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转给家长:新学期遇上“双减”,孩子的教育怎么办
引发全国热议的“双减”,全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相关的信息您或许已听过不少,但作为与学校长期携手共进的一方,您还需要与学校对以下问题形成共识:
教育将变得不公平吗事实上,“双减”的出发点,是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经济、精神的负担。
当前在控制的,是不合理的“零食”,但不是一禁了之,最终是要让所有孩子的正餐都吃好、吃饱、吃营养。
具体来说,是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课后活动,从源头上遏制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其中,“双减”意见共30条,有16条都在讲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对于家庭来说,“双减”之后就要回归基本功,真诚地面对学校的课程。
学习的习惯
阅读的习惯
运动的习惯
劳动的习惯
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
兴趣爱好的习惯
相信教师的专业精神
● 按照老师的要求(特别是家长会上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做,关键在于落实,并且有正向反馈;
● 熟悉孩子不同阶段的情况,与老师保持适度的个别交流,因材施教;
● 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或学校。
联动老师,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针对孩子的薄弱补足
● 与孩子做好每一次的成绩分析,找到得失原因,制定调整策略;
● 针对自己薄弱的内容(学科/章节)做具体的补偿性学习;
● 鼓励孩子找老师过错题,加强一对一指导;
● 用好辅导书、线上资源;
● 私人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 坚持底线要求,保护孩子自尊心。
1. 放下以“工具”或“概念”为模板的培养目标;
2. 放下你追我赶、时不我待的焦虑;
3. 认真打量自己的孩子,他(她)的优势、敏感点究竟是什么?
4. 尊重每一个内在可能与外在契机;
5. 培养自主兴趣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6. 确立自由的边界,给孩子自主管理的空间;
7. 帮助孩子把日常生活学习必然发生的场景,当作能力训练和素养积累的切入点;
8. 帮助孩子超越自我设限与心理难关;
9. 帮助孩子找到当下的兴趣点,搭建学习挑战的平台;
10. 相信他(她)的生命自有适应变化、抵抗风浪的内在潜力......
“双减”并非短期措施,本质上是对整个国家战略规划人才需求的呼应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里写到了中国对12个领域的新规划,并对教育提出了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追求品质与公平。
其中,职业教育规划也纳入其中,观念转型、各项配套和政策已经在逐步推进。如果对整个国家教育战略规划感兴趣,可以参看文章《切中时代脉搏,让学校规划转向“长期主义”》(点击标题即可跳转)。
● 主动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 观察并分析孩子的风格倾向: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觉学习、触觉学习、小组学习、独自学习……具体而言,可以观察孩子的“坏习惯”,能发现孩子潜意识里习惯的体验和学习方式;
● 鼓励支持孩子既有风格,并作针对性强化训练。
● 引导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
● 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 奖惩并行,及时表扬、定期反思;
● 契约精神,约定亲子的行为。
●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 创设问题,鼓励孩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家里电器坏了,制定旅游攻略等);
● 家里购买适当学具(含实验器具);
● 经常向孩子“请教”,与孩子一起讨论题目或分析问题。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孩子的求知欲,改革文件也强调运用知识。与孩子一起讨论、多倾听,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 用如评价表、折线图等,记录孩子的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