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班主任别用“力气与脾气”,要用“眼睛与脑筋”

星教师 2021-12-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卢说数学 Author 炉子

作者 | 卢声怡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琐碎繁复,基本是随时待命的状态,巨大的工作量,常常引发许多一线教师大倒苦水。有十余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卢声怡老师认为,数学学科带来的理性思维,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班主任工作思路。2020年7月,卢老师在《福建教育》发表了一篇文章。星宝在此分享给大家,让班主任工作也可以轻松起来。





教育家程红兵指出,“教育重要的目标就是从知情意三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良好品性”。

但在人的认知中,对“真善美”三者价值的理解程度却并不相同。“善”,字义上本身即对应于“好”,虽然“性善”“性恶”是永恒的哲学命题,但我们都更愿意相信“人性本善良”。

“美”更是“不止于好”,还带上了艺术性。教育中有美育,着力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而“真”的价值何在?为什么应“求真”?为什么要做“真人”?这却是涉世未深的学生感到懵懂的。

教育者往往有一种感觉,有的学生只是在表面上同意“真”的价值,但“口服而心不服”。因此,结合多年的育人经验,我认为,从理性主义层面理解“真”的价值,是教育中的应然之举,是学生迫切需要的,是教育者能够引领的,是教育中能够起提纲挈领作用的重要工程。



以真展示信任,推动选择


基础教育阶段,无论哪个学段的学生,心智的复杂程度,都远低于外部人群。当他们处理学习生活事务的时候,经常是在进行“随机选择策略”,并根据相应策略得到的结果,调整自己将来的行为方式。

这种“随机”性,在生命进化的历史上,是重要的动力来源,而外界所给予的反馈,则直接影响了下一次的行动决策。

我们都说儿童的行为纯真率性,实质上也折射了他们从“心”所欲的特点。在中小学,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行为正是学生的“外界”,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保持“真”,其实也就是给予学生一种积极的反馈。

我一直记得,当我刚从教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有一天留意到班上的小潘连续两天请假了,这显然是比较特殊的。

不过,他并不是突然旷课,而是让邻居同学带来了完整的请假手续,也就是说,从表面上,完全是符合规范的。但我当时动了一个念头:连续两天生病了?那看来比较重,我要去他家里看看他。

下班后,问过了班上的同学他家的大致方位,我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摸索”去了。一路打听,才来到他家那个还没有涂上外墙,二连门都还没安上的红砖小楼前。楼前有一个沙堆,正好看到一个孩子蹲在那儿挖沙造城堡,我就向他打听:“小潘家是不是在这儿?”

他一抬头,我愣了一下,他就是小潘。

毫无疑问,他觉得非常尴尬,而我心中,一时百味杂陈。在他的心里,一定是没想到以生病理由请假,会引发“班主任前来看望”这么一回事的。

是否之前,他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我以为,从教育者的角度说,学生提出请假,应首先推断为“真”,根据请假的理由,应当作为足够的反应。

在小潘请假这件事上,我首先是信任他的,并且没有像有的老师或许会考虑的“反正不知道家怎么走”“哪有长辈看望晚辈”之类的顾虑,直接依据我的班主任职责,做出了相信并看望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显然让他意识到了,自己所说的话,哪怕是谎言,也会引来这个世界真挚的反馈,因此,必须好好惦量自己的决定。

当教师展示了“信以为真”,展示了信任,必然推动学生在为人处事时,做出以“人们之间都是互相信任的”为基础的决定。

在那之后,一直到毕业,两年之中,小潘再也没有犯过此类错误。



以真增强预期,减少内耗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属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教育方式,而日常更频繁发生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育者应当在班级中,在群体中,倡导彼此信任的默认规则,这样必定增强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期,减少了集体运行的内耗。对于所有日常发生的小事件,以“真”为首要原则,理性看待,不急于处置,“静观其变”。

作为班主任,我兼任数学学科的教学,在班上设置“科代表”“学科小组长”以完成每天作业的收缴工作,这是许多同样工作职责的老师都有的经历。一个必然发生、必须面对、“必有回响”的事件就是:学生没交作业怎么办?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非常合适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作业没交。在有的语文学科教师手里,“请假条”“缺交作业说明”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小练笔”的契机……而学生在这个“赛道”上,更是积累着比“生病请假”之类的事件更为丰富的经验。

理性主义的应付方式,首先也是推断为“真”,然后呢?大数据的数学原理,将为我们的教育创造不同的面貌。

某天,我的科代表来找我,“卢老师,今天班上又有两个人没交作业,而且就是上次没交那两个。”

“哦?是什么原因呢?”

“他们反正说是生病了、掉在家里了、做成其他了之类……老师,您别信他们,肯定是假的。”

我沉吟了一下,“好,下节课正好是我的数学课,我来处理,你先回班吧。”

数学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一大张白纸,上面已经画好了横轴纵轴与一些方格。

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中,我开始解释:“大家看,学习不光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用知识。关于作业,我们班以后设置一张‘统计图’,你缺交一次作业,就进入这个图表统计名单,然后每一次缺交,就涂黑一格小方格。数学告诉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肯定能从中发现一些现象,没准还能找出一些规律。至于是什么现象呢,我现在也不知道,等着统计图告诉我们吧。”

果不其然,在刚设置的一周之内,那几位时常缺交作业的同学就上了榜,个别一两个人的“直条”还噌噌噌地往上涨。

但是很快地,他们意识到,在图表面前,自己的行为越来越明显,最终,自己势必要为“为什么这一个月里,经常‘忘带作业’”或是“怎么妹妹老是把我的作业给丢到下水道中了”作出自己的合理解释。

当外界以你的行为为真,而你自己知道这个行为为假的时候,你其实还要承担弥合之间的巨大裂缝的后果。教育者的信任,你可以利用于一时,但很难挥霍于长期,次数累积,这显然是一种“不可承受之轻”。

互相信任,长期观察,这个例子更有意义之处在于,明显减少了集体运转的内部消耗。

小组长、科代表一直到科任教师,不必再去费神用力地,火冒三丈地质疑、追讨,无形中减少了许多劳动。而那些占一时便宜的同学,对自己行为累积下来的“危险性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有了充分预期,必定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错误方向,事实上,也达到了教育者所期待的教育效果。而且,这种主动的调整与转弯,往往效果更长久。



以真表达诉求,服从规则


“真”的效用,不仅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仅在集体内部中,还可以发挥在与外部集体的交往中。只要双方都尊重事实、遵守规则,就必然能够找到合适的互动合作方式,完成项目活动,甚至是接受不那么完美的结果。

这一点,尤其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因为当集体对外交往的时候,内部的凝聚力是很强的,容易为了追求“胜利”而弄虚作假,一些群体中的负面看法、建议有可能被不断地放大,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对外方式。

到底孰是孰非,何去何从,教育者应当紧紧把握“真”字诀,引导整个集体以“真”为基础,理性地与外部交流、互动、协作。哪怕作出妥协,有了这样的基础,事实上也是“双赢”。

我不由想起多年前学校组织的一场拔河比赛。对于身体适应这项运动的年级来说,拔河是一个非常好的集体对抗项目,能够“拧成一股绳”,“劲往一边使”,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中(想想那根红布带),打造团队,培养集体主义意识。

但是,在这一场小小的拔河比赛中,我们班输了。

学生之中是各种不服气,但是班长冷静,他分析了一下,提出一个看法:“老师,我觉得我们班这边的场地比较吃亏,两边场地有点倾斜,我们在坡上,对方一拔,我们不就滚下去了吗?”

他用手臂强调着场地的倾斜程度,表示出我们“骨碌骨碌”滚下坡的“惨状”,引发了同学们中的一片笑声。我观察了一下场地,还真是有肉眼可见的斜度,于是就带上班长,以此事实,跟对方班级“谈判”。

对方倒也爽快,当下答应,交换场地,再来一场。看来,建基于真实情况的诉求,对方总是难以拒绝的。

果然,这下子我们班赢得是相当轻松,“骨碌骨碌滚过来”的变成了对方班级。但是新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双方一比一战平,那结果怎么计算呢?

只是校园中再找不到更合适的场地,旋转九十度的方向,并不能容纳下我们两个拔河队伍的长度之和。双方商讨之下,决定掷硬币选边。

当有同学听到这个方案时,担心地问:“如果我们选到是坡上,怎么办?”

旁边多位同学就纷纷解释了:“抛硬币,那还是很公平的。”“其实也不算是很斜,我们努力还是有赢的希望。”

掷硬币的结果,我们相当偶然地站到了倾斜地面的上方;但是在远过于前两场的僵持时间的比赛之后,我们班居然胜利了;这个结果,果然在班会中引发了讨论。

学生们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大家共同尊重事实,就容易达成共识。只要规则公平,无论怎样的结果,都是真实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看着他们,突然感觉,在这些稚嫩青涩的脸上,其实也闪烁着理性主义的光芒。

在保有纯真的同时,他们长大了,懂得真的价值,理解真的意义,也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更真,从而更善良、更美好的世界。

来源 | “卢说数学”微信公众号



xingjiaoshi@dett.cn



☟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