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大萧条成因:关键事件和政策权威指南

禅心云起 私产先生 2022-04-25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什么引起了大萧条?
——美国大萧条成因:关键事件和政策权威指南
©文 \ 经济教育基金会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
♕译:禅心云起 编:瑞秋的春天


有历史研究领域能像美国大萧条的原因一样,吸引人们去做如此深入的调查——且理由充分:数以千万计的人切身体验到了深渊般的痛苦和绝望。

 

大萧条到底有多严重呢?对于美国乃至全球各地经济灾难的规模,我们不能完全凭量化数据来加以掌握,但这里的一些数据,可能有助于我们对这场经济噩梦有深刻的了解:

 

  • 从1929年到1933年,全美工厂、矿山和公用事业生产下降了一半以上;

  • 美国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了28%;

  • 股价崩溃,跌至崩盘前高点的1/10;

  • 美国失业人数从1929年的160万上升到1933年的1280万;

  • 大萧条最严重时,每4个劳动者中就有1个失业。

 

大萧条及其成因,由于这些难以形容的创伤,一直处于经济研究和辩论的前沿。这是一起错综复杂的事件,要阐明所发生的一切,对我们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本指南旨在列出关键的历史人物、政策和事件,让读者清楚是什么导致和延长了美国大萧条。

 

我们将首先解析大萧条究竟如何展开的时间线,我们将把它分成四个不同阶段。以下是本文简要目录:

 

1.宽松货币:一系列错误信号

  • 货币政策、利率和商业周期

  • “咆哮的20年代”:人造景气

  • 不可避免的泡沫破灭

2.胡佛的反调整政策

  •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 胡佛的税收、补贴和救济计划

3.新政:罗斯福的干预主义

  • “新政”中央计划:《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 通货膨胀与政府刺激经济措施

4.《瓦格纳法案》和劳工法

结语

 

当提起大萧条,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1929年大规模股市崩溃。当时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全速抛售股票。随之而来的恐慌着实令人难忘,但这只是大萧条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大萧条有四个不同的阶段:

 

  1. 政府“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人造经济景气和随后的崩溃。

  2. 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在崩盘后的干预政策,抑制了市场的自我调节特征,阻碍了复苏、延长了衰退。

  3. 胡佛卸任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新政”将胡佛干预主义扩展到美国经济几乎每个层面,从而加剧了萧条,使之持续了更久。

  4. 《瓦格纳法案》(Wagner Act)这样的劳工法,对经济中剩余的健康部门给予最后一击,使最终仅存的生产力堡垒陷入困顿。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事件,每个阶段都有各自具体原因。这些事件和原因,合力产生了一个共同结果:美国前所未有的商业停滞和失业。让我们依次研究每个阶段及其成因。



1.宽松货币:一系列错误信号

 

大萧条第一阶段,是“咆哮的20年代”弥漫的大规模景气。这种景气不可避免地在1929年破灭。为理解这次崩溃,我们首先要理解景气及其成因。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20年代,联邦政府制定了货币政策,膨胀了经济中的货币和信贷数量。一场大规模景气就这样产生,不久后迎来了痛苦的清算日。然而,在1929年以前,美国历次经济萧条从未有一次持续超过4年,其中大多数在2年内就结束了。大萧条之所以持续十来年,是因为政府通过一系列有害的干预措施,给错误的货币政策雪上加霜。但是,政府究竟是如何使经济膨胀,又是如何造成景气和不可避免的萧条的呢?

 

  • 货币政策、利率和商业周期

 

理解政府政策如何导致大萧条最初的景气和萧条的关键,在于理解商人和投资者如何利用利率来决定怎样花钱以及何时花钱。

 

投资者依靠利率来衡量各种投资的风险水平。简单说,一笔特定贷款相对较低的利率,会向潜在投资者发出信号,表明这笔借贷可能是十拿九稳的赌注;另一方面,高利率向投资者发出信号,表明资金投资到别处会更好。政府扩大货币供应量,人为地降低利率,造成利率失真,误导商人的投资决策。

 

由于相信利率下降表明资本储蓄供应在不断增加,投资者开始从事新的生产项目。货币创造引发了经济景气。物价特别是用于生意扩张的资本财货价格上涨。


用于生意扩张的资本财货成本不断飙升,直到再也赚不到钱。正是在这一点上,衰退开始了。为了延长经济景气,货币当局可能会继续注入新钱,直到最终被失控的通胀前景吓退,不得不收缩货币供应量。建立在通胀流沙上的景气,就会戛然而止。


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是一个修复和再调整的时期。价格和成本会根据消费者选择和偏好重新调整。


最重要的是,利率重新调整,以再次反映储蓄的实际供应和可用存量。不良投资要么被放弃,要么被减值。企业家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商业成本,直到生意再次赚钱、资本投资赚取利息以及市场经济重新顺畅运转。


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确实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利率波动来发挥作用的,而利率波动又会引起商业活动的波动。

 

当货币通过银行系统以信贷扩张的形式提供给市场时,商业企业会错以为是资本供应的增加。由于虚构的资本“增加”所带来的贷款市场利率下降,企业更多地投资于看似赚钱的长期项目。

 

此外,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自然利率和贷款市场上利率之间的差异。政府在债务创造、货币化、银行存款担保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可以有效地外部化那些和经营预算赤字有关的风险,从而人为地降低市场上的贷款利率。

 

这两种对利率的影响中的任何一种,或两者结合,都可以而且确实影响了经济活动,诱使企业采取本来不会采取的投资。然而,由于经济中的真实储蓄并没有因为这些干预措施而增加,企业就无法资助生产和经济增长所需的物资和劳动力。因此,经济景气最终必须让位于经济萧条。

 

  • “咆哮的20年代”:漫人造景气

 

现在你可以看到操纵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如何影响经济,我们可以审视一下通往大萧条的景气-萧条商业周期。

 

1929年蔚为壮观的崩盘之前,是柯立芝政府领导下的美联储持续五年的大幅信贷扩张。1924年,在商业活动急剧减少后,储备银行突然创造了大约5亿美元新借贷,这导致银行信贷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扩张了40多亿美元。

 

国家货币和信贷这种强劲的新扩张,虽然其直接影响似乎是有益的,启动了新的经济景气,消除了1924年衰退,但最终结果是灭顶之灾。这是导致1929年股市崩盘及随后萧条的货币政策之始。

 

美联储在1927年启动了新一轮通货膨胀,其结果是,美国各家银行外的货币总额加上活期、定期存款,从1924年6月底的445.1亿美元,增加到了1929年的551.7亿美元。农场及城市房地产抵押贷款额从1921年的168亿美元,扩大到1929年的271亿美元。

 

工业、金融、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也有类似增长。伴随着货币和信贷扩张的,是房地产和股票价格迅速上涨。根据标准普尔普通股指数,工业股票价格指数从1922年6月的59.4上涨到1929年9月的195.2。铁路股票价格指数从189.2攀升到446.0,而公共事业价格指数从82.0上升到375。

 

宽松货币如洪流泛滥般,推动了利率下降,托升股市,直至令人眩晕的高度,从而诞生了“咆哮的20年代”。

 

  • 不可避免的泡沫破灭

 

随着经济景气期走到尽头,商业成本上涨,利率开始重新上升,利润开始减少。宽松货币的扩张效应逐渐消失了,货币当局担心物价上涨,放缓了货币供应量增长。这种操作足以敲掉经济纸牌屋下摇摇欲坠的支柱。

 

在1928年一次稳定尝试失败之后,美联储终于在1929年初放弃了宽松货币政策。它出售政府债券,停止了银行信贷扩张。1929年8月,美联储将贴现率升到6%,定期贷款利率升到8%,商业票据利率升到6%,而活期贷款利率升到令人恐慌的15%和20%。美国经济开始重新调整回公允价值水平。1929年6月,商业活动开始消退。商品价格在7月开始回落。

 

证券市场在9月19日达到高点,然后在开盘前抛售的压力下,开始缓慢下跌。接下来五周,公众还是在下跌过程中大量买进。9月,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量超过1亿股。最后,越来越多股民意识到,风向已经改变了。

 

到了1929年初,美联储“在派对正浓时拿走酒坛”。它掐断了货币供应,提高了利率,接下来三年里,在美联储主导下,货币供应量萎缩了30%。通货膨胀之后的通货紧缩,使经济从巨大的景气变成了巨大的萧条。

 

只有最敏锐的金融家先于大多数美国人看到这场盛宴即将结束。一些人甚至早在1928年就开始出售股票、购买债券和黄金。正如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所说,“只有傻瓜才会坚持追逐最高价格。”

 

当大量投资者的感知跟上像肯尼迪这样的前瞻性金融家时,他们察觉到了美联储政策的变化,于是爆发了踩踏事件。股市在经过近两个月温和下跌后,于“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发生暴跌,原因是悲观看法在大量开始警觉的投资者当中蔓延。

 

29日暴跌后,大众纷纷涌向银行提现。银行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时间流淌,没有缓和之势。1929年,659家银行倒闭;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1932年,1456家。


 

2.胡佛的反调整政策

 

“我们可能什么都不做。那将是彻底毁灭。相反,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向私营企业和国会提议了共和国史上最庞大的经济防御和反击计划。”——赫伯特·胡佛

 

如果这次崩溃和以往一样,随后的困难时期可能会在一、两年内结束。但史无前例的政治失误,从胡佛总统的政策开始,将痛苦延续了长达12年之久。

 

1930年失业率还较缓和,平均为8.9%,比1929年的3.2%有所抬头。往后失业率迅速上升,1933年达到25%以上的峰值。胡佛总统的时代直到1933年3月落幕。

 

但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胡佛的干预主义政策阻止了市场的自然重新调整。他不仅签署了我们将在下一节介绍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还鼓励商人人为撑起工资,扩大政府开支,创设各种形式的政府借贷便利,并增加了预算赤字。美联储失职的结果,就是货币供应量减少了30%,胡佛的干预措施,要为本可能严重但迅速结束的衰退恶化成大萧条负责。

 

  •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胡佛政府于1930年6月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富保护主义色彩的立法,意图通过阻止外国产品进入美国经济来支撑价格。

 

该法案将美国关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外国商品关闭了边界。大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这是1920至1933年整段时期最愚蠢的行为,也是真正大萧条的开始。

 

“一旦我们提高了关税,”本杰明·安德森写道,

 

“世界各地开始了一场势不可挡的运动,提高关税、设立包括配额在内的其它贸易壁垒。保护主义在全球肆虐。市场惨遭中断。贸易线路萎缩。世界各地出口行业的失业人口迅速上升。整个1930年,美国农产品价格急剧下跌,但最快跌速出现在关税法案通过之后。”

 

政府和国会的官员们认为,提高贸易壁垒将迫使美国人购买更多美国货,这将解决令人担忧的失业问题。他们忽视了国际商业的一个重要原则:贸易最终是一条双向管道;外国人如果不能在这里销售他们的货物,那么也就不能赚取他们需要在这里购买的美元。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不合理的高关税率压垮了外国公司及其工人,外国政府很快实施了贸易报复。由于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能力严重受阻,他们也减少了对美国商品的购买。

 

美国农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随着总统大笔一挥,这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者失去了近1/3的市场。农产品价格暴跌,成千上万农场主破产。随着农业崩溃,乡村银行以创纪录的数量倒闭,拖累了数十万客户。

 

危机前一直远高于1926年基数的农产品价格,到了1932年夏天跌至仅剩基数47%的低谷。价格崩溃使数十万农民陷入破产。农场抵押贷款丧失赎取权,直到各州通过延缓偿付期的法案,但也不过是将破产转嫁给了无数债权人。

 

美国出口额从1929年的55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7亿美元。一直以来,美国农业出口全球20%以上的小麦、55%以上的棉花、40%以上的烟草和猪油以及许多其他产品。当国际贸易和商业陷入混乱时,美国农业就崩溃了。事实上,迅速增长的贸易限制,包括关税、配额、外汇管制和其他手段,正在造成全球性萧条。

 

  • 胡佛的税收、补贴和救济计划

 

胡佛大幅增加了政府在补贴和救济计划方面的支出。仅在1930年至1931年的一年时间里,联邦政府在GNP中所占的份额就增加了约1/3。

 

胡佛总统召集了全国产业领袖,要他们发下重誓,采用他的计划来维持工资率和扩大建设。他给所有州长都发了电报,敦促他们配合,加大所有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力度。他增加了联邦公共工程,给船舶建造提供补贴。

 

为了受害农场主的利益,许多联邦机构开始实施价格稳定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作物和过剩的农产品,反过来又进一步压低了农产品价格。经济每况愈下,1932年失业人数平均为1240万。

 

在这个人类匮乏和痛苦的黑暗时刻,联邦政府给予了最后一击。1932年《税收法案》(The Revenue Act)将所得税增加了一倍,这是美国史上联邦税负增幅最大的一次。根据新的《税收法案》:

 

  • 免税额降低;

  • “收入抵免”取消;

  • 正常税率从1.5~5%升到4~8%;

  • 附加税率从20%升到最高55%;

  • 公司税率从12%升到13.75%和14.5%;

  • 不动产税提高;

  • 赠与税税率从0.75%升到33.5%;

  • 此外,还征收10%的汽油税、3%的汽车税、电报和电话税、2美分的支票税,以及许多其他消费税;

  • 最后,邮政费率也大幅提高了。

 

当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面临财政收入缩水时,他们也加入了联邦政府行列,征收新的税款。现有所得税和商业税的税率表被提高了,对企业收入、财产、销售、烟草、酒类和其他产品征收新税。

 

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在他论美国大萧条的权威著作中估计,在这一时期,联邦、各州和各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几乎翻了一番,从净私人产品的16%上升到29%。仅仅这一打击,就会使任何经济体深陷困境。



3.新政:罗斯福的干涉主义

 

胡佛于1929年就任总统后不久,经济开始下行,1930年至1933年这段时间,美国经济萎缩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灾难程度。胡佛无力阻止经济崩溃,让选民感到厌倦。1932年,罗斯福赢得选举,民主党也占领了国会。这开启了政府经济角色的根本性重组,即所谓“新政”。

 

尽管胡佛的计划没有实现目标,罗斯福没有被这种失败所吓阻。新政拥护者以其自负的眼光,认为胡佛的政策过于谨小慎微、零敲碎打。无论如何,他们比胡佛更相信货币通胀的治愈能力。

 

罗斯福“新政”计划的最突出之处,就是让人信以为这可以解决大萧条带来的经济问题。它们中大多数被提议来消除大萧条相关的弊病,其中许多是在紧急情况下提出的。但这些计划非但没有治愈大萧条,反而使其沉入了新的深渊。

 

  • “新政”中央计划:

《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私有财产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能够克服几乎任何障碍的内在能力。通过价格和成本的重新调整、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新的储蓄和投资,市场经济趋于恢复均衡,重新替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进一步干预,这个体系无疑会在短时间内从胡佛的干预中恢复元气。

 

然而,罗斯福任总统期间,也全力和经济为敌。他没有清除前任设置的景气障碍,而是建立了自己新的障碍。他通过货币扩张计划,以各种已知方式打击美元的诚信。他没收了人民持有的黄金,随后将美元贬值了40%。

 

由于大约1/3产业工人失业,罗斯福总统开始了全面的产业重组。他说服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了全国复兴总署(NRA)。

 

全国复兴总署宣称要让企业自我管制,抛开反垄断法,制定价格、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的公平守则。总统再就业协议要求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0美元(在较小的社区为每周12至15美元),产业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白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禁止所有青少年劳工。

 

这是一个通过增加薪资来“提高购买力”的天真尝试。但是,缩短工时和提高工资率,商业成本大幅增加,自然成了一种反复兴的措施。该法案通过后,失业人口上升到近1300万。特别是南方,受到最低工资规定的严重影响:该法案迫使50万黑人失业。

 

全国复兴总署的这些法规,一般关注的是限制行业内竞争,减少劳动时间,提高价格和工资。雇主常被禁止雇用16岁以下青少年。通常还规定了整个行业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此外,例如,《棉纺织法》(the Cotton Textile Code)禁止雇主使用“棉纺织业的生产设备,每周超过两班,每班40小时”。规划应由企业和劳工配合政府的步调来完成。

 

最初受法规约束的也不仅仅是主要行业;任何一种事业都被囊括在内:

 

  • 第450条规范了犬粮行业。

  • 第427条规范了卷发制造业和马毛梳理业。

  • 第262条规范了肩垫制造业。

  • 在纽约,第348条的执行秘书伊西多尔·赫克(I.‘Izzy’Herk)通过坚持任何演出都不能有超过四次的脱衣舞表演,给滑稽剧行业带来了秩序。

 

罗斯福总统还试图解决已降临在美国农业头上的厄运。他通过了《农场救济法》(Farm Relief and Inflation Act),即人们所熟知的第一个《农业调整法》(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来解决这个问题。

 

《农业调整法》目的是通过削减种植面积或销毁田间作物、向农民支付不种植任何作物的费用,以及组织营销协议以改善分配,来提高农业收入。该计划很快不仅覆盖了棉花,还覆盖了所有基本谷物和肉类生产以及主要经济作物。该计划的巨大成本,将由一项新“加工税”来支付,税负落在一个已陷入萧条的行业身上。

 

计划者期待《农业调整法》对农业起到的作用,基本类似于和不亚于《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起到的作用。据估计,农业工作者的状况要恶劣于制造商和产业工人。计划者称,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使农业收入达到与工业收入(所谓的)“持平”。

 

1909-1914年被选为大多数农业主食产品的基准期,目的是把农产品价格提高到某个水平,使农业生产者收入达到基准期一般的农、工收入之比。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减少主粮生产。新政拥护者认为,减产极有必要,1933年棉花作物有相当一部分被掘掉和销毁,许多小猪被灭杀。

 

此后,政府对那些“合作”的农业生产者提供补贴,诱使他们减少种植。根据第一个《农业调整法》(1933-1936),支付给农业生产者的各种福利资金,来自于对加工者的税收。当然,许多农业生产者长期以来认为,中间商从他们的努力中榨取了利润。新政通过征税,赋予了这种虚假概念以法律地位。

 

1933年7月和8月,《国家复兴法》相关法规和《农业调整法》的加工税出台。同样,在最后期限前临时忙乱了一阵的经济生产,急剧掉头向下。联邦储备指数从7月份的100降至1933年11月份的72。


《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的着力方向背离了当务之急。如果人们有物质需求,处于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状态,对他们而言的解决方案就是,要么自己生产所需物品,要么生产足够多有市场需求的物品来出售,以便能够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这一切需要生产和生产活动出现更多的革新,而不是将其冻结在旧模式中。

 

这并不是说,政府在计划增产方面会取得更大成功。有些商品的产量已经高于能带来利润的市场水平。任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该问题是个人、家庭和其他生产单位的问题,只有他们才能加以解决。

 

最高法院经一致裁决,在1935年和1936年,分别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不合宪。最高法院坚决主张,联邦立法权是违宪授权,各州权利受到了侵犯。这两项裁决消除了经济所面临的一些可怕障碍。

 

《全国工业复兴法》尤其是一场噩梦,政府各署的规则和条例一直变幻莫测。最重要的是,废除该法案立即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因为它允许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整。《农业调整法》的废除减轻了农业税收负担,停止了对农作物令人震惊的毁坏。失业率开始下降。到了1935年,失业率下降到95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18.4%,1936年只有76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14.5%。

 

  • 通货膨胀与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

 

经济计划者看到自身计划出了岔子时,仅仅是再来一剂联邦政府经济刺激。在1934年1月预算咨文演说中,罗斯福承诺支出为100亿美元,而收入为30亿美元。然而,经济未能复苏;1934年5月,商业指数上升到86,又于9月回落到71。此外,支出计划引起了债券市场恐慌,给美国货币银行业务带来新的疑虑。

 

新政拥护者普遍认为,经济萧条是由于购买力短缺造成的,或者至少是因为消费者手中缺少购买力。在最明显的意义上,那些很难满足其最直接需求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购买力欠缺。

 

也就是说,商店里有食物、衣服、鞋子和其他商品。然而,许多人不得不求助于慈善援助,以获得生活所需资源。当然,他们缺乏购买力,无法购买这些商品。

 

他们并不缺钱——货币本身不是购买力。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因此,它是一种行使购买力的媒介。

 

注入新钱可刺激经济的想法,源于这样一种观点:货币本身就是给予人们购买力的东西。问题是,购买力不源于货币;事实上,购买力源于真正的商品或服务。归根结底,所有交换都是以物换物。在货币经济中,财货被换成货币,然后货币又被换成其他财货。那么,缺乏购买力实际上就是缺乏财货生产。

 

根据购买力就是货币的理念,新政拥护者只是印了更多钱,以期让就业不足的大众恢复购买力。但这种政策相当于一种交易:人们借助于钱,不是以财货交换财货,而是凭空套取别人的财货。

 

问题是,缺乏财货生产的交易,根本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是以负债刺激信贷扩张手段大规模干预市场的结果;这个过程被称为通货膨胀。货币化的债务,或通货膨胀,不是立足于以(生产的)财货换取财货,而是立足于以(实际还没有生产出来的)财货换取财货的承诺。这只不过是对未来生产的一种承诺而已。

 

向经济注入大量货币,而这些货币并没有用于交易实物,这会导致经济中出现一系列暂时的不均衡现象。交易不均衡,因为要用来交换其他财货的财货还没有生产出来。价格不均衡,因为价格不再与货币供应量成比例。实际购买力(即商品和服务)出现了短缺。信贷扩张之后,将出现生产的不均衡,因为许多生产者将被诱导增加产量,甚至增加生产设施,因为似乎有许多有钱的买家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

 

任何单一货币扩张所造成的不均衡,无论规模多大,都只是暂时的。市场总是倾向于均衡,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地让市场发挥作用,均衡就会恢复。价格将上涨,以补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可能的话,人们一般会用生产来偿还债务,贸易失衡将得到恢复。

 

然而,在这个阶段,一开始就存在的缺乏购买将变得明显。大部分生产必须用于偿还债务。此外,即使债务得到了偿还,在许多新购买之前,可能又需要一段时期来进行储蓄。许多工厂可能处于闲置状态,从而陷入困境。为恢复均衡而必须进行的调整往往是艰难和不愉快的。

 

“所有这些五花八门的措施——工业、农业、金融、货币和其他——给处于迷茫之中的产业界和金融界带来异常沉重的影响,更不用说总统不断发表的令人不安的言论。他在就职演说中,严厉斥责了银行家。他在1934年夏天的一次演讲中,对英、美银行家作了含混不清的比较(…)私营企业能够在如此巨大的混乱中生存和重新振作,是私营企业活力的一个惊人证明。”——本杰明·安德森

 

4.《瓦格纳法案》和劳动法

 

大萧条第三阶段就这样接近尾声。但还没有什么时间庆祝,因为1937年出现了另一次崩溃,而萧条绵延不绝,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1938年有1000多万美国人失业,1939年有900多万美国人失业。

 

1935年7月5日的《瓦格纳法案》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就业和商业状况。它把雇主-雇员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纠纷,从法庭上排除出去,转交给一家新成立的联邦机构——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这家委员会集检察官、法官和陪审团于一身。委员会中的工会同情者,让已向工会提供法律豁免和特权的法律,变得更加扭曲。美国因此放弃了西方文明的一项伟大成就,也就是法律之下人人平等。

 

《瓦格纳法》,也就是《全国劳工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简称:NLRA),是针对最高法院对《全国工业复兴法》及其劳工法的废止而通过的。这部法案的目的是粉碎所有雇主对工会的抵抗。雇主的任何法律辩护,都会成为一种“不公劳工措施”,并受到委员会处罚。该法不仅要求雇主与被指定为雇员代表的工会进行交易和谈判;后来委员会的决定还规定,拒绝工会领导人的要求是非法的。

 

主要凭借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之力,《全国劳工关系法》将政府权力转化成了工会组织的后盾,使法律天平向工会倾斜,表明了联邦政府偏袒工会的决心。因此,工会能够从雇主那里敲诈勒索到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这种变化是财富从雇主到雇员的再分配。

 

在1936年选举之后,工会开始充分地利用到手的新权力。通过威胁、抵制、罢工、夺取工厂和以法律神圣性为掩护的暴力,他们迫使数以百万计工人加入。因此,劳动生产率下降,工资却被迫提高。劳工纠纷和骚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丑陋的“静坐”罢工(罢工工人在自己岗位上“静坐”以有效防止雇主用非工会工人取代自己——译者注),使成百上千家工厂无所事事。在随后几个月,经济活动开始下降,失业再次冲破千万人大关。

 

紧随着《瓦格纳法案》出台,白宫对企业连珠炮式的辱骂,有如雷鸣一般。罗斯福愤怒地表示,商人是经济复兴道路上的障碍。政府对股市施加了新的限制,对公司的留存收益征税,称为“未分配利润税”。

 

罗斯福政府对商业、财产和自由企业的无情攻击,保证了启动经济所需的资本,要么遭到没收、要么被迫藏匿起来。当罗斯福在1941年将美国带入战争时,他放松了自己的反商业议程,但大量国民资本都被转移到了战争,而不是用于工厂扩张或消费品。

 

直到罗斯福和战争都结束后,投资者才有足够信心“启动战后投资热潮,推动经济恢复可持续的繁荣”。

 

结语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黑色星期四股票市场崩溃12年后,一千万美国人失业。罗斯福1932年承诺结束这场危机,但在两届总统任期和无数次干预之后,这场危机依然严峻。


令人战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伴随着美国和盟友之间的贸易复苏。战争对人力和资源的破坏,没有使美国经济受益,但这种贸易复苏除外。更重要的是,继罗斯福之后的杜鲁门政府,明显不那么热衷于斥责和打压私人投资者。投资者重新回到经济中,为战后的强劲繁荣提供了动力。

 

归根结底,大萧条成因是美国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一连串政治失误延长和加剧了大萧条:压制贸易的关税、破坏激励的税收、对生产和竞争令人麻木的控制、对农作物和牲畜无谓的破坏以及强制性的劳工法令。十二年的漫长痛苦,不是自由市场造成的,而是源于政治上的失误,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推荐




欢迎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零基础 无数学 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多一个人了解经济学,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一课经济学,智慧集结号


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