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认识自己”的第一科学,却遭遇五大误解

先知书店 千字文华 2023-05-08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命题,不能被违背或删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一性原理”。可以说每一门“学问”都有其“第一性原理”,比如:

索维尔说:“经济学第一课是稀缺性”;

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对于人生这一门“学问”而言,其第一性原理非 “认识人性”莫属。所以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会有警世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中国先哲老子才会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传统时代,“认识自己”交给了文学、历史、哲学或神学思辨回答。今天,随着学术、知识与时代的进步,这一重任则落到了心理学肩上

也正因此,心理学成为了时代的显学,热闹非凡。但不幸的是,大众对心理学存在着诸多错误认知,致使伪科学、伪心理学知识与书籍充斥舆论场与图书市场。美国心理学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基思·斯坦诺维奇曾说:“多数书店中可以找到的,是那些伪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书籍,里面充斥着无数的超常现象。”这是一个急需澄清“心理学错误认知”的时代

▍对心理学的五个错误认知

●误解一:将心理学神化为“超自然现象”。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研究诸如心灵感应、千里眼、意念移物、转世重生、通灵术等“法术”的学科。心理学当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读心算命”“意念控制”“催眠术”等现象,并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但是现代科学心理学所有的预测和解释都基于客观数据,所有的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干预方案也必须符合客观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事实上,这些“超自然”大多数不在现代心理学研究范畴之内,有些也早已被科学方法证伪。
●误解二:将心理学窄化为“心灵鸡汤+成功学”。

书店里最常见的是一些自助类心理学读物,它们多数是励志书,或声称可以满足读者某些需求的书(如教你如何赚钱、如何获得完美性生活),这些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学家所写,其中的结论更经不起科学的考察。心理学被扭曲为一种“心灵鸡汤+成功学”,沦为了暂时提升我们热血与自信的“心理按摩器”。时代越需要什么,就有人提供什么,而“真正的心理疗法从来都不会声称自己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是斯坦诺维奇给我们的一句警醒。

误解三:将“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视为心理学代名词。

弗洛伊德是让心理学界“又爱又恨”的一位人物。他的确是心理学诞生时期的奠基人,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迄今为止仍然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干预的诸多领域。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甚至“跨界”进入社会文化、艺术创作等领域。

弗洛伊德之于心理学界,就像《三国演义》之于中国历史一样,每当有人问起“你了解三国历史吗?”大多国人都会回答:“我读过《三国演义》”。几乎所有人提到心理学,第一反应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这个名字俨然成为了心理学的“代名词”。但这种盛名也带来了三个不好的后果:

其一,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掩盖了其他心理学者的成就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一书中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如果我们去逛书店,会发现心理学书架上摆放的几乎都是弗洛伊德、斯金纳这些心理学早期经典著作,而当代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却往往摆放在科学或生物学的书架上——如当代心理学领域翘楚史蒂芬·平克的经典著作《心智探奇》等,往往被置于科学类图书中。

其二,弗洛伊德的理论阻碍了人们对当代心理学成果的新认知。事实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心理学著作,大多都侧重于陈旧的精神分析观点,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已大大超出了这一领域,正如斯坦诺维奇所说:“(它们)已经完全不能代表当代心理学了。”

其三,弗洛伊德理论间接导致了当代伪心理学的泛滥。弗洛伊德所构建的理论极具洞察力与想象力,但同时,他的理论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即不能被科学所实证、也不能被证伪——因此有人声称,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是“科学”。弗洛伊德理论的“神秘性”,为之后各种超自然的研究开了“方便之门”,间接造成了伪心理学与虚假的心理治疗手段充斥当代社会的现象。

●误解四:将一些有关人性的“世俗智慧”当作真理。

很多人将一些有关人性、人心的“世俗智慧”,比如谚语,当作真理,以为单靠这些所谓“常识”就能理解人类行为。如认为“小别胜新婚”揭示了人们对分离的情绪反应,“人多误事”说清了群体心理的某些特征。事实上,这些世俗智慧只是人们对于直觉的一种经验总结,有些可能正确,更多则是一些不可证伪又自相矛盾的观点,几乎无法指导日常生活。比如,如果说“小别胜新婚”,为何又说“眼不见心不想”?如果说“三思而后行”,为何又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验”,只有经过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的结论才真正可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霍克所著《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就以大量心理学科学实验驳斥了这些世俗智慧,比如皮亚杰研究提出了“客体永久性”这一概念,驳斥了“眼不见心不烦”的错误认知,现代群体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三个臭皮匠不仅顶不了一个诸葛亮,还只能是“乌合之众”,恒河猴实验则论证了拥抱与陪伴对儿童身心发育比吃饱喝足还要重要。

●误解五:认为心理学并不算一门“科学”。

将超自然现象归为心理学,世俗智慧等同于心理学,伪心理学著作泛滥成灾等乱象的背后,是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系统、科学的严肃学问。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术王国”,它从生物科学领域一直延伸到社会科学。翻开菲利普·津巴多经典心理学通识读物《心理学与生活》目录就能看到,在心理学研究中,包含大量的基因学、脑神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学科分支更是包含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数专业人士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更是庞大,以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例,这一官方机构便拥有54个分支组织。

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就是说心理学必然遵循科学的标准:其一,其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决的问题;其二,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其三,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这三条标准是判定科学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关键。心理学的研究因此也与操作性定义、实验组和控制组、变量控制、数据统计等词汇联系起来,而不是个人化的体验及感悟、头脑风暴或纯粹的逻辑推导。

心理学如此重要,大众读者对它存在着诸多错误认知,而学院派心理学工作者常常醉心于研究,不注重或不善于将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专业心理学读物,往往充斥着晦涩专业词汇,使大众读者望而生畏,心理学普及这块阵地,最终被伪心理学家和各种江湖术士所攫取,致使伪心理学书籍泛滥成灾。这种糟糕的现状,影响我们理解人性之余,更可能加剧人与人之间信任与理解的鸿沟。

因此,一套通俗易懂、全面系统覆盖心理学基本常识,能够为心理学“正本清源”的现代科学心理学著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先知书店推荐阅读“心理学通识三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本套书有四个值得收藏的理由:

三书均从科学的视角出发,驳斥了伪心理学研究及诸多大众认知误区。《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直接以科学研究案例为主题;《这才是心理学》的写作动机就是为了揭穿伪心理学的面孔——其副标题为“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与生活》则在开篇写道:“本书致力于利用坚实的科学研究与心理学中的错误观念作斗争。”

三书各具特色,从“全、高、精”三个维度构建了我们认知心理学的框架。《心理学与生活》覆盖“全”,这部“大块头”巨著包含2000余条参考文献,对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几乎所有概念、定义、理论、分支领域均做了全面介绍。《这才是心理学》立意“高”,它以“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的科学高度重新审视了现代心理学,剔除伪科学、为心理学正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关注“精”,它以一个个具体、精密的心理学实验,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现代心理学史。

专业权威之余,三书均是教科书级别的通识著作,专为学生及大众读者设计。三书作者均为有着数十年教学经验的教授,三书的撰写也直面心理学教育与普及议题。《心理学与生活》已成为美国经典教科书,中国教育界也有以此书作为教科书的例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构思于作者30多年的心理学教学经验,并试图用本书作为链接教科书与心理学研究的桥梁(作者罗杰·霍克语)。《这才是心理学》的作者有感于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及大众、媒体)对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因此写作了这本面向“心理学初学者及大众媒体”的心理学“纠误”著作。

三书均由美国顶级心理学家撰写,自上世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已成为世界心理学领域的权威经典。其中《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已出至第7版,《这才是心理学》修订至第11版,《心理学与生活》一书更是历经半个多世纪、修订19版之多。这三本著作均体现了其“经典不衰”的魅力。

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的获取都要符合科学的方法,这三本著作无疑是引导我们科学、正确认知现代心理学的典范之作。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阅读“心理学通识三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下图扫码,一键收藏

策划:先知书店

文稿:万壑松、六号

编发:六号
▌延伸阅读

现代社会的三条轮廓与五幅面孔

被低估的外因: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五个国家

当世界面临四大威胁,唯有聚焦重要且紧急的事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葛兆光: 中国曾有四次全球化机会,均遗憾错过

国际政治不是侃大山,而是一门系统化的学问

历史留给人类五个教训,但从未被真正汲取过

最低限度的人文通识:启蒙从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贫穷,源自对经济的无知,落后,源自对政治的无视

因为他,很多历史学家不得不改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