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逃不掉:职场危机
最近身体状况百出。平时精力旺盛到可以发热给全屋供暖,最近又累又乏却没能力睡好一个完整的觉。平时一周7次运动,每次恨不得做满三小时,最近连爬个楼梯都喘得吵醒隔壁小孩。平时一个晚上可以脑中构思出一部红楼梦,现在半个月写不出半个字——开台挖掘机到脑子里都挖不出。雪上加霜的是,只不过伸手拉个窗帘,竟然抻了腰,右侧半身不遂。实在憋不住了去看医生,医生第一句都是:“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同事们的慰问也都是:“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呀”。我……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呀,无论家庭还是工作,都想不出有什么可抱怨的。
苦苦思索,跟队友和朋友聊了很久,在手指头给墙头抠出了5个洞之后,我才开始相信,我真有压力,还是挺大的那种。
而且,我相信你也有。
1
我认识一位很知名的公司的法总,在公司战功显赫,很受团队拥护,受管理层器重,更是声名在外。然而突然有一天,看他的朋友圈发现一直忙碌的他竟然在周游世界。周游世界!仔细了解下来,公司不久前给了他一笔不菲的补偿款,一拍两散了。
虽然不知道其中内情,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定是:他已经性价比不高了。
在开疆拓土的日子里,他单枪匹马可以为公司打赢上千万的案子,这时他工资再高,公司都是赚的。
等团队组建完毕,他的主要工作很自然地从战场转移到后勤,管理团队变成了他的日常。团队管理得越好,自治程度越高,越没那么需要一个领导。
如果有一天公司发现,他作为管理者,一个人的人工成本比整个团队其他人之和还高,而团队离开他还照样运转的话,让他离开是不是可以理解的呢?
我现在的老板,带领全球几十人的律师团队,却基本不太花时间在管理上。有事找他,他要么在开庭,要么捧着几百页的合同在审核,跟一个普通律师没什么两样。
他曾跟我说,自己首先是名律师,其次才是GC。他还跟我说,别的法务部都在“out-source(外包)“,我们要“insource(揽活)“。虽然他没说个中缘由,但不得不说,这样高的性价比哪个公司不爱?
2
我在一个法务总监群里,里面各路大咖时不时地分享一些干货或探讨一些专业问题。
前几天群主在里面推荐候选人,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名校背景,学历炫目。然而各位法总纷纷表示,要招3-5年经验的。我数了数,几分钟的工夫,这样的招聘需求出来了七八个。咦,不是说经济不景气,不是说都hiring freeze了吗?
为什么3-5年的人最受欢迎?当然因为性价比高。
招应届生至少需要1-2年培养,好不容易培养到可以用了,一切上手了,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别人双倍工资立刻挖走。
招个8-10年的,虽然工作能力普遍不错,但肯定贵,有时候价格直逼法务总监。而且经验丰富的候选人往往不甘久居人下,稳定性和团队和谐是个问题。
3-5年就没这些问题了。
首先,这个级别的法务基本可以独立工作了,也具备了不错的学习能力,即使是公司有些特殊性,他们也能很快上手。一句话,3-5年是干活的主力,部门的扛把子。
其次,这个阶段人员的成本还算可控。如果应届生7000-10000,可以干20%的活,3-5年的人给个两万,就可以漂亮地干完80%的活了。你当然也可以每月花五六万请个10年经验的,但他最多也就干到95%。不追求完美,只从性价比来说,3-5年自然最划算。
再有,这个阶段的候选人往往目标清晰,积极上进——只要再努努力,他们很快就可以成为经理,升职加薪都还有很大空间。前途一片美好,没理由不拼。
能干活,态度又好,价格又合理的候选人,谁不想要??
这些后浪一波波紧逼,前浪们,尤其是性价比没那么高的前浪们,能不着急、不焦虑吗?
3
前几天跟同事聊天,谈到公司的成本压力,谈到后台部门的“二等公民”地位,脑洞大开的同事提出,像法务、HR、税务这种支持部门,为什么不对外营业,成为创收部门?
虽然我瞠目结舌,但是不得不为这个想法兴奋:危机来的时候,工作量不饱和,人员闲置。如果此刻裁人,经济好转还要面临重新招聘的各种压力和成本。
然而另一方面,市场上又有很多初创公司或小微企业需要各类服务,又无力负担那么多支持部门。如果我们此刻对他们提供服务,价格略低于市场水平,既可以人尽其用,更可以创造价值,岂不妙哉?
后来跟有识之士聊起来,才知道有不少公司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被《哈佛商业评论》赞赏有加的海尔内部的“小微模式(microenterprise)”。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就是海尔内部孵化出几千个只有十几人的超小型公司,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开发产品,也可为其他小微提供服务支持。他们自我管理、自由协作,形成一个灵活又统一的生态系统。比如,他们可以将设计、生产、HR甚至法务卖给其他小微。
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感慨于很多传统企业的步履滞重、转头缓慢,也因为这些快速适应市场的公司而看到希望——作为法务,只要我们心态够好,敢于尝试,我们职业的天花板真的存在吗?
4
我总算明白自己的深度焦虑的来源了——面对年轻人,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后浪,我们能做什么?
先看看你此刻的处境吧。
如果公司最近有重大变化,比如新项目上线,或者新并购了公司,人手紧缺,没问题,你暂时还是安全的。
如果你还是团队的扛把子,贵是贵了点,但无人能取代你,你暂时也是安全的。
然而,如果你已经年近40,薪水比公司80%的人高,每天干的都是寻常工作,没有人觉得离开你不行,那么小心了,下一个失去工作的可能就是你。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不用多久,公司会用更有性价比的人代替你。
有什么出路呢?
1
向外看
如果自己的技能在现在的公司没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即使薪水不错,也应该考虑跳槽,寻找一个真正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平台。那样,你赚的每一分钱都很心安,也算对雇主有个交代。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也可以考虑寻找第二职业。此刻也许只是兴趣爱好,他日可能就成为自己的救命船票。
2
内生
比如说,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competency),让公司觉得钱花得,觉得未来还可以从你身上挖出更多的宝藏。
这又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改天再专门写写。
3
使自己不可替代
也许你只是个机修工,但是如果公司的某台机器除了你,没有任何人会修,那么你就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不可替代性往往也是动态的,你的核心技能可能很快别人也会掌握,你还是得不断地开拓、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
作为一个工作超过10年的法务,我没办法不思考,再过10年我该拿什么跟后浪们竞争。精力?能力?领导力?创新与变革?
呵呵。
不得不承认,即使后浪在经验上与我们存在差距,差距断没有工资差距那么大。
那时候,不再具有性价比的我们该如何从容地领取自己的薪水?那时候,我们还凭什么指望升职加薪?那时候,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最近关于职业天花板的问题时刻在我心头,特别想找人聊聊。我相信有着同样忧虑的老法务不止我一个。但不管何时,与同行交流总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如果你想结识同行,如果你也想探讨实务、分享干货,如果你也想找工作、招人,如果你需要别人推荐合适的律师或者一本好书,或者纯粹地吐槽,欢迎扫码加入微信群。
扫描二维码
加入苏沪法务俱乐部
欢快地与新老朋友一起吐槽~
除了禁止冒犯他人,本群没有群规,绝不严肃死板,哈哈哈~
尤其欢迎苏州附近的法务朋友——我们可以线下随时活动,爬个山,徒个步,野个餐啥的。
非法律行业的朋友就不要扫码啦,你可能会被我们烦死/吓死。
在家办公可以,在家开庭真、不、行
演讲台上:吓个半死,图的什么?
职场干货: 几种常见的讨厌鬼以及应对策略
别让律师毁了一场谈判
漂亮地发场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