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特级教师 杠杠的识字教学法
王在英,特级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现任职于北京市育英学校。立足于课程高位的语文教学,将教材学习、儿童语文日常生活、整本书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为“3+3”阅读课程。
文章 | 王在英
责编 | 任海洋
插图 | 优美网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是有关联的。举个例子,“汉”字的声母是h,h在这里表达了什么语义?h的发音有用力之意。韵腹a是最大开口音,有开阔之意,n是鼻音,有深长之意,合在一起,an有广阔深远之意。去声声调,有坚决明确之意。
“汉”字本为汉水之名,其河宽阔辽远,水流湍急,一泻千里,这里与声母h的用力、韵母an的开阔、声调去声的坚决,是有关系的。
声符弄懂了,我们再来说说“字串”。在实际的语言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有一些词互相有音近义通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把它们类聚在一起,可以发现它们是从一根里发展起来的,找到它们共同的根,就会看到,它们音近义通的相似绝非偶然;即使找不到它们的根,也可以从它们共同的音和义中,归纳出或推测出它们共同根的大致状态。
那么尝试用声符字串法进行识字教学,就会融入识字文化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根本处着眼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声音是有含义的,音近义通。这是声符字串识字法的根本要义。词源是人的生活,不是科学,词源的意义是具体形象的。字的取向有声音的是词源,没有声音的是造字。词源的意象是求同的不是求异的。汉语就是这样的特点,音近义通,声音有含义的。
下面以“垂”字族(垂、睡、唾、锤、棰、捶)的学习为例。
从“垂”字构形的演变,感受字根不变的意义
观察甲骨文感知汉字“垂”的形象和意义。
“猜猜看,这是什么?”
学生做种种猜测。学生有的猜是一幅画,有的猜是雪花,有的猜是车轮等等。其实汉字的构形特点经历了图画文字阶段,这样猜一猜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原了汉字最初的形象表意功能,体验了文字的图画文字阶段。
“这其实是古人造的一个字,是一个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使用的文字,因为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的。我们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慢慢演变来的。”
“你想知道是什么字吗?”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看:
出示陶文,感知“垂”字形象。
“你看它像什么呀?”
学生有了第一次的大胆猜测,思维更加拓展开来。有的说像草,有的说像一棵树……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再一次被激发起来。由于第一次的学习,有的学生开始猜是一个字了,并说出了自己理由。
“这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叫做陶文,因为是刻在陶器上的。与前一个字是同一个字。”
出示“垂”字小篆,感知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这是比陶文晚几百年出现的文字,叫做小篆,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使用的文字。再看像哪个字?”
经过学生的种种猜想,公布答案,这就是垂下来的“垂”字。
想象、了解“垂”字的意义。
“刚才有个同学提到这个‘垂’字像一棵树,大家想象一下,在肥沃的土壤上,一棵小幼苗渐渐长大,枝叶越来越茂密,然后怎么样了?慢慢垂了下来。这就是这个字的意思。”
以上感知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经过了四步,先感知甲骨文再感知陶文,然后是小篆和小楷,这些汉字的呈现是按照汉字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的。渗透了一种汉字的历史意识和发展意识。使学生深刻地有趣味地感受到汉字是有历史的,有故事的,有意义的。
示范发音,了解声符的意义
反复听音,感知声音的含义。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汉字的形体发生着变化,而他们的语音也同样发生了变化。在两千多年前的发音是怎样的呢?读一读如“ruai”,放慢速度再读,同学听这个声音发出来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再读“chuí”,再次放慢速度读一读,低沉、有力(阳平音)送出、远达、长条(ch)、低下的感觉。
孩子们对声音的感受基本是正确的,接着引导学生再用肢体语言表达声音传达的意义。
我们用肢体语言表示这种感觉怎么做动作?此时孩子们有的边读边用手势做出了送出或抛物线向下的动作。对声音表达的意义感受完全正确,饶有兴趣。
拓展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汉字意义
引发联想,“春天来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你能做个动作么?”
“有个成语叫做‘垂头丧气’,你会用怎样的肢体语言表示?”这时孩子们做出耷拉着脑袋,没精神的样子。
通过感知声音的意义,孩子不仅对声母、韵母意义有了感知,对声调第及整个音节表达的声音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这时“垂”字不单纯就是一个表示向下的一个意思的字,而是“向下”意义的各种意象及这样的意象可以用“垂”字来表达。音、形、义真正融合在了一起,也渗透了汉字有起源、有发展、有意义的字感意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对比发现,理解意义,指导书写和记忆
“观察这几个文字,
哪些部分没有变化啊?”
“‘土’没变,树叶下垂的样子没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道。
“哪些笔画有变化啊?表示下垂的弯儿变成了两道竖。观察真仔细。”
“这个字整体上看起来是什么形状的?”“菱形。”
我写一个“垂”字,让学生注意笔顺和笔画:中横最长,上边的撇和最下部的横最短。
通过对比发现,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垂”字的笔画的演变规律,头脑中也由形象、图形的理解记忆转向一种较抽象的笔画记忆。这时我再通过规范地写一写,加强了学生对字的整体字形、结构和笔画的印象。
从第一个环节猜字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到这一环节的对比发现,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感性到理性,形象到逻辑的变化发展过程;经历了感知汉字形象和意义到声音表意的汉字丰富内涵的感知过程;学生在对比发现中发现了字变化中同一性、规律性,很直观深刻地了解了汉字的演变文化。
不仅识了字,还渗透了汉字文化教育,还非常自然地了解了字形字义,写起来自然清楚明晰了。
音近义通串字族
这部分是运用声符字串法,吟诵法学习辨别“垂”字族五个生字(字根不动,部首变化)。
首先带领孩子们做个猜字的小游戏,看看认不认识它?
接着,“猜一猜,这是什么旁?”学生答:“提手旁。”然后出示
这就是“捶”,那怎么读? 出示拼音。“猜一猜,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孩子们虽然不认识,但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根据义通的规律就能推测出念chui。接着与孩子们一起做动作,“来,我们一起捶捶腿,为你捶捶背 。捶打动作方向是? 能组个词么?”“捶背,捶打。”
以上由“垂”字根滋生出来“捶”字的学习顺序可以总结为游戏认偏旁,加垂字猜测读音,做动作等感知字义,通过组词衍生字义的理解。接下来运用重复的、近乎相同的程序,出现锤、棰、睡、唾。
猜一猜,这是什么旁?(学生答,提手旁)
你们认识么? 出示拼音。一个木柄就是一把铁锤,锤头都是向下击打的。组个词?铁锤、千锤百炼。
“垂”旁加“木”
猜一猜,这是什么旁?(木字旁)。这个字谁知道怎么读?
(chuí)。如果这个头是木头做的,就是木棰。不过我们现在常常用的是木槌。通过直观的图片认识“棰(槌)”。
“垂”旁加“目”
猜一猜,这是什么旁?(目字旁)。字义呢?上眼睑垂下来,要睡觉了。组词:睡觉、睡眠、入睡。
“垂”旁加“口”
这是什么旁?(口字旁)这个字谁知道怎么读?(tuò)。这个字谁知道怎么读?(tuò)古音为thuai,与垂发音接近,但到了现代汉语,语音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一看到好吃的食物时,就忍不住咽口水,口水也叫唾沫、唾液。古时候瞧不起一个人会向他吐唾沫,也就是“唾弃、唾骂”的意思。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唾液、唾沫、唾骂。
以上根据字根“垂下来”低沉、向下的意义,由变换小篆体的部首,引出学习的生字。小篆体的部首,学生没有学过,老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偏旁,猜一猜字义,看图,组词的办法,激起了对文字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理解了字义,记住了字形。
识字到这里,还并未结束,编一首小儿歌,带着孩子们吟唱。吟唱的基本方法:一声、二声唱的平,三声四声要唱的高,加以突出。依字行调,把声调唱准,带叹号发音要短促。
树叶茂密向下垂,
取下茎干做木棰。
木柄铁头组成锤,
捶打劳作不瞌睡。
通过歌谣的编写吟唱,再配以动作,孩子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音、形、义的整体理解,区别了形近字。吟诵是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唱出自己的歌,以字行腔,依义行调。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朋友圈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
“星教师”微信商务合作|023-67515741
·END·
/ 相遇成都,开启自我迭代之旅 /
聚焦教师品牌,着力课程建设
小语界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
点击下图,一键报名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