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佳璐:如何浪漫而又理性地追逐梦想
大家好!很荣幸收到邀请参加本次教育年会,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我的世界,分享我是如何浪漫而又理性的追逐我的梦想。
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单佳璐,今年18岁,中学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考古学在这个暑假可以说是成为了一大热门话题,我的同学,一位来自湖南的高分考生,选择了考古学作为了自己的大学专业。
和她一样,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把考古学选择成为了目标专业,并且很幸运的通过了强基计划,获得在北京大学学习这个专业的机会。
大家如果愿意的话,听听我的故事,也许就能明白我,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考古学作为梦想。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我想学考古文博专业的时候,都会露出迷惑的表情,问我是怎么能想到这个专业的。
关于和考古结缘
和考古文博这个冷门专业的结缘,这件事说来话长。
我没有什么家学渊源背景,只是有机会在准高一的时候参与了一次模拟联合国活动。模拟联合国看起来和考古文博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但我的灵感的确是从这里迸发。
当时我们的会议主题是“旦城市汉墓保护专项研讨会”,我担任这个城市的市长,和其他代表一起讨论“当文物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何去何从”的这个两难问题。
为了准备这次会议,我阅读了考古学的通识入门书籍,分析了大量文物保护的实际案例,甚至还从头到尾研究了一遍我国的《文物保护法》,顺着那些宪章、公约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那场会议的主席正好是学习考古学的学姐,也和我们分享了很多有趣的见闻。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触碰到考古学,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文物不仅仅是博物馆里聚光灯下的稀世珍宝,他们也是平平无奇的陶罐,经过战火洗礼的废墟。它们的意义是描述古代人们生活的画面,是人类文明荟萃的结晶。它们的命运岌岌可危,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同保护的。
我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担忧同情而又矛盾,意识到了人类对于他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也思考或许我能为他们做一些什么事情。
从此开始,我的未来规划里写进了“文化遗产”这个事项。现在回想起来,新高一的我能拥有了解考古学的这份心意,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浪漫,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了。不过必须要承认,对这个领域最原初的好奇,带领我不断发现梦想,成为我向这个方向的努力的原始动力。
关于我的学习
敢于认识到自己的热情,体察自己的的内心,这种勇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我的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
学校提供了很多机会,第二外语的学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且不断的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圈,去尝试更多的新的东西。
在学校的帮助下,我学习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也参加了模拟联合国社团,这些课外尝试不断的塑造着我,这些准备也让我最终和我的梦想相遇。
如果仅仅只用一点点热情支撑梦想,那么梦想和易散的沙滩城堡也没什么区别。在我看来,无论是所谓的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需要经过理性思考而选择,而不是凭借着一股“世俗的现实主义”或“空泛的理想主义”而轻易决定。
对这个领域的一点点好奇心指引着我去做更多的事情来了解他的真面目。我去咨询了考古学专业的学长学姐,相关领域工作的教授,了解了一下就业前景和薪资,又把得到的信息进行了汇总,与我自己的理想生活进行了对照,觉得“这或许是个不错的专业”。
这一步的信息筛选让我更深入了解了考古学这个专业,破除了很多诸如“考古是盗墓”“考古是挖地”的刻板印象,而能了解到考古文博这个专业还可以进入博物馆工作,可以参与面向大众策展,也可以选择通过学习化学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当然,我也意识到了田野实践的辛苦,就业狭窄等种种问题,我的父母在最初也对我的想法嗤之以鼻,但是在询问和了解过后,他们打破了对这个专业的印象,慢慢地理解了我的决定,甚至觉得“诶,这个专业就业还挺安稳的。”在老师问出:“你的父母支持你学考古吗?”这个问题时给予我最坚定的支持。
在我看来,只有理性思考之后仍然能接受的理想,才是真的理想。这种思考不能是常识性的思考,而是要深入了解,比较正反后得出的结论。
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我会觉得思考未来可以早一些开始,而非等到高考结束再匆忙决定。但也不必过分地去苛求一个孩子在不到18岁的年龄就寻找到自己的热爱,设计好自己的未来。我更多鼓励大家能在学习生活中多多注意,慢慢发现,也许就能和理想不期而遇。
敲定方向后,我力所能及地去为这个理想做一些准备。
我的学校在这方面给予很多支持,老师鼓励我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对相关领域的一个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因此我撰写了一篇万字论文《博物馆的娱乐化尝试:机遇还是挑战?》,深入讨论了“让文物活起来”这个政策不断实现的过程。
老师还要求我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书籍,为可能到来的机会早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我的尊重——不断鼓励我坚定自己的梦想,而不因为考古学的冷门向我泼浇冷水。
他们不断地向我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帮助我打破信息壁垒,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专业的前途和未来。
在我身边人的不断支持下,我阅读了很多或专业或通俗的学科书籍,参观了北京各个博物馆的很多展览,这些尝试丰富了我的生活,开拓了我的眼界,潜移默化的将我塑造一个更多彩的人。这些努力不为获得系统的考古学知识,而是希望了解和触碰。
很幸运的是,在去年暑假我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了解考古学。我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为期7天的夏令营活动,我与北大的教授,学长学姐,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一同在杭州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在良渚遗址,我们领略玉器的精美绝伦;在西子湖畔,我们欣赏“山色空蒙雨亦奇”。拿着手铲,在红色的土地上细细刮出一块尘封已久的石砖。细细倾听,博物馆中文物的低声絮语。对于我来讲,这可能是高中阶段我最为系统的了解考古学的机会。
但是由于我在之前已经做了很充分的了解,这次机会比起初识,更像是一次“印证”。这种印证带来了更强的力量,使我在高三能够不被失望打倒。
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中学生可以早一些去思考未来理想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认识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经历的事情,还因为认识清楚自己的理想会帮助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向上努力的动力。
立足高中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最重要的依然是课内的基础知识学习。因此我从未在降低课内学习的优先级,高中三年,这些关于考古学的接触比起是一种学习,不妨说是一种课余生活的放松。
平常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和我的好朋友一起追追故宫的新展,高三每一次大考结束后,我也会独自一人去国家博物馆逛一逛。每次看着那些安静的文物的时候,我会觉得内心中升起一股静谧,感觉自己遇到的困难似乎没有那么复杂,他们不过就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无足轻重的一粒沙尘。
我想这个习惯大学可能也不会中断吧,可能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选择用这种方式进行排解。
关于考古文博
回首梳理我的逐梦过程,我会觉得我是十分幸运的。今年三月的时候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颁布,刚巧考古学赫然在列。强基计划的支持,加上不错的高考成绩,我获得了在中国最高学府学习最好的考古学的机会。
考古学这是个怎样的学科,我究竟能不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迄今为止我仍然不敢妄下定论。但是如果去认真思考过去以及现在的我选择考古学的缘故,答案不过就是我题目中的这两个词语——理性和浪漫。
考古学在我看来是一个浪漫而又理性的学科,它内含广博而又深沉的历史关怀,又需要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予以证明。它尽管看似无用,但研究过去人类如何生存生活,文明如何萌芽发展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人类不断回溯自身,试图解答“我从哪里来”这个终极哲学命题的浪漫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的深入,不断地满足着人类共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亦体现着理性和科学的灼灼光辉。也因此,我在走上这条路的全过程中,有满腔热忱,也有客观审慎。我也希望未来的自己,无论最终走到那条路上,都能够像来时的我一样,永远保持冷静的热情。
这些大概就是我的追梦故事了,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在座的各位一些启发,这样我这十几分钟的演讲也就算是很有意义了。
单佳璐
北京大学 大一
来源:本文根据单佳璐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学生论坛演讲内容整理
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