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02期
❖“比较教育学”:一个让人误解的名称?——论统一的概念和不同的逻辑
摘要:比较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多样化的领域。就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合理的认知可能性和社会功能而言,人们都不可能获得明确的或者说具有共识性的回答。因此,谈论所谓的比较教育学科“身份认同”,并从“界限”、统一的“学科传统”或“授权的知识”等方面来探讨这种身份认同,已不再有意义。对这个议题需要进行历史分析以及知识社会学和科学方面的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案例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分别从实践和理论角度说明,存在着不同的比较教育(须理解为复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有三种不同路径与传统,且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和逻辑,即以生产科学性知识为导向的比较性与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认知—逻辑”,以改革为导向的国际教育研究的“社会—逻辑”,以及研究教育现象、模式和意识形态内在的跨国性和/或全球性的“全球—逻辑”。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学科身份认同;认知—逻辑;社会—逻辑;全球—逻辑
作者:于尔根·施瑞尔(Jürgen Schriewer),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比较教育中心荣休教授,英国《比较教育》编委会委员,曾任洪堡大学比较教育中心主任、欧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
译者:孙进,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燕环,女,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外国教育的介绍与传播
摘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找到救国良方,在求知识于世界的过程中,对外国教育的经验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积极的介绍与传播。从政治的角度看,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思想源泉,为改造中国教育积累了知识,更新了观念。而从比较教育发展史的角度看,包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对外国教育的介绍与传播客观上为比较教育的专业化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毛泽东;杨贤江;外国教育
作者:高益民,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符定梦,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全球教育治理视域中公立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重构
摘要:全球教育治理对教师职业的符号控制随着国际组织在治理权竞合中的变化,逐渐从“强分类”转向“强架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推崇自由市场和竞争比较的国际组织,通过全球教育评价中的认识论权威对各国教师法律制度改革产生合规拉动。以数据比较和指标竞争为基础的“善治”方案,成为主权国家启动教师法律制度改革的外部合法性来源。主权国家在与国际组织的互动中达成教育立法合意,以表现性和问责制为主线推进教师法律制度改革,改变教师权利与义务构成的权重导向。教师法律地位重构存在潜在风险,应重视教师法律制度尊师重教的价值导向,发挥其基本功能。
关键词:全球教育治理;教师法律地位;符号控制;表现性;问责制
作者:王俊,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秦惠民,男,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科研主力军还是学术临时工:瑞士博士后多重角色冲突与发展困境
摘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博士后在通往终身教职的荆棘之路上,同时面临着工作负担重、职业压力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强等问题。相比其他学术职位,瑞士博士后的试用期限越来越长,获得稳定学术职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须同时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以及繁杂的学术事务,面临多重角色冲突与角色期待差异。一方面,博士后经历着理想(独立自主的研究人员)与现实(资深学者的得力助手)之间的落差,另一方面他们还面临着发展亲密关系所需的稳定性与工作流动性之间的矛盾。这种“博士后悖论”极大地限制了青年学术人员的职业发展,亟须通过拓宽博士后的资助渠道、强化对博士后的职业权益保障等途径,缓解博士后面临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压力,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学术文化生态。
关键词:博士后;角色冲突;科研主力军;学术临时工
作者:王思懿,女,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变革:矛盾冲突与关系平衡
摘要:自洪堡理念诞生以来,推进基于知识生产创新的教师学术评价机制优化便成为德国高校努力的方向。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可谓独树一帜。从历史发展看,学术职业吸引力下降和学术评价规范性遭受质疑是推动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变革的冲突根源;从深层原因看,学术自治与行政管理、个体自由与社会干预、评价量化要求与成果不可量化的关系矛盾始终是主导其机制变革的冲突关键。故而,动态平衡个体与组织、自由与秩序、绩效与需求的关系复杂性被认为是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演变的内在发展逻辑。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评价
作者:张曦琳,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学术创业纳入高校教师晋升评价体系的探索——以美国六所一流大学为例
摘要:晋升评价政策是影响教师参与学术创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关于学术创业是否应纳入高校教师晋升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争论。通过对美国6所已将学术创业作为教师晋升评价考量因素的大学分析发现,推进这项评价改革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使用更具包容性的语言,将晋升评价标准与大学使命相关联;列出学术创业具体指标,“扩大”而非“取代/稀释”原有标准;利用同行评审和第三方衡量学术创业的社会效益;赋予学术创业较低权重,仍将学术追求放在首位。从其产生的影响来看,将学术创业融入原有的评价标准后,改变了学术文化,激发了教师学术创业的动力,且未对大学的传统使命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美国一流大学;学术创业;晋升评价
作者:苏洋,女,华东政法大学高等教育与教育法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韩国高校“职业生涯体验学期制”实施现状与特点——以亚洲大学等五所高校为例
摘要:随着《职业生涯教育法》的颁布实施,韩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特色建设缺位等问题,亟待予以解决。2015年以来,以亚洲大学为代表的5所高校陆续推行了“职业生涯体验学期制”,旨在通过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体验与探索的机会,提高职业生涯教育质量。纵观五所高校的制度实践,具有强调全程质量管理、注重彰显学生主体性、实施规范且富有弹性等特点。该制度不仅有效提升了参与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等能力,而且更为韩国教育部制定全新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改革举措,提供了重要参考范例与决策依据。
关键词:韩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体验学期制
作者:朴钟鹤,男,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教育领导者为何需要道德准则的指引——对英国《教育中的道德领导力框架》及其价值的理解
摘要:为引导教育领导者更好地化解在决策中遇到的道德困境,英国中学校长协会联合另外13个有影响的教育组织于2019年共同发布《教育中的道德领导力框架》,提出教育领导者应遵守的无私、正直、客观、问责、开放、诚实、领导力、信任、智慧、善良、公正、服务、勇气、乐观等14条道德准则。该框架鼓励教育领导者基于道德准则反思学校的管理,建议在中小学校长和新教师培训中增加道德领导的内容,并要求在督导评估和校长专业标准拟定中强化道德领导。这一框架的实施为教育领导者进行道德决策提供了依据,有效地提升了道德领导的效能,今后势必对英国教育领导者的培养、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领导力;道德准则;道德决策;教育领导者;英国
作者:熊万曦,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循证学校改进:美国学校改进新阶段
摘要:作为美国学校改进发展历程的第六阶段,循证学校改进是指以循证教育研究证据级为证据依据,并通过五步工作循环法的方法步骤来改进低绩效学校,以期实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改进目的。其区别于美国以往五个阶段学校改进的特征在于:依赖发展较为成熟的教育改进科学的理论指导;拥有来自新修订的联邦教育法《每个学生都成功法》的政策支持;呈现出在机遇与挑战中砥砺前行的发展态势。概而言之,美国新一轮循证学校改进是教育理论、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本质属性是主张“有用有效即真理”的实用主义,因此关注学校改进的现实问题解决,强调学校改进的目的和手段,相对忽视学校改进本身的知识与经验积累。
关键词:循证学校改进;教育改进科学;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教育质量与公平
作者:时晨晨,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讲师。
❖当代西方学校系统变革理论:旨趣差异与变革共识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教育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寻学校变革的系统路径,并以系统理论为知识基础,建构了各具特色的学校系统变革理论。这些变革理论在旨趣、议题和实践指向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在旨趣上,不同的变革理论呈现出“研究-设计”“理解-批判”“实施-扩散”的多元取向。在议题上,不同的变革理论就变革价值、技术定位、变革情境等议题达成了共识。在实践指向上,不同的变革理论提出了“解释问题”和“找到方案”两种差异化的变革逻辑,但最终均指向了重建文化的变革方向,折射出统一学习目的和道德目的的共同变革价值追求。
关键词:学校系统变革;变革理论;知识社会
作者:金琦钦,女,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特殊教育研究
❖美国特殊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提升困境与突围——基于“高质量早期干预与学前特殊教育系统框架”的分析
摘要:虽然美国联邦与各州政府高度重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但仍面临各州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循证实践应用效果不佳、公众信任度与满意度不高等困境。为探寻早期特殊教育质量提升的突围路径,“高质量早期干预与学前特殊教育系统框架”构筑起规制管理、财政投入、专业人员、数据系统、问责与质量改进、质量标准六大领域整合的评估与改进机制,以系统化的指标评价体系破解调控难题、结构化的实践指导方针改进干预实践以及科学化的自评估与元评价机制赢得公众信任。它将整体性评估作为改进循证实践、优化早期特殊教育质量的价值判断,具有政策保障引领、创新评估理念、形成教育合力等发展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早期干预;特殊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提升;评估
作者:汪甜甜,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邓猛,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特殊教育助理教师培养制度与实践
摘要:特殊教育助理教师是美国特殊儿童教育服务团队的中坚力量。经过多年发展,美国特殊教育助理教师培养基本形成了联邦政府-州政府-协会-学区的层级制度支持体系。其中,联邦政府提供立法规范与经费保障;州政府设定行业准入资格,并构建培养与培训体系;特殊教育行业协会致力于完善职业标准以提升专业化水平;各学区自主聘用与考核助理教师,并主张团队协作服务。这一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特殊教育助理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助理教师发展实践中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如职业角色定位不清晰、系统化专业支持不足以及待遇低与人员流失率高等,需要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持续关注并加以改善。
关键词:美国;特殊教育;助理教师;培养制度
作者:冯超,女,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陆莎,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廷洲,男,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02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
往期文章回顾
微信公众号-bjjyyj2019
识别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