了战争长平之战,赵国失败了,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消耗了很多力量,死了很多人,到最后秦国臣相把15岁以上的男孩子全部送上前线,最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40万人被捕,其他20万人全部坑杀。
死人堆成一座山,是秦国惯常的手段,每取得一场胜利,把头颅带回去,盖成一座山,造成极大的恐慌,以前带着耳朵回家,商鞅以后说不要带耳朵,只要带着脑袋回来,很恐怖,比如我是六国的一个士兵,你是一个秦国的士兵,在腰上挂着一个人头晃荡,很恐怖。所以商鞅造成野蛮的力量,造成一种恐怖的力量,他把国家的力量调动到8%-20%,而古罗马共和国仅仅到1%,希腊人仅仅5.2%,欧洲早期更低,人员的伤亡前所未有,在一次损失当中5万军人,而中国是西方的10倍,是秦国造成的风气。
商鞅军事改革给士兵定下的指标管理,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以上,则盈论(符合朝廷规定的数目);野战,斩首两千则盈论。在商鞅的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秦国的风气,怎么可能不变成嗜杀、残暴的军国主义?
看看白起的战绩,白起非常残忍,昭王14年斩首24万,昭王34年斩首13万,昭王43年斩首5万,秦国在统一过程中斩杀的六国人数在150万以上,我们根据《史记》记载的统计,史记并不是每一场战争都记载了秦国斩首多少人,所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另外,秦国自己士兵死亡的人数没有算在内,但是冷兵器时代杀敌1万,自己死8000。150万以上没有问题。
所以秦国统一的代价,是中国当时版图上人口在战争当中死掉了200-300万之间,而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不到2000万,这样的统一真的是我们希望的吗?所以我曾经在写李斯文章里面讲到,统一不具备死亡的价值,并不是为了统一什么都可以做。
长平之战,白起活埋赵国40万降卒
商鞅死了,韩非死了,李斯灭族,他们都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我们今天的历史教材和一些学者常常这样告诉我们,虽然他们本人失败了,但是他们的政策在秦国取得了成功,秦国终于灭尽六国,一统天下,所以他们认为是成功,甚至认为他们是大公无私。
秦国是谁的秦国?秦灭了六国是谁的成功?
首先当然六国失败了,六国的老百姓从此必须忍受更加残暴的政权,所以失败了,秦国跟六国打仗的时候几乎是战无不胜,但是占领了一个地方之后发现那个地方没有人,秦国可以把土地占领,但是老百姓跑光了,没有老百姓愿意做秦国百姓,所以秦国在他们的时代人民已经开始用脚投票,现在很多人说秦朝了不起,秦朝很伟大,回去2000年以前问问当时的人民。
陈胜后来起来造反太容易了,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只有700个农民,专门做工程挖河,这些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而且这些人没有兵器,秦国统一了以后全国的武器都被没收销毁了,老百姓没有兵器,秦王朝当时有100多万人身经百战,陈胜起义的时候秦国统一才12年,而且在12年里面,秦国在南北方都战争不断,所以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正规军。可是还有700人愿意跟陈胜干,因为陈胜让700人做了一道特别简单的选择题,我们去了一定是死,我们不去了起来造反大不了也是死,万一成功了呢?
一个朝廷如果逼着老百姓做这么简单的选择题的时候,人人起来造反根本不需要考虑是否成功的问题。陈胜讲了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就把700人召集起来了。今天讲秦朝好的人,到2000年以前看看当时人民的判断。
“天下苦秦久矣”
六国失败了,六国老百姓也失败了,秦国的老百姓成功了吗?秦国本来老百姓最惨,“什伍连坐,轻罪重刑,战陷即全家为奴。”所以刘邦召集秦国老百姓,讲了六个字,“父老苦秦久矣。”这一句话让秦国的老百姓热泪盈眶。为什么项羽没有在关中立主?刘邦占了两个人的便宜,第一是项羽,把秦军主力消灭了,所以占了便宜,第二大便宜是占了秦王朝的便宜,秦王朝太残暴和太低级,刘邦只要好一点,他就可以战胜,因为天下苦秦久已。所以老百姓不可能有成功或者赢了。
为了一人独&裁,防止宗族分权,二世即位以后,在咸阳杀死公子12人,秦国历来残杀本族,一人独&裁。秦朝以前是周朝的政治,相当于贵族民主制,贵族是一个集团,只是贵族集团里面推选出一位老大当家,老大不好,贵族对你有强大的约束,都有取而代之的机会。
孟子曾经和七王有一个对话,能不能谈卿?贵卿就是国家的贵族,先谈谈我的家里是贵族,我的弟弟、叔叔、伯伯都是贵族,就是贵卿之卿,孟子说国君不错了,这些人起来提批评意见,反复不听意见换人。所以在周朝的体制下,是不可能有独&裁的,秦国最后之所以成功,也就是因为他比别的国家更独&裁,独&裁是不是很厉害?独&裁更好地集中社会资源没有问题,但是独&裁到最后谁赢?贵族都消灭光了,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挑战皇D了。
六国输了,秦国的老百姓输了,秦国的上层贵族也输了,二世个人赢了吗?二世杀了始皇的好多儿女,两年以后,二世被赵高杀了。赵高潜伏秦宫几十年,殚精竭虑,机关算尽,最后他是否赢了?他没有赢,五天以后,他又被子婴杀了,在一轮又一轮的内部残杀中,子婴是最后的胜利者吗?46天以后,刘邦来了,没有杀他。但是很不幸项羽来了,项羽不客气,把子婴剁成了肉酱,把以前幸存下来的也杀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秦制这样的政治制度,就是一部绞肉机,最终谁都不可以从中获益,没有胜利者。
秦从秦非子算起近700多年,从秦襄公算起500多年,这个国家就是要强,几百年的发愤图强,几百年的不息自强,几百年的好胜争强,拿强用强,强到最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最后竟然是瞬间崩溃,一败涂地,宗族绝灭。
秦给世界带来的就是毁灭,最终也毁灭了自己。有数百年历史、有数百万军队,却输给了草根:陈胜、吴广,输给了半文盲:项羽、刘邦,还输给了2000多年的历史。秦朝灭亡以后,从汉到清,没有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同情歌颂秦朝,没有一个朝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肯定秦朝,甚至没有一个野心家、暴君敢于公开声明自己效仿秦朝,所以秦朝几乎在所有的时间里,被所有的人毫不留情地抛弃,这是彻底的失败,完全失败了。
焚书坑儒后,诸子百家的文化遗产在汉初靠口述才得以留存
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输了,秦的制度没有任何人从中可以找到幸福。
很多年前看过一篇俄罗斯的诗歌,谁能够在俄罗斯快马自由?那么谁能够在秦国的制度下快马自由?答案:没有。为什么?
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有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们真的能明白吗?
我喜欢泰戈尔一句话:谢谢上帝,我不是权力的轮子,而是被压在轮子下面的活人之一。从这两个角度思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的思考是轮子压在下面人的思考。

秦制两千年

——墨写的剧本掩盖不了血写的史实


周秦之变,作为中国历史少有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重要意义几乎只有1840年鸦片战争可与之相比。
 
中国历史说穿了,其实就是这一头一尾两场转型、剧变,前面这场“周秦之变”,是从周制走入秦制。而后面这场从1840年开始的剧变,其实关乎的就是如何走出帝制,或者说怎么走出秦制的变化。
 
因此,哪怕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要抓住一头一尾两大变局——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从而看清未来的前进方向。

为此,私产人文推荐两本抓住这两大变局核心的佳作:《秦制两千年》、《1840年以来的中国》。
 
秦朝的灭亡只不过是一个结果,而《秦制两千年》一书关注的是产生这一制度的土壤——这一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兴衰荣辱的制度,其实早在东周尽头,儒法帝国冉冉升起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这本书,剥掉外层政治、军事层面纷繁复杂的杂质,一上来就抓住了近代转型最根本的问题——从如何走出几千年来的秦制,完成现代文明的转型与国家能力转变的角度,通过对近代史的重新串联,勾连起了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和当前现实。
 
《秦制两千年》的作者谌旭彬,为“腾讯短史记”主编,他写出的东西往往既有学术底蕴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又能深入浅出。而《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作者王人博老师,是与贺教授齐名的宪法学者,被称为法学界深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

因此,读这两本书,不光是读历史,而且是在一种新的眼光下——用国家能力、历史语境、实用主义、效率战争、秦制国家等等有别于传统著作的全新视野重新审视这两段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从根源反思如何走出几千年的秦制文化。
 
有人说,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洞察去回望历史,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样的视野和智识来关切现实,塑造未来。因此,推荐这两本视角独特,既能拓宽历史视野,又能获得现实洞察的书,有幸获得少量两位老师的亲笔签名书,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书,购书即赞赏。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