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何捷:绕远路,走偏门,教师如何成就“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作者 |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编辑 | 陈薇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最初的反应就是——吹牛!
哪有什么课,是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再一看副标题“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我心里暗想,这可能又是一次“56号教室奇迹”的营销套路吧。
之前的雷夫老师来到中国,席卷了一场“奇迹风暴”,带走了一批中国教师的膝盖,当然还有大量的收益。以至于有好奇的人去往美国,试图采访这位在书中属于“美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教师”时,得到的回复是“并不知情”。
如今,又一次遇到这样的标题,自然引发我的条件反射。
况且,这部书标注着“中国教育报2018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的推荐信息,这让我增添了更多的猜疑。读过不少草率的“推荐”,导致我们对“推荐”本身也变得谨慎与警惕起来。带着“随便翻翻”的散淡,阅读完这本书。
全书的内容,并非如标题那样猛烈地击打着我,动摇着我。即便有那么多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们在多年后站出来称赞老师,有那么多的“成功人士”前来助阵,我依然觉得——学生的成就有着无数多元的因素,真的无法归结为某位教师的某种方法。
我留意到,书籍出版时桥本武先生已九十多高龄。这数据犹如定心丸一般,删除了我绝大部分地怀疑。随之而来地,是桥本武先生“用一本书自主研发的课程,完成三年初中文学教育”的做法,让我为之赞叹。
这样的做法,在今天来说,应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因为桥本武的做法,对日本教育部产生的影响,历历在目,着实让人敬佩。对于这位百岁高龄的日本教师桥本武,对于他在职期间50年的教学探索、实践,仅让我们以他的《银汤匙》课做参照,一起看看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指导方针因此而发生的变迁:
《银汤匙》国语开课50年后,2000年日本文部省试行设置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各学科相互打通、着重于自主探索的综合性学习;
《银汤匙》国语开课55年后,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明确提出多角度思考、全方位比较、深化学生主体认知的所谓“读解能力提高计划”。
“教学的勇气+研究的执着+广博的知识=传奇的教学效果”
桥本武先生的学生们,正是这效果的收益者,他们陪伴着桥本武,以过人的胆识,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真正大考中交出一份完美答卷,构成了桥本武先生这一独特的课程见地的最好注脚……桥本武先生在课程中的一个做法,其中两个词引发了我的注意——“绕远道”与“跑题”。这是桥本武先生被学生津津乐道的做法,是他的教学特色,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风格。
桥本武先生地具体做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带着学生精读《银汤匙》;第二步,在文本中设计学生可能感兴趣地任何一个细节,捕捉、拓展,将其作为原点进行天南海北地拓展。
这不正是今天我们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1+X”的雏形?不正是小学语文教材教学中不断被提及的“精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维一体化的阅读模式么?只不过,桥本武先生做得很简单,很纯粹,没有用横空出世的标签予以标榜。
例如:当他带着学生读到文中写的“丑红”一词时,首先就做了研究笔记,对这个词进行解说“寒丑之日出售的口红,可防口干。”此处的口红虽无须深究,可这“寒丑之日”中的“丑”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起看一看桥本武先生的备课本——《银汤匙》研究笔记中的“天干地支”竞猜游戏,一共十几讲,我们就选择其中的第一讲和大家分享:
第一问“干支”是什么?
答:“干支” 是指“十大天干,十二地支”。干就是“树干”的干,支就是“树枝”的枝。中国古代将树干与树枝两相组合用于历法,但传入日本后,“干”成了“兄”,“枝”成了“弟”,“干支”的读音就成了“兄弟”。“干支”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从岁时方位到运势推测,无所不包。
类似这样的讲解,持续不断。一节课说不完就说十几节,直到讲明白,讲透彻。跑题,要跑就跑到天边,绕道,要绕就绕到外星球。
如果说“天干”这个词“很中国”,那么再看一个“很日本”的例子。《银汤匙》一书中提到了“寿司”,桥本武也一并“绕道”:
第一问“寿司”就是“醋司”,即有酸味儿之物。
原本只是用盐保存鱼类海鲜时自然发酵而生酸的食物,却因备受人们喜爱而成为一种料理方式。据《延喜式》记载,各诸侯国“醋司”均有不同。以下各地的寿司分别是什么寿司?
伊势、近江筑紫、近江、三河、若狭、伊子、赞岐、志摩,伊势、尾张、备前、阿波、淡路、若狭……
答:伊势鲷寿司;近江筑紫鲋寿司;近江阿米鱼寿司;三河伊势贻贝寿司;若狭鮑鱼甜寿司……
经过桥本武先生的梳理,成为一个生动的学习系统。于是,在课堂上,每当读到文中的一个点,桥本武先生就开始跑题。有时一个细小的点,也能拓展出连续讲授十几节的内容。而这样的拓展最大收益者就是学生,获得了相对系统的知识。三年下来,几个小的系统逐渐构成庞大的系统,成为一种综合的素养。
从案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桥本武先生不单是追求拓展容量的人,而是对于某一事物存着寻根究底、细密探索、不断纵向深入的人。
所有的拓展是经过提炼、选择的,而不是随意安放,简单叠加。当时的条件下,桥本武先生的备课都是“蜡板刻制”的,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老师的工作情况。可以想象,学生看到教师的备课,单就这样的准备过程,已然构成一种强力的影响。与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学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真的不是当下就能看出的。
相对于课程内容而言,桥本武在学生心中建设起来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力,超越了教学本身。
在书中介绍的时代,桥本武无疑是王者,是具有教学尊严的人,具有课程开发自主权的教师。他要借由《银汤匙》引出什么话题,引多远,完全追随着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
据说,曾有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特意前来听他的课,但却给与了“ 跑题太过严重。”的评价。而桥本武先生在《五十年竟成往昔·与滩校同行的半个世纪》中,提及此事时这样写道:“跑题?这正是我想要的。”他并没有屈服于权威,苟且于外行的评价。
从今天看,多亏他并未顾虑这些看似尊贵,实则是极其感性的批评。教师要保持“自制教材,用以教学”的特权,说是自由任性吧,更深刻的意味,其实是对学科教学的热爱与学术研究的自信。
这份爱与自信,不是没有成本的。桥本武坚持个性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承担的责任非常大,而且全由他一人承担。所以我们之前说——课程改革的,是需要勇气的。
幸好,桥本武的学生考试成绩出色,都是冲击名校的超级学霸,还曾经创造了“东京大学录取人数日本第一”的奇迹。所以本书才敢于起名为《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我阅读全书后做出推断,这绝不是偶然。
回看案例你也会发现——桥本武先生的跑题,无论跑到哪里,都万变不离其宗,紧紧围绕学生的素养,不断深化教学,围绕素养的提高,丝毫不妥协与退让。
中国的《易经》提出“守常合道”的思想,正是“跑题”背后的理念支撑。守住最根本的常道,瞄准最核心的目标,经由更广袤的周延信息,达成内隐的教学目标。
只有这样,看起来离题万里的跑题课,绕远课,才能走在学生学习稳健发展的王道之上,学生在跟着跑题课的学习中,也才能体会道学习本应有的乐趣。
曾今的我,也试图跑题,绕远路。入行之初的90年代,我就用游戏教作文,搞课本剧表演。但最后却草草收场,因为考核效果不佳。在这本《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中,我找到了答案——缺乏“广博的知识”,更缺少“钻下去”的精神。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理论上看,没有什么是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没有什么是我们无法建构的知识系统。但我们依然显得很无知,其实,这是一种欠缺精神的佝偻。当我们的身边有那样多的人,依然在谨小慎微地说着自己熟悉的话,讲着让人昏昏欲睡的知识时,我们的内心开始呼唤起喜欢跑题,绕远路的桥本武一样的教师。
突然又想:这样的老师真要来了,你有接受的勇气么?
本文为原创投稿,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