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不止不休》导演王晶:这部讲勇气的电影献给那个年代的记者
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我们凭什么必须接受一个错误,就不能试着改变它吗?
这是电影《不止不休》中的两句台词。
《不止不休》因为“真实”“乙肝歧视”“探寻新闻真相” 等关键词备受关注,也让这部聚焦“调查记者”的影片在目前的电影市场显得格外稀缺。昨天我们推送了从观众角度观影的《张颂文的戏假如再多一点,不止不休会怎样?》,今日继续来了解影片导演王晶的创作思路和制作历程。
影片聚焦纸媒黄金时代,取材于2003年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影片主人公韩东(白客 饰)与女友小竹(苗苗 饰)来到北京打拼,没钱、没学历、没背景的他们屡屡碰壁,期间在知名调查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的帮助下进入报社实习。好不容易进入报社成为实习记者的韩东,却在新闻调查途中发现很多乙肝患者正遭受歧视,面临着“工作难”“上学难”等困境,怀揣新闻理想的他誓要弄清楚真相。
青年导演王晶与贾樟柯导演合作多年,曾在《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电影中担任执行导演,拥有丰富的经验。此次《不止不休》,他请来贾樟柯导演担任监制并友情出演山西煤老板。
在前期筹备时,王晶和主演白客张颂文曾到报社向调查记者“取经”,试图还原出最真实的媒体生态。因此,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受到媒体人的肯定,比如张颂文在车上赶稿子,因为忘记点烟,烟和嘴巴会粘在一起,他采访的包里还会备有大白兔奶糖;开选题会时,大家因为一条稿件争论不休;办公室里,有些记者写稿时戴着颈椎治疗仪。
王晶表示,这是一部讲勇气的电影,它是献给那个年代的记者们,也是献给那些经历过歧视但坚持下来的乙肝战友们的。电影经历这么长时间,磕磕绊绊终于走到了今天,无论如何已经值了。
以下为王晶导演专访实录:
真实
其实我一直在犹豫一件事情,我的第一部长片电影什么时候拍和拍什么东西。
这几年我有机会在平遥电影展做剧本创投评委,也看了很多年轻人写的剧本,然后大家好像都是比较惯性地在创作初期选择写一些身边非常熟悉、比较私人化的东西。我其实最早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很快又被我给否定掉了。
因为我是一个经常想很多的人,我觉得那样的题材可能于我而言还挺能掌握的,但好像那个题材又不是具有那么普遍的社会意义。我在电影学院上学期间,我们学习的、包括老师给予我们的电影美学教育还是这种比较社会性的东西,比如肯·洛奇、达内兄弟(的作品),这些都是上学期间让我们奉为经典的东西,所以美学层面或多或少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然后直到有一天,贾导(贾樟柯)跟我说有一家新成立的电影公司叫陌陌影业,这家公司从上到下很多同事都是从之前比较资深的媒体转行来的。媒体所在的行业环境已经和十几年前不一样了,大家也在找寻一种新的可能性,媒体人的影业公司让他们下意识地想做一个关于记者的故事。
当贾导跟我说到这个题材的时候,我一下子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觉得是可以做的,一个层面是因为这是一个挺新鲜的东西,客观地说在中国电影里面好像确实很少有人涉及这个东西;另外一个层面就像我前面说的,我觉得电影是有社会性的,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就是非常有社会性的职业;第三个层面是因为我们拍电影有一个东西叫“视点”,你用什么样的视点去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进入一个世界,所以我觉得记者这个视点是一个特别好的视点,因为他很自由,他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的不同的层面和横切面的东西,所以当时我就挺肯定地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可能性,从那之后大家就简单聊了聊达成共识,一起把这个项目推进。
你提到了很多细节,其实是我和美术指导老师去不同的报社看景的时候特别有趣的发现,就是现在目前还在运营的这些传统报社,其实他们的工作方式好像和原来那个年代不太一样了,基本都在家里面,记者们基本都不太去办公室上班,可能每周就开一次选题会,然后大家都回到家里面在互联网上各自去找一些选题,可能也做一些采访的工作,然后就把文章通过网络发过来就见报了,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早上开选题会、下午去跑素材、然后晚上回来再印版、签版这么一个传统工作流程了。
我们到报社以后发现报社其实没什么人,但我们发现他们桌上的那个小世界让我们非常地好奇,从每一张桌子上摆出来东西的样貌,好像能读出来这个人的一些喜好。有的人喜欢野生动物他的工位上就有野鸡标本,包括(电影中)那个颈椎治疗仪也是在报社采风的时候看到的,也是空空一桌子,上面放着一电脑,电脑开着也没人,然后后面放着一颈椎治疗仪,我说这好玩来一个吧,所以我们搜集了很多很多这样的素材,可能电影里面呈现的并不多,但是我们做基础工作的时候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之前讲的,我接受的电影美学教育,我对电影的理解和判断,其实还挺仰仗于真实性的。比如我们写剧本的时候,会做大量的前采,我希望通过这个过程去建立我的信念感,对于真实性的信念感也是一个收集和排查的过程。乙肝战友们在电影里真实地出现对于我而言,其实意义挺重大的。今天(3月24日)我还在给他们发信息,我跟他们说,这个电影经历这么长时间,终于走到今天了,磕磕绊绊的,是献给过去那个年代的记者们的,也献给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你们。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这是一部讲勇气的电影,我见过最有勇气的人,就是那些站在镜头前的战友们,我代表剧组感谢各位,也希望你们能喜欢这部电影。
给他们发了这么多信息,因为真的是勇气。电影本身讲述的是乙肝歧视的问题,这个东西即便到今天大家可能不再频繁地提起,其实一直都还存在的。只是不被提起而已,这些人没有消失,他们都生活着,他们会在生活的各个场合不经意间遇到那种曾经让他们感到痛苦无比的瞬间。所以这个行为本身还挺重要的,我们当时拍的时候就希望能找到一些乙肝战友来参与拍摄。
那个段落(对乙肝患者的真实采访)我也跟白客说,我不会写任何的剧本,我觉得我写再多剧本也不如把他们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出来来得更动人、更有力量。所以我就请白客像一个报社记者一样采访这些人,我只是开开摄像机,把他们的对话、把他们的神情记录下来。这一部分素材,我一开始并没有想用现在的方式在电影里出现,后来我觉得这些素材像老天爷送给我最好的礼物,他们谈到的那些细节,我在剪辑和挑选的过程中发现跟男主人公韩东成长阶段遇到的很多瞬间,其实是相像的。比如说他们也会谈到友情的背叛,情感的背叛,其实在白客和宋洋饰演的这两个人物之间,也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情感背叛后的纠结。我突然觉得这是老天爷送给我最好的礼物,我应该把它用得更好,我就跟剪辑商量说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作为一个结构性的东西出现在电影里,所以就呈现出今天这个样子。
演员
我觉得大家好像还都挺被他们(张颂文和白客)这种师徒关系所吸引,首先是两位演员他们本身的完成度和专业度足够好。
至于演员的选取,可能有一些创作者在写剧本之初,在心目中他想找谁来演这个角色的想法就已经很明确了。其实我创作剧本的时候,没有这么具体的想法,但我们总要找到一个基调。对于白客扮演的韩东这个人物而言,在我心里面我一直认为的准确的基调就是,我想找一个普通人。我为什么要找一个普通人呢,因为其实这个电影是从人物出发的一个故事。可能有些观众就会觉得说你是不是为弱势群体发声啊,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但是作为创作者于我心里而言,这个故事一直以来是一个讲人的故事,讲人的成长、讲人的蜕变。回到它是一个讲人的故事之后,我就知道我要找一个普通人。这个普通人放到人群里可能会显得有些面目模糊,没有任何令他鹤立鸡群的特点。
可能因为这个电影讲述的核心的精神价值还挺不一样的,它讲述了一个比较宏大的词叫理想主义,或者讲述了一个其实有一点点你我凡人之辈不太可能有勇气去做、去尝试、去挑战的事情,所以我想大家能相信,他跟你我都一样,你我皆凡人,但是我们又能从这个人身上、从这个真实的故事身上,看到这个年轻人他做出的选择,做出的那些勇敢的尝试,我觉得这个东西是电影最后希望传递的力量感的东西。所以我就在这个基调下去寻找,我觉得白客是我所有的想法中我觉得最适合这个角色的存在吧。
拍摄过程中我和白客成了特别好的朋友,然后他也掏心掏肺地把所有的情感(拿出来)……如果你动情的话,演戏是一个特别累的事,所以我觉得很多次我把他榨得干干的,然后第二天他又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我面前。
至于颂文老师的这个角色,我一直强调他要有“准确性”。因为这个角色在电影里是韩东的一面镜子,可能二十年前的黄江就是今天的韩东,今天的韩东二十年后就是黄江,其实在剧本人物设计上他们是这样的一组人物关系。黄江之所以会被这个男生吸引,在这么多高学历、良好的教育背景的实习生里面独独看中韩东这样一个连高中都没有上完的年轻人,是因为从他的文字里、他的表达里可能看到了曾经自己相信的一些东西,所以他愿意帮助他走上更高的台阶、走上更好的平台。这个师徒关系里张颂文老师的戏份不算多,但是每一场我都觉得应该是特别准确的,所以对准确度的要求在我看来是非常高的。
大家看电影的时候都知道说他要演一个报社的首席调查记者,一个极为出色的调查记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出色、老练,然后经验丰富。所以我们想说,他首先得是个知识分子,他身上得有一些知识分子的色彩在,其次他又不能完全是一个知识分子,因为这个职业本身大家也都知道,上刀山下火海,他会经历很多险峻的挑战,所以他要具备极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具备极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专业名词里面叫突破能力、信息梳理能力,这些东西都要体现在他身上。
知识分子之气质之外,我就想到了一个职业叫猎人。猎人可能是很像他们在做的事情,就是发现猎物,然后不择手段地去获取猎物,把猎物带回家后又马上拿起枪去寻找下一个猎物。猎人那种沉着、冷静、老练,我觉得跟我想象中的调查记者的那种印象可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比较明确了黄江这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他要兼具这两种气质。
那我觉得颂文老师就非常符合这两种气质。他其实挺文质彬彬的,虽然演了强哥(笑),他是面相看上去挺儒雅的一个人。你也看过他塑造的角色,包括我们跟他接触的过程中,他作为人本身,是非常懂人、懂社会的,这可能是时间在他身上留下的笔墨吧。他在上电影学院之前、包括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留校那段时间,包括刚刚进入职业演员然后去演戏的那段时间,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在岁月中摩擦和蹉跎的状态,时间给了他非常丰富的这种色彩,所以我很确定颂文老师演是对的。
我希望大家进电影院去看一看,然后分享他们认为过目难忘的颂文老师的表演瞬间。我觉得他在影片里面有很多小细节都诠释得特别好。
贾樟柯导演在电影中客串山西煤老板
贾导(贾樟柯)我跟他太熟悉了,我们俩的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作关系了,我觉得情感的浓度可能已经超越监制和导演,或者是导演和副导演的关系了。时间其实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东西,我们有十几年的时间在一起工作,然后从工作的伙伴变成可能有点师徒关系,从师徒关系变成可能有点像家人或者亲人的关系。所以在这个影片里面他作为监制的身份,最让我感到欣慰或者感到感恩的,是他给到我极大的自由。他远远地看着整个事情的发展,不是说他不管了,不参与了,介绍好了,你们去弄吧,不是这样的。他一直默默地看着,包括这段时间宣发这些工作,他不会跟我事无巨细地去讨论,但每当我们讨论到一个细节的东西,我都会听到说贾导其实也在一直盯这件事情。这个给我最大的安慰,就是说他一直都在,但他又不会让我觉得不舒服,因为他知道这个电影是我的电影,其实就像黄江放手让韩东去做他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一样的。
争议
我觉得电影拍完是让人看的,大家看完之后要展开讨论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创作者而言,我愿意聆听任何好的建设性的和不好的批评性的建议,大家如果只是表现情绪的话,对我而言是没有价值的。
我跟朋友讨论我说好多人说这个电影的节奏有点偏慢,我想说这个时代,大家都这么喜欢快的东西了吗,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大家觉得满意呢。另外我有一个看法,我觉得一个电影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核心的受众,一个表达者也要找到自己最稳定的受众,这个层面其实我觉得我们做得已经很成功了,我收到了无数记者对于这个电影的评价,已经超出一个电影或者一个故事的这种评价的层面。他们谈论的是感情、记忆、理想,这已经超出我们电影所要传达的故事层面。包括乙肝战友对于这个电影的反馈,让我觉得这件事情值了。
好多人问我片名《不止不休》是什么意思,大家理解说是不是一种很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一种充满能量的行为,我觉得大家的理解都特别好。当然理解可以是多义的,在我心里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或者层面是:一个事件的解决,并不代表什么,大家从故事里面好像看到了一些人群,因为有人替他们发声,所以这个事情向前推进,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下一件事情呢,下一年呢?我觉得每个人都会要面临这些瞬间,承载一些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不止不休”这四个字在我心里面比较重要的含义。
一个观众看完电影后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对,他说,今天这些习以为常的不存在,比如说乙肝歧视好像从我们讨论的议题里消失了,矿难也消失了,但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就消失掉了,而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人看到并记录了这些事情,有人为这些事情的改变做出过努力。我觉得大家不应该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美好,我们应该想一想,当我们这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未来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可能会变得更好一点。
撰文丨张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