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地理丨伫立在地理和艺术的丛林间,原来教学永远有另一个可能
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语文)
周三(数学)丨周四(英语)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课堂上,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教育。
在99%的课堂都是多媒体课件的今天,手工作品更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不是吗?你看,有一位地理老师,就凭借自己手绘作品,在学生中圈粉无数。
他说,他要致力于做最艺术的地理,即使再难懂的地理知识,他只要画一画就能迎刃而解。
学生在上他的课后感慨,“画说地理,教我们用最通俗的手法学地理,地理越学越简单”。
那如何把枯燥乏味的原理讲解成浪漫唯美的图画呢?下面我们走进崔老师画说地理的手绘课堂。
以图释义,以画解疑
繁杂的地理原理一图搞定,再难的地理知识一画便知。
丨“喝一碗蛋汤”,可解释秘鲁渔场的成因:
汤碗盛蛋汤,汤烫,必先以嘴吹之。则吹之如离岸风,碗底蛋花必上泛,宛若上升流。上升流携海底营养盐类于海面,繁殖大量浮游生物而成饵料,故有渔场。
课下有学生追问:吹太平洋这只汤碗,得用多大的嘴呢?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究。
不过,一碗汤里到底还有多少地理原理的说法呢?看图可知,若有所思。
丨天气系统,这样画出来一点也不难
天气系统知识有一些概念,如冷锋、暖锋学生始终不得其解,不能完全立体认识,对此,我设计了下面的图画:
岁月静好,相安无事。
蠢蠢欲动,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天气突变。
谁先动手谁占上风。
天地之间,风云滚滚。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
上升空间,行云致雨。
艳阳高照,秋高气爽。
主汛期到来——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
丨这些知识点都能“画”出来
这是一组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手绘图片,知识点就在画里。
作为地理老师,我们如果用板图就能把问题画清楚了,就可以为学生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而多余的时间,学生可以思考更多的东西。
以图拓展,以画启蒙
地理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的地理知识可以和其他知识相结合,借助图画,我和孩子们看到,地理之外的世界更精彩。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理解概念并不难,但学生一旦遭遇实际问题往往会发生失误。
这是一道普通的地方时计算题。
学生会把A点和M点当作同一条经线而得出同一时刻的答案。但实际上A点和M点所在经线经过了北极点N,已不是同一根经线,且是两条正相对的经线。
根据晨昏线图示可知,此时A点地方时为12点,而M点地方时则为0时。
但是,这般纯地理的解读过程学生听上去并不喜欢,因为他们反映“感觉知识接受有种灌输感,不接地气。即使当时懂了,很快也会忘记。”
这就有点尴尬了!
当学生不太愿意为某个知识点付诸探究性学习时,我们可以换一种教学方法,化腐朽为神奇。
类比法,是极好的深入浅出法。看似高深莫测的知识点在谈笑风生中被一一轻松析透,这时就需要画着说地理了!
那么,这恼人的经线是怎样被我们理顺的呢?
上图——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点,枯燥乏味。
因为学生内心不太想了解,错误在所难免。
不知道正相对没关系,知道苹果长什么样就行!
如果还想顺便开一下脑洞,“买一送一”,我们就顺便练习练习结构素描的画法。
原来美术和地理是一家啊?
头发?头发是怎么生长的?你是怎么画的?
当然,大南瓜是最好的经线模型。南瓜蒂酷似极点有木有?
以图出题,以画破题
图画可以在考试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前段时间,我们发现打开微信启动页面画风突变了。
页面由人类起源非洲大陆变为了中国上空云图“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那么,问题来了——微信启动画面可以作为地理考试题吗?
能!
“微信的启动画面,是6月拍的还是12月拍的?M地吹的是西风还是东南信风?”2016年3月19日,不少江苏高中生反映,上述题目出现在了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地理考试中。
随后,该题立即火遍了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微博与朋友圈,有人喊“不会做,微信白用了”,也有人立即给出了解题思路。
那么问题又来了,微信新开启画面是何时拍摄?当时天气状况如何呢?
【答案】1、拍摄观测时间:2017年6月7日13时,可见光三个通道合成的地球圆盘图。
2、当时云图反映的天气状况:
云图反映出该时刻我国北方及东部沿海受锋面气旋云系影响,出现降水天气,我国南方的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切变线云系也带来了持续降水天气,赤道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及西太平洋有多个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
另外一个方面,以画破题。例如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全国I卷第37题,难度是大家所公认的。
题目——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真有那么难吗?
真难!
难就难在考生读不懂专业性很强的论文体裁的文字。
难就难在即使有了参考答案,理解起来是不是仍然有点不够顺畅?
于是,我用画说地理的图示法尝示解释了一下,准备给高三复习的学生讲解用。
画法如下:
① 从前有座山,海拔2000到2600米的那一段长满苔原带。画个锥体,用圈圈把海拔标注一下。
② 山分阴阳两坡,两坡以2300米为中点,植物多样性先多后少,专家称这种变化叫“单峰变化”,其实就是一个倒写的“V”字形。有试题配备的一幅函数图为证。
③ 诀窍就在这幅图上,注意图例,阳虚阴实,实线满足了单峰变化,而虚线没有。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并没有按这种“单峰变化”来变化,而是呈一条斜直线,从低到高,先多后少,真是另类!
④ 以全国卷的命题风格,肯定会在异常现象上设置问题。所以自然很专业的问了一个问题:“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所谓干扰,就是和阴坡单峰正常变化线不一样的部位,阳坡,2000-2300米最是异常。就是不吻合呗!
⑤ 那我们就用画图法画出这一变化吧:锥状山体的图中间那条明显的粗线就是阴阳坡的理论界线,侧面标注着海拔,瞅准了2300米的中点线,阴坡满足了单峰变化规律,阳坡先多后少,并在2300米中点后和阴坡趋同,直到2600米两坡植物多样性一样一样的。
因为,因为山头越来越尖了,面积越来越小了,想争地盘没有什么可争的了。
⑥ 至于阳坡和阴坡相比,阳坡的温度湿度有何特点?画个太阳就一目了然了:温度高,湿度低,融雪早,蒸发久。
⑦ 最难的是第二小题: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未受干扰的条件意味着阴阳坡都是单峰变化,2300米当然是峰值最高处。可以画一个理想值的图形,与试卷给出的曲线图比对,得出植物多样性阴坡高于阳坡的结论。因为阳坡那条理想曲线低于阴坡。
以上便是我的画说地理。一个个作品,温暖了我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开心的是,在这样的地理学习,孩子们的信心在一幅幅图中完成。
我想,以后我还要伫立在地理和艺术的丛林间,寻找画说地理的另一个可能。
更多相关好文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 “地理崔画记” ▼
作者丨崔毅
感谢作者支持
图片丨花瓣网
编辑丨田佩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政史地”相关内容
/ 培养学习兴趣,从创意文具开始 /
点击下图,直接下单 ▼
/ 中学历史地理政治创新教学设计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