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一项值得所有语文老师借鉴的创新课程(附详细指南)
知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文化语文”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先后师从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李庆明,著名美学家鲁枢元教授。出版《祝禧讲语文》《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真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等著作。
文|祝 禧
编辑|邹雪平
图片|花瓣网
近几年来,我捕捉了一个个文化的眼睛——意象,也即在博大悠远的中国文化浩繁星空中,选择中国具有母体色彩、带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文化“意象”作为主题进行重组重编教材,选择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诗文,建设起校本化的意象主题阅读文化课程,引领儿童走进中国文化的浩瀚星空,让传统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复活。
低年段的意象文化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富有情趣的象形文字,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捕捉一个个物象,对感兴趣的物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词语和诗文,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中年段意象文化课程,主要通过主题阅读和文学欣赏,在意象虚实间寻找丰富的人文内涵,体会文学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感受文学语言的重具象、重情境、重感悟,理解意象形象和内在的意义。积累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段,生动地讲述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高年段意象文化课程,主要借助文学意象,悉心感悟中国人特有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达特点和审美方式,想象作品描述的情境,理解形象、物象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揣摩“意”的心灵之音,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并联系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心理活动,向往美好的理想和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儿童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意象主题阅读文化课程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程,许多意象主题集中在一起,可以成为一个课程超市。不同的年段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同一个主题也可以在不同的年段。
比如“月亮”的主题:
低年级儿童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诗歌吟诵中,欣赏白玉盘的皎洁;
中年级儿童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感受神话意象的魅力;
高年级儿童在“望月”的意象中,体会月神文化的丰厚和月亮所寄予的情思。
由“物象”的认识慢慢到“意象”的领悟,目标定位不同,儿童的认识理解也就不一样了。
语文教材与“文化意象”
我们首先在教材中寻找“意象”的足迹,把国标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个学习单元。
自然景观类的,如月、风、流水、夕阳、桂花雨等;
植物类的如莲、柳、松、竹、梅、菊等;
动物类的如燕子、鹰、鸦、杜鹃、蝉等;
人造物象类的如舟、帆、亭、桥等等。
最典型的就数“月”的意象了。“月亮”是一个古老的“图腾”,隐喻着中国文化的悠久与神奇,“月亮”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月光如水”将“月光”与“水”相连,展示着自然的、柔美的、女性的温柔,调理着天地间的和谐与平衡。《望月》中那轮明月不正是中国文化具象化的表现吗?《月光启蒙》中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带有泥土芳香音韵的歌谣,不正是数不清的月光母亲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母语的经典形象吗?还有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数不清的月亮诗歌,在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中蕴含着文人诗人无尽的“意”:思乡、念亲、怀远、美好、纯洁……
当我们随着文人诗人站在河边、湖边、江边、海边,那一叶扁舟、一片孤帆便在我们的心里航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的孤独犹如漂泊的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传递着清高孤傲的品性;“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片孤帆传达着友人间的离情别绪。
通过文学阅读我们可以在《燕子》中发现那幅温暖、美好、和谐画面中作者的思乡愁绪,在《桂花雨》中走入回忆之境,桂花雨成了童年与家乡的隐喻。《孔子游春》中“游春”的意蕴,“水”的君子品性等都把我们的视角伸向了广阔无垠的美的文学的哲学的世界。
此外,相同的“象”也表达着不同的“意”,《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柳”诠释了顽强、坚韧的精神,《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则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的“象”也表达着相同的“意”。《看菊花》《寻隐者不遇》《墨梅》中的菊、松、梅都传达着高洁坚贞、凌寒不屈之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神话意象。《沉香救母》《大禹治水》《哪吒闹海》《普罗米修斯盗火》《开天辟地》《嫦娥奔月》,这些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播火者原型、精灵原型、英雄原型,这些形象也成了希望、信念、理想的化身。
一篇文,就是一个窗口,充盈中“意象”的美,演绎着文学的精彩。只要我们细细阅读、品味、揣摩,“立象以尽意”随处可见。
儿童生活与文化意象
儿童眼里的意象可能与成人不同。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往往与“愁”关联,但在儿童眼里,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富有情趣与韵味。
儿童生活充盈着活动与游戏的快乐,可以为意象主题搭建一个个动感开阔的平台,在师生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
母语文化中“风筝“的意象极其丰富,在儿童眼中,自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联想:天空、翱翔、风、梦想、控制、仰望、放飞,心事……
由儿童生活也可以延伸到动物的意象主题,鸽子的意象是理想、追求;鱼的意象是自由、惬意;狗、鸡的意象是田园生活;马的意象是奔腾、追求……
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民俗、地理也是意象主题的“活教材”。
季节的轮换为单元,可以生成“春”“夏”“秋”“冬”四个意象主题;
以山水名胜为单元,可以把儿童带入美丽迷人而又充满魅力的自然意境;
以民俗文化为单元,可以在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日意象中培植儿童的民族文化情结。
一花一草,一窗一阁,都可以成为一个个鲜活的语文课程。我们相信,这些意象主题是适合儿童自然天性和生命状态的,它是儿童人生成长的必要“因子”,是儿童精神发展的一颗颗“种子”。
当确立了某一文化意象为主题,这一意象便视作联结学生生活、精神世界与历史文本、典故、风土人情、民俗地理的“纽带”。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儿童一起走进意象的世界,再以文化阅读和文化活动为拓展,在与意象相联的诗文、音画活动中,统合文化资源中的“相似块”,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的语文教育活动。
编制“阅读地图”
当确定了主题以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围绕文化意象,编制“阅读地图”。
我们精心遴选与主题契合的诗文、小说、故事、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文学样式,容纳音像、文本、网络的物化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为儿童的“阅读地图”,加上引导儿童阅读的方法与内容的提示,教给儿童自主学习的方式。
儿童拿到“阅读地图”后,能在无声的老师的引领下开始阅读历程。艺术领域里的意象表现形式是需要儿童反复欣赏音乐、图画、视频,在内心深处获得综合的效应。
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意象主题引领下的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诗、音乐、画面、小人书、国画乃至电影、戏剧中都有意象蕴含的形象,但并非都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审美接受能力。我们会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研读资源,再把文学作品当作教材去研究、设计。
反复吟诵,不断品鉴
儿童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开始阅读之旅。他们在《阅读地图》中阅读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通过诗句吟诵、故事搜集、生活观察、心得感悟等,不断反复品鉴,反复吟诵。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次精神盛宴的享受过程。
品读教材,读出“真意”
和儿童的阅读一样,文学也是语文老师教学中能发出奇声绝响的弦。教学前,我们要一次次走进文学,去拨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弦。
像《蝴蝶翩翩》中飞舞的蝴蝶,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不知诗人真的看到了“有时见”“无处寻”的蝴蝶,还是蝴蝶翩翩的形象早已经在心中深深烙下?我没有亲眼见过那么多的白蝴蝶在柳絮、梨花丛中飞舞,但可以想象烂漫的春天里浪漫的蝴蝶的神韵。这种“象外之趣”别有一番深情妙理,让我不由得走进春天,走进蝴蝶的世界。
读着充满浪漫自由气息的诗句,一幅幅鲜明形象的蝴蝶翩翩飞舞的画面在我的眼前出现。由此生发开去的教学情境也是活生生鲜灵灵活泼泼的,是美得悠远、充满趣味的。于是一种体验重于分析的审美设计就诞生了。
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和意象课程年段要求,引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所蕴含的文学意象,通过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阅读,在吟诵与讲述、还原与阐释、想象与移情、对话与冥想等文学审美活动中,感悟、积累、以及融贯音乐或画面的艺术形式,产生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对中国人情感表达方式的认识,形成综合知识、能力与情感,培养美的精神。
意象主题阅读文化课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我们用24个字概括出课堂实施要义:话题入手、生活切入、主题阅读、文本拓展、综合艺术、回归生活。
话题入手:基于儿童的个体经验引入话题。这里的个体经验包括几个层面:可以是《阅读地图》上读过的一本书、看过的一个故事、赏过的一幅画、听过的一段曲、看过的一个风景等等。也可以是熟悉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生活切入:打开教学与生活的壁垒,在回忆中走进生活中的物象世界。这个生活一定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许多年前的诗人文人的生活。
主题文本阅读:通过一个文本的精读,带动对语言形式的感悟,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
文本拓展阅读:精读文本后,融入与意象相关的一个或多个文本进行碰撞或多元阅读,综合艺术、哲思、历史等多种学科的视野,逐渐让阅读变得丰厚起来,从审美层面进行“文化”的过程,丰富意象。
综合艺术:在同一意象的音乐、画面等作为文本的补充与融合,不断丰富儿童心中的立体丰满的形象。
回归精神生活:在重视意象文化的生成理解中,实现学生知识与精神的构建。充分体现活动、开放、综合理念下的教学之美。
文学意象犹如“故乡”一般,提供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人、事、物、景、情绪、情调、氛围和体验,它成为儿童学习语文教材的补充或延伸。
我始终坚信,让“意象”文化走近儿童,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今儿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方式。让儿童从小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注视并倾听自然万物,去捕捉鸟兽虫鱼的神韵与私语,必定能让稚嫩的心灵因为浸润自然的灵气而变得细腻与温柔。
/ 本文转载自作者博客,已获授权 /
“星教师”微信商务合作|023-67450968
星教师·语文
·END·
/ 相遇成都,开启自我迭代之旅 /
聚焦教师品牌,着力课程建设
小语界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
点击下图,一键报名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