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急需复合型外语人才
/ FLTR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
点击上方“外研国际”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
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外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助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要素。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活动开展频繁,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紧迫。
那么,当前我国外语人才数量和质量如何?是否能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经济文化活动的需要?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应如何改革?
近日,察哈尔学会、中译语通·译世界以及语言大数据联盟共同发布的学术报告《“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全景式分析与行业及政策建议》(以下简称《报告》)在概括总结“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语言服务问题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语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扩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种类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语言服务面临三大问题——小语种人才不足、语言与专业结合不足以及市场化欠缺。”在《报告》发布会上,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王冲指出了“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外语教育中仍存在英语“一家独大”的局面。以我国中小学外语为例,目前可供学生选择的外语为英语、俄语和日语,但是开设俄语和日语的学校稀少,而且选学这些语言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下降。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实施外语战略,从中小学开始提升外语整体能力。
英国在本世纪初出台了新的“国家外语战略”,推出了“为了下一代”的“国家语言标准框架”,并于2012年6月宣布,所有儿童从7岁起必须从推荐的7门外语中选学一门。
在澳大利亚,各州可以根据国家语言政策和本地区的需要确定中学开设哪些外语课程,各州可供学生选学的外语达到8种,包括法语、德语、日语、中文、韩语和印尼语等。
美国可供高中学生选学的外语不仅有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还包括阿拉伯语、中文、波斯语、日语、韩语、俄语和乌尔都语。
在法国,学生外语语种选择余地也很大,例如学生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可以在44门外语中选择,法国大部分学生会学习两门外语。欧盟也要求中学生至少学习两种外语。
近年来,我国高校其他语种专业的招生虽然有所“升温”,但并没有改变偏重英语的局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汉语、英语、俄语以及阿拉伯语之外,还有50余种其他官方语言,我们在发展小语种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通用语种的作用。”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许明建议。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复杂多元的语言文化环境,官方语言及民族语言等多达2400余种。在目前与我国建交的172个国家中,非通用语种有95种。
《报告》建议,我国在增加外语学习人数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在语言教育中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种类,应该制定小语种人才储备战略,并由相关单位管理并储备某一阶段看似“无用”的小语种人才。
作为语言能力战略的典型,美国从上个世纪持续不断地推出语言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储备多语种、多类型、高技能的语言人才。《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5年,美国教育部公布的关键语言有78种,分布于中东、非洲、南亚、东亚、中亚、东欧和拉美7个地区。美国可教授的语言有153种,仅哈佛大学就能为学生提供70多种外语课程。
培养“语言+X”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区域深层级合作。
“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不能缺少外语人才,尤其不能缺少能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经贸、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合作的语言服务人才。
然而,目前我国懂专业、懂技术、会外语的“三通”语言服务人才却非常稀少。《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毕业外语类学生约20万人,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约1.5万人,但是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适应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
“在公共外交领域,培养小语种人才不仅仅要注重语言技能,还要培养综合素质。”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结合自己在法国的工作经历提出,国际对话就是语言交流,应该使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语言服务,应该是集语言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未来需要更多的跨界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具有战略性思维、跨界能力强、跨界视野宽阔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然而,《报告》却显示,目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中,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少,对行业背景知识了解少,专业知识欠缺,而且忽略了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很难适应“一带一路”海外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
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问题原特使吴思科,建议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借鉴国外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鼓励政策,促进大语种与小语种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外语专业应进行“供给侧”改革
当前,我国的外语人才与“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难以接轨,这一问题的源头在哪里?答案是,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
《报告》显示,我国的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关注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转换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普遍以语言技能课程为主,以语言文学为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以研究能力为导向。而且,语言专业课程与行业和市场结合的模拟实训和实践类课程较少,专业知识学习少,实务实操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普遍偏弱。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立非表示,高校外语专业亟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培养“语言+X”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报告》建议,口译和笔译方向应突出实践性和实务性,与职业岗位对接;其次,建议增设语言大数据服务、语言服务管理、语言资产管理、技术文档译写、跨境电商语言服务等专业方向。
以“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为导向,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更多实践与实训。对此,《报告》建议,建立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创业性“四位一体”的语言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实践和实训课程,加强大数据和“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服务教学方法探索,并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高水平多语种语言服务人才。
作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语言服务人才供应方,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外语人才培养和储备。因此,高校应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一流语言服务人才创造条件,彻底改变目前外语人才培养知识与技能单一、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需求进行语言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 外研国际官方微信平台 ● ● ●
往期精彩
资讯 | “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创作与翻译”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