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班级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没人比他讲得更明白

宋萑 星教师 2024-03-18


教师,怎么从理论层面思考班级文化构建的价值、内涵与路径?班级文化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究竟如何转型,如何进一步营造?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未来儿童素养;班级文化内涵;班级文化营造。

 


未来儿童素养

 

高中新课程改革标准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都提到了核心素养,为什么?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的说法,我们已经进入第4次科技革命时代,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不得不拥抱互联网+、5G、VR、AR等新兴科技。因此,我常在思考,具备什么素养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学校曾邀请美国哥大教授Goodwin做过一个演讲,题目为“为22世纪培养教师”。当下我第一反应是,为22世纪?写错了吧!?Goodwin教授回答说,不是的。他认为教师是培育30年之后的世界公民,前瞻力要更强。他还提出,现在5岁的儿童到2030年进入的工作世界我们还难以理解、预测,我们需要重新构想一下未来的教育最基本的是什么?Davidson甚至提出,现在进入小学的儿童将有65%在未来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


回想10年前,你开始使用微信了吗?没有对不对。那看看现在,微信带来多少工作机会——微信公众号运营、小程序开发……这都是近10年出现的工作岗位。再比如直播带货20年前没有吧,10年前觉得淘宝已经很厉害了,但现在可以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卖货。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未来到底需要怎样的人?


图1


图1是2003年美国教育改革的前期调研部分图表,展示的是1969年-1998年行业变动。很有意思,常规认知工作即印象中需要有文化的工作,坐办公室的工作越来越少,反倒像体力劳动类的工作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在增加呢?两种,一种是专家思维工作,一种是复杂交际工作。专家思维工作即面对新问题、新环境,根据经验、智慧、知识创新性解决问题。复杂交际工作是什么呢?教师就是其中一种。


所以,有人对未来人工智能对当前典型行业的代替率做了预测,如下图所示。


图2


看到的时候,我可安心,教师的可替代率只有0.4%。但去年在线教学的浪潮“啪叽”打醒了我。原来大家都能说会道,讲得都那么好!那我的课还要上吗?毕竟网上已经有那么多好课程。因此,如果教师还只是停留在教书的层面上,你是很容易被替代的。


那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哪里?一是教师可以做复杂的交际工作,能关怀、关心、关爱学生,给予情感交流。二是教师可以应对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


图3


那么,图3中的两个学生,一个学生门门成绩优异,一个是成绩平平但富有创造力,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您会选择哪一个?用人单位又会选择哪一个?我想,他们会要第二个学生。成绩重要吗?当然重要,但也不重要。就算英语考满分,也许连一句完整的英文日常交流都不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成绩已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现在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图4 国家教育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协作组,2016;图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2020


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016年国家教育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协作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图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也在2020年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图5)。显然核心素养更加注重文化、思维、交际等综合能力发展。


图6

图7


尽管核心素养早就已经提出,但在现实教育情境中落实得并不到位。根据2018年PISA公布的数据,上海学生的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全球第一。同时要注意,上海学生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列全球第1位。再看图7中的数据,上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自我控制”策略的比例与好成绩严重不匹配。而我们的孩子也从未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谁。从紧张、充实的高中升入大学,面对轻松、自由的环境,沉迷游戏、娱乐,丧失学习动力。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教育工作不只是分数,不只是刷题,是要育人,培育一个完整的人。我想,班级文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甚至是核心作用。


 

以文化育素养


教育即生长

翻开教育历史,以班级形式,科学化、集中化进行教学大概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杜威曾提出——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目的,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就是说要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杜威还提出,“越少意识到自己在施教或在受教育,就越好”。也就是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一种教育。班级文化就是其中一种,围绕在学生周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 生长需要环境:脑科学的证据


图8


同时脑科学研究证明,环境影响着儿童生长。塔特的《怎么长出树突》一书中提到怎么促进大脑发育,有讨论、移动、联系、积极思维、目的明确等方法,其中积极思维要增强信心,防范生气、压力、恐惧的威胁。而图8右侧显示的对环境有控制力的大脑和被环境控制的动物大脑,其中对环境有控制力的大脑发展更丰富。同理推测,儿童对环境有掌控力大脑发育就会更好。

那班级文化到底如何去建设?


首先看看班级文化内涵是什么。


顾明远——班级群体文化简称班级文化,即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质化反映。

周保英——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老师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

托马森——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实现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过程中形成的、并为这一特定目标服务的组织亚文化,它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和班级内部环境的整合。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柔性的战略管理手段。


其次看看班级文化的四个基本功能:


○ 教育功能


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具有引导、平衡、提高作用。


○ 教育功能


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具有引导、平衡、提高作用。


○ 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精神支柱,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 规范功能


班级文化体现班级成员的共同追求,但又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对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起到制约的作用,使班级成员能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


● 以文化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

班级文化可解剖为4个层次:精神内核、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所有这些文化是可以支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深度学习、现象学习、具身学习、情意学习、元认知学习、认知学徒学习。


○ 物质文化


教育学和建筑学跨界出现了新研究方向,教育的环境设计应该怎么做。英国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自然光光源充足环境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习进步;跟在日光接收最少的教室相比,在日光最充足的教室学习的小学生的学习率要高21%。我们就像植物一样,也需要阳光、雨露。按照WELL建筑标准,教室要有空气、水、营养、光线、健康、舒适和精神。还有照明、供暖、通风、声学。


其次是自然景观也很重要。外部窗户、自然景观的存在与学生学习参与存在正相关。以自然元素为核心的教室,不仅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吸引孩子们的感官。同时还可以鼓励不同人参与其中,让空间安全且容易接近,支持探索和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也适应儿童爱冒险、幻想与想象,喜爱动物的天性,而自然中的路径、树洞等特殊区域是一个个小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寻找与收集。


第三是教室布置。包括灵活的座位、低饱和度色彩使用、模块化教室、“星巴克化”教室、协作的配置、组合式空间、丰富技术支持的混合空间七个方面的内容。教室设计对学生成绩有占比25%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传统秧田式的座位排布,还有分小组的排布方式,不同的座位排布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文化样态。类似星巴克高低错落的桌椅布置对儿童学习也是有帮助。“只有你的身体解放,你的思维才解放。”而低饱和度但色彩丰富的环境最利于儿童发展,可以让孩子学习更为专心。

 

图9


○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包括学习行为,即学生学的程序;非教学型行为,即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生生课下互动行为、学生内部管理行为、班级活动行为、班级仪式行为;教学行为,即教师教的程序。教师在与儿童对话时的行为样态是倾听的,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关系将成为文化载体。


图10


我曾走访过不同国家,发现教学行为差异真是很大。图10左侧展示的是偏西方的教室情景,近乎于一种舒适的交流的状态,右侧展示的是东方教室的场景,虽然在尽力让师生更平等,但其中还是有上下的关系。不同的行为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展。


○  制度文化


制度包括学校统一的协议、教师制定的规定、学生的承诺以及学生的责任。当时我去拜访国外学校的时候,看到每个班都会挂着学校的要求,班级的规定,规则,学校、老师、儿童各自的要求和责任都有体现。


○  精神内核


上面所提到的班级文化的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其实核心就在于精神文化本体。而精神文化有三种价值观是特别重要的。


体现国家价值观。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依据,要围绕其来构建整个精神文化内核。比如,每个班级里面悬挂五星红旗就是国家价值观的体现。


学校共同价值观。班级精神文化的特色彰显,要突出在地的文化传承、本土环境、学校理念。


师生共建价值观。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教学、育人、班级等的根本价值立场,支撑其进行班级文化的个性化建设。


 

班级文化营造

● 正向学本班级文化营造路径

如下图左侧显示,芬兰2010年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提出,班级文化的核心是学习者,整体是正向的、以学生、学习为本的。那这样的班级文化应该怎么做呢?我做了一个框架,如图11右侧显示。


图11


○  创设安全感


最为重要的是安全感。安全感让学生能相信他/她可以提问、探索、犯错,而不会感到丢脸。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提问,帮助学生将错误和挫折视为学习机会,从而创建一个安全的教室。


为什么安全感最重要。其中信任是重要因素,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会激发他/她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探索欲望,能积极主动创新,不怕挫折,始终向前。


图12


记得曾听过许扶堂老师的一堂课,让我非常感动。


他提问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孩子回答说,平行四边形就是四个边相等。其他孩子哄堂大笑。许扶堂老师停了大概10秒钟,然后把ppt返回到第一页,说道,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好不好?

尊重每个人,不能嘲笑人

答错没关系,勇敢去尝试

除了答案对,还要说清楚

不只自己会,还要同学会


当时我非常感动。接下来,他就问这孩子,你为什么觉得平行四边形是4个边相等?你的理由是什么?他说,我曾试着把4个冰棒拼在一起,不管怎么摆动,四条边都是平行的。哇,很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呀。

接着,许老师说,特别好!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四边形,四个边相等。那如果四条边不相等就不是平行四边形了?我们一起来探索。


肯定孩子,再鼓励他继续探索,这才是鼓励正向,有安全感的教学。


○  形成归属感


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接纳为团队一份子,进而形成对班级的归属。

培养归属感的方法包括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在门口问候学生,为每个学生单独腾出时间。


○  构建愿景


创设一种主动向学的班级目标,学生在此引领上自我导向式学习。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目标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并鼓励学生设定他们能够努力达到的班级目标。


○  思考型文化


班级文化中要强调学习欲望,充满好奇和深度思考。


创造一个好奇的环境,让学生不仅感到舒适,而且始终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质疑和评价信息,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加强学习的重要途径。


○  构建常规


在班级中保持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持续一致的常规。


消除不确定性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压力,让学生感到安定。其中可能涉及学生每天轮换的小任务和责任,这也将培养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如果学生知道上课时会发生什么,而不是担心会发生什么,他们会更好地为学习做准备。


图13


○  设定规则与期望


设定班级规则和对学生的期望,从而鼓励良好行为和减少破坏行为。


这意味着学生知道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可以期望从他们的同学来,他们可以期望从他们的老师来。同样,这消除了不确定性和压力,并有助于建立基于信任的积极课堂文化。


请注意,所有规则的建立都是在和儿童的对话的过程中以学习发展为方向去设定,规则建立起来就要维持下去。当孩子违反规则,教师应当指出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


而期望值应当结合孩子的长处设计高期望值,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过分地放大孩子短板。


○  运用赞赏


为学生的成功而庆祝,夸奖学生的努力而能力,相信人人都可做好。


教师要赞赏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赞赏学生的付出与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心态”。


图14


保持孩子的成长心态,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改善心智、提升能力和提高表现,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而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表现抱有高且有挑战性的期待,同时这一期待也是现实的,并将这种期待传递给学生。创设重视学习、教育和发展的成长性文化。教导学生如何管理他们如何与自己交谈,并以积极、乐于助人和充满活力的方式进行。


○  挑战与支持


适度挑战与充分支持能让学生感受进取性文化,更加用于接受挑战。


除了有效使用赞美之外,积极和勤奋的课堂文化还可以通过创造一个提供挑战的课堂环境以及应对这些挑战所需的支持来激发。


○  整合教学与社会情感学习


社会情感技能与知识、智商同等重要。


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让他们关切到周围其他人,从而促成积极的课堂文化。


社会情感学习能做什么呢?既能增进11%的学业表现,还有效支持学生在积极生活中长期成功,能提升学生就业,以及减少违法犯罪和药物使用。


怎么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学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倾听;二是帮助学生标记和管理自我情绪;三是帮助学生也认识到同学的情绪,表现出同情心。


最终,班级文化指向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认为——


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我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与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

班级文化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更多地是在和儿童的平等交往中建构,再反哺儿童发展。


最后,我想用杜威的话做总结,“越少意识到自己在施教或在受教育,就越好。”


 

作者 | 宋萑(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

来源 | 本文整理自宋萑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一班一世界·班主任带班破茧力主题峰会的演讲

编辑 | 阿加

排版 | Maggie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