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疼新华社,更心疼司机们

顾意 观人随笔 2021-07-27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交通罚款,奇葩事件出现了一件又一件。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有点心疼新华社。为什么这样说呢?

直接给大家上截图:



在类似的问题上,仿佛有一个“七年之痒”。但这仅仅是我截取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集中爆发出来。而是一直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突然被某个偶然事件打开了一个宣泄口,那些平日里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就一股脑秃噜出来。

继卡车司机之死、货车司机自残、佛山印钞机牌摄像头之后,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又披露了一个新消息。

说的是前不久,记者在北方某县调研发现,这个山区县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1亿多元,但令人吃惊的是,当地交通违章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


一个小县城,三分之一的财力来自交通罚款,让人目瞪口呆。

据报道,这是一个不通高速的山区县,是煤炭运输必经之地,许多运煤车辆进出,都要经过这个县。当地有干部表示,县里工业不发达、企业较少,“领导要钱就找交警等执法部门”。

以前,我们提起郑州、石家庄这样的城市,总爱说它们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居然是交通罚款拉起来的县城。

当交通罚款成为一地的财政支柱,这个问题很严重,也很可怕、很讽刺。

其实,又何止这一个县。

前两天,媒体在报道中还普遍提及一个数据:2020年全国交通罚款总额3000亿元左右,平均每车罚款逾千元。

而早在2012年,这一数据就已经接近3000亿了。


对比之下,你是不是又觉得,3000万也没有那么多了。

3000亿,那是一万个3000万。

众所周知,我国的县级行政区(包括市辖区),只有2800多个。这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在交通罚款方面的收入,可比这个北方县高多了。

前不久,佛山广台高速43公里处一岔道口,给出了“3分钟27辆车违章”的亲测,更是有着官方承认的18万宗违章。

2016年,媒体曾报道,在广东茂名沈海高速电白服务区,入口处设置了1.5公里长的实线,结果一年就拍了12万单违章,年创收2500万元,盈利能力超过许多上市公司。

而早在2007年,新华网就曾经报道,武汉市的交通罚款,一年超过100多万笔,达1.5亿元。当时,就有武汉市人大代表提出,交管部门应减少罚款,不能把交通罚款当作创收手段。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随着电子眼的普及而产生的问题。电子眼能有什么坏心眼呢?它们只不过是没有感情、没有私心的工具。

大家也不妨看看前些年,为什么新华社的批评,直接就指向创收呢?

因为有的地方,吃相实在太难看了。

比如2010年,海峡都市报曾报道,《江西交警罚款也包年 车主交八千一年不再罚》。先不用关注“也”字的传神,我们来看看剧情的神奇:


交通罚款竟然搞起了包季、包年制。车主交1900元可保一个季度不罚款,交8000元就能保证一年不罚款。

这玩意儿,不是变相鼓励一些财大气粗的司机去违章吗?

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先做几年牢,就可以肆无忌惮去犯罪了?

2012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曾经推出了《全国公路一年罚款接近三千亿 为创收纵容超载》的报道。

报道中也提到了一个县: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标题里直接打出了“创收”,那么他们是如何创收呢?

报道讲述,磅秤上显示,一辆三轴车车货总重为43吨,而根据相关部委2004年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三轴车车货总重不能超过30吨,但过完磅秤后这台车顺利放行了。

为什么放行呢?超限点负责人杨伟说,在淮滨县,只要三轴车车货总重不超过45吨,就可以在路上正常运营行驶,但必须接受当地的集中处罚。

吃相可谓简单粗暴,毫不掩饰。罚,就是他们的目的,至于超载违不违法、安不安全,倒居其次了。

日前,公安部再一次强调,要深化为民理念,坚持宽严相济,进一步规范交警执法处罚,严禁过度执法、逐利执法、粗暴执法。希望一些地方,哦不,应该说是所有地方,都要听得进去啊。

我不想再看到新华社下一次批同类问题了。记者们、评论员们很累了,读者也累了。当然,我更心疼那些司机们,不仅心疼他们的钱包,更心疼他们的时间、精力以及情感。

这和每一个手握方向盘的人息息相关。

别再让同样的新闻,养活一辈又一辈的媒体人。

真的,心累。

继续阅读:
文科生浪费社会资源?
负责喝茶的马云
不接种疫苗按“老赖”处理?希望这不是真的
金德强,我还有60个问题要问你
移动:我会默默扣钱,直到被所有人发现

观人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