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悖论:父母渴望一句感恩,孩子却等待一句道歉

2018-02-04 沥泉 千字文华

【拼团秒杀·助力新年伴手礼】千字君经营的先知书店,为朋友们精选了最具收藏价值的新年礼盒:“文艺复兴三杰”史上最全最精美作品集,欧洲顶级艺术出版社历经11年打造,人类审美巅峰,你的私人美术馆。点击本段文字,购书赞赏千字君,立即享受优惠。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有人在竭力抢票,完成一个中国式任务;有人早在几个月前就被城市赶走了,有人则被强留下来加班工作,有的人则压根儿不想回家。

 

想回家,是因为孩子渴望家的温暖,因为父母在等待团圆;

 

不想回家,是因为团圆之后,等待孩子的是无数的唠叨、抱怨、质问,甚至嫌弃、责骂和强迫。

 

前不久曝出的北大留美硕士王猛,整整十二年没有回家,并连续六年拉黑父母微信,并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对自己的过度控制,以及多年来的精神创伤。

 

很多人支持王猛,也被很多人咒骂,支持与咒骂之间,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两代人的撕裂,是远方与家乡间回不去的漫漫长路。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父母爱孩子,

却与孩子活在不同的世界 


在美国,过度抱怨被视为家庭中的精神虐待,是需要心理校正,甚至警方会介入。在国内却被认为是一种爱的方式,你可以不喜欢,但必须接受,有首老歌这么唱:“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桌好饭”。

 

为什么父母认为这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70后、80后的父母们,是受了极大创伤的一代人。他们从苦难的记忆中蹒跚走出,经历了常年饥饿和匮乏的物质生活;成长于棍棒式严管和放羊式的教育;在精神上饱受动荡,用彷徨和麻木抵抗各类运动,用勤劳和简朴承担生活压力;孩子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只有在面对孩子时,他们才找到生存和奋斗的意义,成为高高在上的家长。


有人认为,代沟(generation gap)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碰撞


因此,父母对子女总是陷入两个盲区,一方面是生活上的过度补偿和保护,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过度控制与忽视。这是创伤的传承,那个年代过去了,创伤却没有愈合。在一个月收入上万块的年代,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和沟通方式,却停滞在月收入几十块的年代中。


因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饥饿年代,就会把强烈的生存焦虑传递给孩子,视物质欲望为根本,视生存斗争为使命,视传宗接代为任务;

 

因为经历过梦想破灭的失意年代,就会把被击碎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强行规划孩子的人生,剥夺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乐趣;

 

因为经历过财产被公有的动荡年代,就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因为经历过生活没有保障的年代,就会怀疑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将一切大包大揽,对孩子过度保护,让孩子远离外界,无法成长;

 

因为经历过对痛苦麻木不仁的年代,就会对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熟视无睹,视为生活的必然过程;

 

因为经历过压迫和欺凌的年代,就只能在孩子身上证明自己的权威,摆脱曾经的屈辱和无力感;

……

 

在中国,很少有孩子没被父母打骂过,因为这是父母从小经历并继承的教育方式,也是传统中两代人的“正常”交流方式。现在某些所谓的虐童事件,在父母小时候根本不算事。



而在有形的身体暴力之外,还有更多无形的精神暴力。有篇文章叫《如何毁掉一个孩子》,它揭露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以爱为名的伤害竟如此熟悉,似乎在每个家庭中都能见到。

 

父母喜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私付出的牺牲者,用道德绑架孩子,让孩子背上永久的负罪感。


父母喜欢夸大孩子的某些缺陷,甚至在别人面前“嘲弄”孩子的往事,让孩子难堪。


父母喜欢监视孩子的行踪,看他的日记,审查他的朋友,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地关注他。

 

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潜意识里压制孩子的成长,让他成为一个难以独立的巨婴。然而,压制成长是违反人性的,终将遭到一个日益成长的生命的反抗。

 

于是,时代变了,80后和90后,不再愿意背负父辈的沉重十字架。

 

有人咒骂王猛,是因为他不孝。中国式家庭不是爱的文化,而是孝的文化。爱是双方的,孝却是单方面强制执行的;爱是平等的,孝却是需要单方面仰视的。

 

孝文化是一种中国式宗教,代表了父母的绝对权威,孩子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彩票,是弥补遗憾的工具,是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而子女只有接受的义务,没有证明或证伪的权利。



作家连岳说,美好的爱情只会发生在两个自由人之间。其实,亲情也一样。

 

当人格不独立时,就没有平等的交流,沟通和理解也无从做起,甚至说句真心话也如此困难。

 

在国内家庭中,父母可以永远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思,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把孩子当一个成人看待,却可以说自己爱他。

 

如果父母同子女的爱,同恋爱关系一样可以互相选择,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分手

 

很少有父母不爱孩子,却彼此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在巨大而无言的悲哀中隔离。让孩子害怕回家的,不仅是父母,更是父母背后的那个无法融入的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你想逃离家,家却想同化你


想回家,是因为孤独;不想回家,是因为有着另一种孤独。

 

不知从何时起,回家过年让人觉得很累——抢回家的票,拎着大包小包、挤在火车上颠簸十几个小时,精疲力竭;

 

好容易回去了,却更累——回家不仅要面对父母,还有众多亲戚,他们也是别人的父母,正是这众多的父母组成了故乡的家,大多数亲戚无法给你属于父母的恩情和亲密,却要向你展示属于父母的权威和陌生


无论回不回家,都感觉自己是陌生人


到了家,就是十面埋伏,只能苦守阵地,等待突围。他们问工资、问车子房子,问女朋友,像一场年终考核,以关心为名去挖掘你的隐私,以好意为名去插手你的人生。

 

这场考核,决定了你和父母能否抬得起头。笑容之间,阴气森森,恨人有,笑人无,各种炫耀显摆,让人头皮发麻。如果你碰巧混的不太如意——离开时豪情万丈,归来时行囊空空——迎来的只有众人隐晦的嘲笑,父母的羞愧和沮丧。家是这个势利社会的缩影,给弱者的不是安慰,而是屈辱

 

然后就是威逼和强迫。单身的,要面对相亲、逼婚的巨大压力;带另一半回来的,要接受各种人情、风俗、规矩的考验。稍有不从,就是三姑六婆的动之以情,老人的晓之以理,讲的过就讲情理,讲不过就讲伦理,最终的目的,就是把长辈的权威结论强加给你:你成熟了,应该为生活妥协,像我们那样活着。

 

被围困在父母背后的世界里,你神经紧绷,孤立无援。

 

身体之累可以忽略,心灵之累却无力承受。不过几天,仿佛被抽空了能量,吸干了感情。你要应付一波又一波的陌生人,竭力维护亲情,你明明感受到,他们虽和你有血缘关系,却没有任何交集和共同语言。



你和他们无法交流,三观不一致,吵架都不在一个频道。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代表着传统和世俗,彼此同化,融为一体,然后伸手拉住你,拖向他们熟悉的世界,想让你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悲哀的是,那正是你要逃离的世界。在这一刻,你们无法互相理解,只能戴上面具,强颜欢笑,互相迎合。

 

你想逃离家,家却想同化你。

 

家,不再是疲倦旅人的港湾,家已经成了名利场。甚至这种看似现实的市侩,也因为脱离时代太远,发出了陈旧腐臭的气息。

 

不想回家,是因为既无力去颠覆家中的那片世界,也不愿忍受那个世界

 

我们的家庭得了一场病,父母那一代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像一个同舟共济的事业团体,从来都缺少隐私和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中国式家庭关心财产的守护和后代的继承,因此娶嫁重视财礼、讲究嫁妆,通过财务压力筛选子女配偶,实现隐性的“门当户对”。在某些落后的地方,甚至怀了女孩要打掉,用更低的抚养成本来维持姓氏的传承。他们用冷漠的利益计算吞噬了应有的爱情和生命。



中国式家庭对下一代的要求是“顺从”,因此把你永远当做孩子,拒绝你的成长和独立,让你一直依赖它,被迫融入它。

 

中国式家庭关心成员的忠诚和团结,如同应酬中的劝酒文化,要时时进行服从性测试,通过长辈的权威和三姑六婆的舆论,对成员进行考核,鼓励服从者,孤立叛逆者。

 

中国式家庭看不起单身汉,一个成年而没有成家的人,在它看来是一个飘零而没有落根的人,他们会团结人群来贬低一个没有根的人,迫使你回来寻根。

 

中国式家庭需要孩子按部就班地成长,服从它安排的人生。有个笑话是,医学专家应该按中国父母的需求,开发一款药物:孩子在上学时服用A类药物,绝不会想男女之事,老老实实读书学习;等到需要成家时,立即服用B类药,迅速发情恋爱,结婚生子。


 家庭不是法庭

不需要辩论,更不需要定罪

    

在父母眼中,依赖他们的孩子最可爱;在孩子眼中,回忆中的家最温暖。

 

当子女意识到自己和父辈的不同时,隔阂产生了:家庭的外壳不再那么温暖,成长的孩子想破壳而出。长硬了翅膀飞走后,对父母来说,孩子也就不再那么可爱。

 

很多父母,付出了很多。无论孩子多大,都时刻惦记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他们想要的回报很简单:只需要孩子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偶尔回家看看,以证明自己的爱和付出没有落空。



然而很多子女,宁可挤在大城市的一张床,也不愿待在家乡的一间房;宁可在外面的激烈竞争中挣扎,也不愿回乡享受安逸,远远躲开父母的关心。

 

一方在焦虑,另一方却在回避,错误的时代,错误的文化,为中国式家庭带来了深层次的沟通缺失,中国父母有着最伟大的奉献精神,却走上了错误的路。

 

因为在爱的背后,是时代的伤痕和社会的落后,是未曾独立的人格,并不平等的交流,还有从不自由的人生。

 

每个家庭,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有责任解开施加给自己和对方的枷锁,解开枷锁的唯一方式,是让爱变得轻松起来,让亲情不再那么沉重。

 

父母面对不愿回家的孩子,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曾对孩子施加过精神压力,是否曾对孩子倾倒过情绪垃圾,是否曾拘禁过孩子的自由选择,是否以前的相处方式有错。

 

家庭不是法庭,不需要辩论,更不需要定罪。有太多父母没有学会放下沉重的过去,总把道德压力强加给孩子,一味责怪孩子的不听话、不感恩,让自己活在抱怨的阴影中。


最好的教育和感恩,永远是陪伴。——龙应台《人生三书》


可是,如果父母都没法原谅孩子,怎么能指望孩子原谅你呢?

 

父母永远渴望着孩子的一句感恩,而孩子却一直等待着父母的一句道歉。

 

如果你爱孩子,就要学会认同和支持他,让他能够自由地选择。

 

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到更好。

 

理想的爱就是:给他以爱,更要给他以自由。

 

爱是人性,自由也是人性,人性是温暖的,错误在于反人性的制度和文化。

 

父母也老了,白发苍苍,皱纹满面,都是时代的痕迹,苦难的回忆让他们的心封闭起来,更是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有难以放下的过去,却终归更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内心深处,他们也渴望能和孩子对话,以自由人之间的方式。


所大多家庭都需要一场自我救赎,每个家庭都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审视。


*注:本文系千字文华原创文章,由先知书店策划,沥泉执笔,千字君编辑,转载需授权。获取更多好文、好书资讯、名家讲座及深度合作,请添加千字君微信18910623425。推荐您关注先知书店的其他微信公众号:酷哥说、先知书店(备用号)。



  • 梁启超在信上对子女说:亲爱的宝贝,你还好吗?

  • 最好的教育理念和沟通方式,只能是爱

  • 但是美好的爱,只会发生在自由人之间

  • 诚挚推荐:“三大家书”专题(先知书店精选)

  • 曾国藩家书:李鸿章校对,影响三代国家元首

  • 梁启超家书:九个子女个个成才,三名院士

  • 傅雷家书:苦难年代的人性光辉,翻译大师的父子之情

  • 从“20世纪三大家书”中汲取智慧,让爱与自由之光照亮每个家庭


· 真正爱你的人,不会把你的时间让给“王者荣耀”

· 我和老伴有两个儿子,但还是决定去住养老院

《当你老了》:生命不可抑制的虚无

· 为什么我们总把坏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 童年被透支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全人格 | 陈志武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 年轻人最该学什么?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光棍”(原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