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迷思:为什么橡皮可以擦掉铅笔而不能擦掉油笔?| No.297

Frions 中科院物理所 2022-04-09
小时候
拥有许多块橡皮
可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
当然
这些漂亮好用的橡皮
要么,不知不觉就丢了
要么,被铅笔或文具刀“分尸”
你,有几块橡皮“寿终正寝”
你又是否知道
橡皮为什么能擦掉铅笔字迹?

Q1

为什么橡皮可以擦掉铅笔而不能擦掉油笔?

by Lightening

答:

橡皮能擦掉铅笔印主要靠物理吸附。

铅笔虽然叫铅笔,但是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是层状材料,层间为范德华力,因此层间容易滑移,写字时便通过摩擦力将石墨剥离吸附在纸上,形成字迹。而橡皮主要是由橡胶制作成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橡皮使用聚乙烯或其他高分子材料制作。橡皮可以通过摩擦吸附石墨使之脱落,从而擦除铅笔字迹。通过控制橡皮成分可以生产不同的橡皮。硬一些的橡皮适用于硬度更高的铅笔,但容易擦破纸张,还容易将黑度高的铅笔字迹均匀地抹开。柔软的橡皮对纸张更友好,更适用于黑度高的铅笔字迹。

不知道有没有人尝试用橡皮擦掉圆珠笔或中性笔的字迹,我想说,你们有点难为橡皮了,圆珠笔和中性笔的字迹是墨水扩散得到的,墨水会渗透到纸张的纤维中,这也是有些出水量大的笔会洇透纸张的原因。这样的字迹仅靠摩擦吸附是无法去除的,只能把带有墨水的那层纤维干掉才能把字迹去除。因此普通的橡皮擦是无能为力的。当然,你要非得大力出奇迹,那橡皮也无话可说。

参考资料:

Eraser

by 霜白

Q.E.D.

Q2

在空间站上可以看见多大范围的地球?

by 匿名

答:
大概……这么大?

其实在空间站上能看到的地球真的不算大……大家不要被网上的示意图误导了,地球诶~一颗行星诶~半径六千多公里呢,辣么大的一颗球,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让你都看去了。

我们可以简单估算一下我们在空间站上能看到的地球大小。

地球并不是一颗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其半径在6357千米到6378千米之间,平均半径6371.393千米。我们估算看到的面积时就往大了算,所以这里取半径的小值,将地球看作一颗半径6357千米的正球体。再来看空间站,空间站离地面高度一般在350千米到400千米之间,我们这里就取400千米,事实上,我国只有天宫二号来到过这个高度。那空间站与地表的几何关系就很明了了。

如图所示,O点为地心,A点为空间站位置,我们假设空间站的窗户为全景落地窗,实在不行宇航员可以出来看看,则B点为空间站视线与地面切点,即宇航员能看到的最远的地面位置。

带入数据,即OC=OB=6357km,AC=400km,不难求得AB=2290km,cos θ=0.9408,sin θ=0.3389,反解三角函数即可得θ=19.81°。进而可得弧CB的长度为2197.93km。CD长度为381.42km。

熟悉经纬度定义的同学可以立刻意识到,如果C点位于赤道线上,则θ即为B点纬度。而如果调转一下方向,CB都位于赤道线上,则θ即为C、B之间的经度差。也就是说,如果空间站位于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线的交点上空,则从空间站往下看,可以看到南北纬约19°,东西经同样约19°的一个球冠,这个球冠中心到边缘的地面距离约2197km。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2000多公里,很长的嘛,确实:

由图看出,从北京到昆明的距离大约是2100公里,也就是说,如果空间站在北京上空,差不多可以望到昆明,但我国无论东西还是南北,最大距离都超过了5000公里,空间站无论怎么运动,都无法同时将全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我们还可以计算一下从空间站到底能望到多大面积,按球冠面积计算公式:S=2πRh。其中R为球半径,即上图中OB;h为球冠的高,即上图中CD,计算可得球冠面积约为15,234,757平方公里,从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按我 们取的地球半径,地球表面积为507,825,245平方公里(地球实际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这个球冠仅占地球表面积的3%。你还觉得空间站能望到的面积很大吗?

最后,是一张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地球照片。

图源自参考资料2

参考资料:

专家解读② | 空间站为何是在距离地400公里左右的位置飞行?

要站在距离地球多远的地方,才能看到整个地球?

by 霜白

Q.E.D.

Q3

家用血糖仪的原理是什么?测试结果可信度有多高?

by 沙漠蘑菇

答:

本文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存在一定误差,但可以满足家庭日常血糖测量的需要。

看到问题,我去购物平台搜索了一下,看详情页描述,我觉得题中描述的应该是快速血糖仪。快速血糖仪出血少、便携、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在临床上同样有广泛的使用。

快速血糖仪一般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其试纸上有葡萄糖氧化酶,接触血液后,可以氧化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又被耦联的过氧化氢酶催化释放出氧,氧将色原性氧受体4-氨基安替比林耦联酚氧化,并与4-氨基安替比林结合生成红色醌类化合物[1],生成的红色醌类物质含量与葡糖糖含量成正比。通过光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分析,得到血液中的葡糖糖含量。

而医学上对血糖的测量是通过生化分析仪完成的,这种检测通过采集静脉血液,离心取上层血浆,再利用生化仪检测,检测原理一般采用己糖激酶法,己糖激酶法特异性比葡糖糖氧化酶法高,是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具体原理可以查看参考资料2。利用生化分析仪对静脉血浆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

这两种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快速血糖仪一般是指尖采血,使用的是毛细血管的全血,而生化分析仪使用的是静脉血血浆。血液在循环中,从动脉经毛细血管流到到静脉,这个过程中,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被组织细胞吸收,因此,静脉血血糖要低于毛细血管血糖。而全血中含有血细胞,血细胞具有一定稀释作用,因此全血的血糖浓度测量结果要稍低于血浆的测量结果。综上,对毛细血管的全血的血糖测量结果误差要高于对静脉血血浆的测量。

关于快速血糖仪的测量准确性,已经有许多人进行过相关实验了,首先要明确,根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血糖仪测量准确度标准是误差控制在±15%以内。在答者查询到的几篇来自不同医院的不同实验结果中,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快速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生化分析仪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检测结果准确度高,结果可靠,满足家庭日常血糖检测的需求。但需注意,在其中一份实验论文中,快速血糖仪在高值危急值处检测结果可能受仪器型号影响。因此,如有相关症状还是应尽快就医。另外还请注意,在购买相关产品时,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本文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血糖

己糖激酶法测血糖

刘晓雯.葡萄糖氧化酶法与血糖仪法测定静脉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8):159-160.

刁志宏,黄海霞,唐连顺,孙亮,雷达,劳炜东.快速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血糖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J].大众科技,2021,23(11):64-66.

by 霜白

Q.E.D.

Q4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by 匿名

答:

核磁共振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地质勘探和分子结构测定,是量子力学在工程技术上的重大应用。它是发生在原子尺度下的量子现象。

原子核拥有自旋,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就类似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转动轴的摆动,也被称为进动。

陀螺的进动 | 图片来源 wiki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之间的夹角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决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按照磁量子数离散地改变。

核磁矩绕外加磁场旋转 | 图片来源 wiki

为了让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发生改变,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场来提供的。当外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外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只吸收特定频率的能量。随后,原子核能级向下跃迁,将吸收的能量放出来,被探测器接收到,最后将这些能量信号处理,就能得到原子种类与分布的信息了。

讲到这里,恐怕很多读者朋友们都要打瞌睡了。那么有什么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释吗?

核磁共振就像是做课间操。课间操时间到了,各个班级松散地站在操场上,有的向后站,有的向前站,互相交头接耳,这就是人体内磁性原子方向杂乱无章,磁性互相抵消。这时候,广播声传来:“第X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于是大家都朝向前方,整齐划一的做广播操,广播声就是外场,让磁矩绕着外加磁场运动。最后你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进入到班主任的眼睛里,也就知道你们广播体操水平如何了,这就是探测器接收到共振信号。

假如广播中传来:请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做一遍。这时候只有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做操,也就能更好得发现二年级一班是否有不认真做操的同学。医学里广泛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这样,通过改变磁场的空间分布,逐层扫描出每一层的氢分子含量。

核磁共振成像大脑 | 图片来源:wiki

参考资料:

核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自旋

by YJY

Q.E.D.

Q5

为什么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会变色?

by 匿名

答:

因为酚酞和石蕊在不同的pH下会呈现不同的分子结构,进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里以酚酞为例,详细讲解一下酚酞在不同pH值下的分子结构的转变。

在酸性非常强的时候,酚酞呈现出橙红色。此时酚酞分子中心的碳原子为sp2杂化,上方两个苯环中离域的π电子通过中心的碳原子的p轨道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离域π键,即分子中电子的离域程度增大,电子的能级间隔减小,进而可以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从而表现出颜色。如果此时减小溶液的pH值,由于中心的碳原子带有正电荷,使得带有负电荷的氧原子进攻这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最终使得下方苯环上的羧基与中心的碳原子相连接,此时酚酞中心处碳原子变成sp3杂化,使得两个苯环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降低了电子的离域程度,使得溶液无法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溶液从而又恢复到无色。

调节溶液的pH至强碱性(pH=8~12),此时苯环上的羟基就表现出了酸性(酚类物质的酸性),使得分子向醌的结构发生转变,此时中心的碳原子又变成了sp2杂化的形式,增大了电子的离域程度,显示出粉色。

当溶液的pH再进一步增大时(pH>12),由于氧原子对于电子的吸引,使得中心碳原子呈现正电性,此时溶液中的氢氧根则会进攻这个碳原子,使得这个碳原子又回到sp3杂化的结构,又降低了体系的离域程度,溶液又变成无色。

参考资料:

Phenolphthalein

by Paarthurnax

Q.E.D.

Q6

焰色实验为什么是物理变化,原理又是什么?

by 匿名

答:

首先回答一下高中阶段定义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对于化学变化,它的过程产生了新的物质,而对于物理变化则是没有。

说回焰色反应,它并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所以被归类成物理反应,但有人要问了,既然有颜色的光产生,那为什么说它没有新物质产生呢?别急,等我讲完下面的原理你就明白啦

焰色反应|维基百科

我以上图焰色反应为黄色光的钠为例:

首先提出一个概念,钠原子里面有许多不同的能级,就类似于高层大楼一样,而电子一般都会处在最低层,我们称这个最底层为“基态”。而当电子受到外界刺激时(获得外界能量),电子就会跃迁到高的能级,而高能级的电子不老实,它就想往低能级跑,而当它重新回到低能级时,会散发出能量,而这种能量就以光波的形式散发出来了。

注:能级的跃迁是有选择定则的哦[1]。

钠原子的能级与跃迁|百度百科

对于钠而言,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跃迁的光的波长为589.69nm,588.99nm(钠的双黄线)都是黄色光,所以我们看到的的钠的焰色反应是黄色。

这个过程中,光是能量跃迁产生的,钠一直是钠,没有其它新物质的产生,所以我们认为焰色反应是物理反应。

参考资料:

[1]张国营.对钠原子部分能级图的改进[J].大学物理,1992,11(3):31-31.

by justiu

Q.E.D.

Q7

被压缩的弹簧在硫酸中被完全腐蚀,弹性势能去哪了?

by 。。。

答:

很棒的一个问题。我们这里忽略弹簧内部的碳和各种杂质,而只考虑铁原子。

弹簧内部,铁原子规则地排列(这些规则排列的原子被叫做晶格),原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压缩弹簧,在微观上原子之间发生了位移,偏离了原来的平衡位置,势能增大。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能随原子距离的变化

将这样被压缩的弹簧放进稀硫酸里溶解,假设弹簧溶解均匀而不会发生某一点溶解过快直接“崩断”。粗略地看,溶解在微观上包含两个过程:表面的铁原子脱离晶格,以及铁原子向溶液里的氢离子转移电子。驱动弹簧表面的铁原子脱离晶格进入溶液的“力”叫做化学势μ,化学势在热力学上是内能的一部分。溶解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dU=μdN+YdX。dN代表了溶液粒子数的改变。YdX代表了除了粒子数改变所带来的内能改变之外,其他的内能改变量。

被压缩的弹簧内部存储的势能,在溶解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原子脱离晶格进入溶液的作用——从能量角度讲原子更容易脱离晶格,但并不是说反应速率一定更快。也就是说,这部分势能增加了化学势μ,因此在溶解的铁原子数目dN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内能的增量dU要比弹簧未压缩的情形更多。额外增加的这部分内能,就对应于弹簧本来存储的弹性势能。

总而言之 ,压缩弹簧存储的弹性势能转化成了溶液的内能。

最后,这个问题已经在问答社区里讨论很久了,可以去参考下相关回答[1]。

参考文献:

如果把一根压紧的弹簧放进酸里溶解,它的弹性势能到哪里去了?

by 藏痴

Q.E.D.

Q8

为什么原子周围的电子能不停地运动,能量从哪里来?

by 匿名

答:

当题主问出这种问题的时候,我应该恭喜你,你已经想到了经典物理学中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而这个已经触碰到了量子力学的内容。

首先先回答一下,从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量子力学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大家有这样的物理图像应该都是基于高中所学到的卢瑟福模型:

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

卢瑟福模型|百度百科

1913年,玻尔也意识题主这种类似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定态假设。即核外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时具有一定的,不变的能量,而这种不变能量的状态就叫做定态(这虽然是经验型的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大胆的将轨道量子化,我们必须膜拜玻尔的超级远见)。

那现在量子力学的解释是什么呢:其实电子并没有绕原子核不停“运动”,没有确定的运动轨道,也并不需要能量,而是以一种概率的状态出现在原子核的旁边,这也被称为电子云。(这就是量子力学~~要学会去接受它)

氢原子基态电子云|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张占新,莫文玲,王凤鸣,刘涛.通过计算氢原子的玻尔半径,加深对量子力学的理解[J].大学物理,2011,30(01):36-37.

by just iu

Q.E.D.

#投票

#本期答题团队

霜白、YJY、Paarthurnax、藏痴、just iu

#点击这里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快速提问

#上期也精彩

为什么电磁炉做的饭总是不如煤气灶做的好吃?| No.296

编辑:穆梓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看完《开端》,我发现了主角循环的秘密
2. 向高压电线撒尿会被电死吗?| No.290
3. 曹则贤:从一元二次方程到规范场论
4. 今年的大年三十,咋说没就没?
5. 蟑螂产的“奶”,你敢喝吗?
6. 导致全境失联的汤加火山喷发,会影响我国吗?
7. 如果宇宙始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始于?
8. 迈克尔·杰克逊 45 度前倾是怎么做到的?
9. 睡着但又没睡?爱迪生教你边学习边睡觉的技能
10. 土拨鼠:住手,你们不要再打了!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