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ood Lawyer, Bad Speaker?

踢米尼 见我 2023-10-22



刚刚参加了公司法盟组织的一年一度的WeLegal法律峰会,趁着新鲜劲儿,不知死活地)通过观察各路大咖的演讲,来总结下怎样在大型活动中演讲才能艳惊四座,或者降低标准,至少不泯然于众。


以为踢米尼是男士的朋友,请在上图四人中找出本文作者



01

要了解观众想听什么,更要了解观众不想听什么




来参加这样大型活动的同行,少有青葱少年、毛头小子,多数都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法律人,甚至不乏大小公司的法总们。这些人想听什么?是某个具体法律条文的解释吗?是某个具体案例的解析吗?我觉得不是。具体的“知识”如此唾手可及,根本没必要38°C高温冒着“生命危险”不愿百里、千里、万里地过来聚在一起。


我个人觉得,观众想听的是演讲者独有的、就某个特定主题的自身职业经验的高度浓缩和总结,比如东航法总郭俊秀先生选择的疫情防控下的法律工作,切入点就非常独特、实用。


因为演讲者们事先都会有渠道互通有无,所以提前与其他演讲者协调主题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有人讲了法总领导力的话题,那么同一场演讲中最好不要再安排类似话题。


如果想不出来观众想听什么,至少应该弄清楚观众不想听什么。



观众第一不想听的就是陈词滥调。

像压缩饼干一样的大会,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演讲者花费大量时间在客套话或例行公话上(比如不停致谢,大讲特讲众所周知的国家政策,或者分享一些大家并不关心的数据),不仅会失去观众的注意力,也容易拖拉大会的进程,影响大会的质量。


第二不想听的大概就是自吹自擂/过度广告。

因为大会是由各大机构赞助的,所以适度植入广告大家非常理解。但是,如果一场演讲的50%甚至80%都是在介绍自家产品,或者自吹自擂,那么不仅演讲者得不到观众对自家品牌的认可,反倒可能遭到观众的抵触甚至厌恶。


我印象很深的是某位律师开始介绍自家律所业务,我不得不出门接电话。接了10分钟电话回来,听到的还是对于律所规模和擅长领域的介绍。叹口气——咱做广告可以,做得smart一点行不?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只要你的演讲内容足够有料,足够精彩,观众自然认可你这个律师从而认可这家律所。


当然,也许是我碰巧听到了这位律师头尾的广告,错过了中间的干货部分。




02

可以讲案例,但不宜陷入细节的泥潭




对于观众超过500人的大会来说,演讲过程中的虚实把控真的是一门技术活。空讲道理、经验可能如同弹幕飘过,再精彩也转瞬即逝。如果结合着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案例来讲,则是给观众播了一出剧——剧情可比弹幕更能让人记住。


联想集团的法总高唤栋先生这条做得特别好,他在自己演讲接近尾声的时候讲了自己当年如何帮CEO解决三辆进口车的问题,让大家清楚地记住了他想要表达的观点。


案例虽然好,但应该是高度概括的案例,而不能陷入细节的泥潭


有另一位演讲者也提到了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但他试图讲清楚时间、金额等具体细节,观众的注意力很快分散,反倒忽略了他想讲的事件梗概,也未能get his point。



03

可以适度务虚,但更要记得务实




这句话是我“剽窃”的舍弗勒法总聂鑫先生的精彩总结。


虚实是一个主观判断,我以为那些不能立刻拿来为我所用的观点即为“虚”,那些能立刻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为“实”


演讲者个个身居顶尖公司的关键职位,自然都有非常多的管理经验可以分享,比如高唤栋先生分享的《法务合规部门在商业丛林的九条生存法则》,就是条条击中人心。


但主办方高明的是,在上午的演讲中既有职业经验的高度提炼概括,也有干货满满的实战分享,比如南钢法总吴斐先生分享的关于应收账款催收和不良资产变现的中的各种技巧和总结。


事实上,从观众事后的反馈来看,大家对吴斐先生分享的干货印象最为深刻,几乎是全五星好评。



04

可以没有ppt,但普通人有了效果更好




在日程紧张、内容高度浓缩的大会上,观众的大脑好比装了羽绒被的真空收纳袋——自己无法主动思考,只能靠外界输入硬塞。


非常优秀的speaker,可能通过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来就可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时候,压缩袋会自动漏气,观众的脑袋不需要任何外力辅助就能立刻记住这个道理,比如米其林的Emi就是一个高明的story-teller,她的演讲一气呵成,即使没有ppt也使人印象深刻。


但多数时候,如果演讲者要讲的都不止一个道理,一条经验,也不一定每次都能讲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时候,用来展示的PPT就显得重要了。


还拿高唤栋先生的演讲来说,他如果没有借助ppt的话,20分钟讲透九条丛林法则,或者被观众记住演讲内容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图片来自法盟公号平台,侵权请联系删除)



05

抛一两个合适的梗或金句,更有利于观众记住你




不管演讲者多么精心准备,不管你的内容多么精彩,观众最后接收的信息永远小于演讲者所传达的信息。事实上,像我在《演讲台上:吓个半死,图的什么?》,演讲并不能指望观众接收全部信息,而是希望给观众留下一点启发,哪怕只是十分之一。


在全程严肃的演讲中,一两句俏皮话或者金句会更好地让人记住演讲者,或演讲者的观点。


比如米其林的Emi拿“出轨”来形容自己的跨界,让人莞尔一笑。


而礼来的法总李勇毅先生说的“公司是付钱给你的商学院”,高唤栋先生在告诫法务不要抱怨、畏难的时候引用的“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则使人反复回味,越回味越称赞。



06

有趣可能比有用更重要




Again,大型活动充满干货和知识,观众紧绷的神经不想错过任何有用的东西。可越是想抓住,越是容易溜走。


相比有用,有趣则可以迅速放松观众紧绷的神经,调节严肃的气氛。回忆起东航法总郭俊秀先生的演讲,他介绍的疫情防治的措施我没记住几个,但却记住了他的几次调侃:


“区分大航空公司和小航空公司的标准就是每天亏损到没到一个亿,没到一个亿的就是小公司”


“(一个案子)从非典打到新冠疫情还没结束”


“红十字会你不比我们有钱吗?”


在一片笑声中,郭总轻松地和观众打成了一片。



07

把握节奏,时刻捏住观众的注意力




观众永远是诚实的也是“势利”的,你讲得好就给你笑声,给你眼神鼓励,给你点头,给你掌声。


如果你讲得不好,甚至偶尔不够好,他们就可能打瞌睡,可能玩手机,甚至可能离席换房间。


演讲的现场反馈是即时的、真实的,值得演讲者观察的,也是可以据此调整节奏的。


下午的分会场我挑选的话题都是干货满满的话题,演讲者的ppt也确实干货十足。然而,不知怎么,有的演讲听着听着就忘记了演讲的题目,听着听着就盯着演讲者的头皮发呆。


问题在哪呢?



第一是节奏的把握

米其林的Emi,菜鸟驿站的姚兰女士是天生的节奏把控高手,张弛有度,行云流水。但有的演讲者则显得拖沓缓慢,事无巨细都想交代,既看不出内容的重点,也听不出故事的高潮。


第二就是演讲者声音的变化(vocal variety)

前面提到的两位女士音量高低起伏,中间几乎几乎没有卡顿,观众完全是被一根线牵着走停不下来。而有些演讲者,声调平缓,音量全程没有变化,使人昏昏欲睡,再精彩的内容也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第三就是“无效词汇”的使用

好的演讲者没有半句废话,但准备不足或者语言习惯拖沓的人,往往间杂着“嗯,啊,这个,然后,然后”。在你的屡次停顿中,你和观众的细弱的联接就中断了,再想reconnect,就得需要不同寻常的内容或者技巧了。


当然,有些人天生适合舞台,要求每个人都闪闪发光地站在舞台上有失公平。但是大型活动的组织者或者一个组织选派代表站在台上的时候,可以对演讲者的“舞台发光率”略加把握,既是对观众的尽心,也是对自身形象的爱惜与打磨。



最后的最后

演讲者的充分准备是对舞台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对主办方的尊重。越是大型活动,越是怎样准备都不为过。内容的打磨,语句的斟酌,甚至舞台上的步伐、走动都值得精心设计。






你可能还想看:


不曲意逢迎在职场注定死路一条?

价值过万的谈判技巧,亲测有效

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就是天生的领导?

战战兢兢,就怕得罪人怎么破?

年轻人该怎样保住工作?



扫码关注,记得点一键三连~

有时有用,时常有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