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漫谈】Vol.09 || 有志者事竟成,零基础财经类学员坚持五年跨考文学经历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Azad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中文考研课堂(微信“文研青年”:ddxsmax)已经伴随广大文学考研党走过了许多年头,历届学长学姐们都曾在这条难忘的考验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感谢愿意分享经验的他们!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Max学长的话:当文研青年的编辑将这篇稿件转发给我时,编辑告诉我:这样的考研经历在如今浮躁的大环境下再也难见,推荐我一阅。于是我在深夜将这篇稿件看完,竟久久不能入眠。Azad是2013很早的冲刺群学员,安徽人,零基础跨考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对珞珈山向往已久,我知道她一直都在努力,将自己的热爱付诸行动,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热爱是如此的坚定决绝,不给自己留下退路,以至于辞掉了现在很多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去的银行系统的工作,以至于从2013年开始连续考了四年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经过审慎的综合考虑之后,她在2017年报考了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已录取。


说其湖南师范大学,就想起韩少功和凌宇。我记得韩少功当年的高考分数足以被武汉大学录取,他也报考了武汉大学,但是为了能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难兄难弟在长沙相互扶持,他将志愿改为了湖南师范学院。如今,他在当代文学作家中独树一帜,在历史反思、文学创作、思想建构和社会批判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凌宇先生是沈从文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学术著作《从边城走向世界》和《沈从文传》等从湘西地域文化角度解读沈从文,是沈从文后来研究者们的枕边书,被誉为国内外学界从区域文化角度来研究现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的代表性成就。虽然凌宇先生早已退休,但我想学风犹在,定会让后来者获益不凡。


而最让我思考的,是文学考研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如今高校的体制中,文学被当成一门学问和学科,却忽视了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教育本真般的联系。我们很多本科生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文学考研倾向,当然不排除他们只是想要一个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想要为找一份工作博得更好更高的权力筹码,但更多的是,他们希望弥补自己已经毁掉的青春时代,他们希望三年的研究生经历能让自己完成真正的人文教育,通过文学经典阅读和文学理论实践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局限,并深层次地找寻文学与文化之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期望,文学研究生生涯是一次返璞归真、追根溯源的寻根之旅,也是开辟拓新、扩展延伸的发现之旅,更是融会贯通、大器晚成的大好时机。


于是,那么多同学奋不顾身,尽管他们知道如今的研究生教育也面临很多问题,尽管他们明白文学在这个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尽管他们懂得学文可能让我们的前程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崭新的开始,从此时开始重新出发,一切归零。


能在韩少功求学和凌宇从教的高校学习,是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大幸事。祝福Azad,愿她湖南师范大学收获理想的学业和生活。


Max于2017年4月17日



好几年前决定跨考文学研究生的时候我暗自对自己说,等考上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好好梳理梳理这几年,既是给自己一个总结,也为后来的、和我一样跨考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和经验。


如今,终于考上了,我反倒不敢妄谈什么经验。这些年来经历了很多事情,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与考研有关或者无关,对我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我从中受益太多。而现在,我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在录取之后,我更因为这种无知而感受到更大的恐慌。在如何学习这件事上,我有的多是迷惑,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摸索。之所以要写点儿什么,只是想要分享一些我的经历和感受,希望可以帮到一些境遇和我相似的朋友,哪怕是能够给予一点点的慰藉和信心。


我今年28岁,2011年从某内陆省份的一个普通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之后一直在本地的银行工作,今年被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录取。在此之前,我总共考过四次武大。起初选择考文学研究生,我单纯地只是想改行,从事一直想从事的文字编辑工作。现在看来,如果只是为了那一份“少时理想的工作”,我想我无法“坚持”考研这么久。正是在这段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自己对于文学的态度一点点由只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到真正的纯粹的“喜爱”。在文学那里,我开始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与世界沟通;从那些伟大的作家和思想里获得一点从容面对眼前世界的力量。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为何要固执地坚持做这件事,为何一心想要放弃很多人羡慕的工作而去考个相对难求职的文学专业。在我看来,这不是问题。我想大部分选择考文学专业的同学也是如此,更不要说跨专业者,谁不是心中怀揣着一点点情怀和理想主义,选择走上这条路的呢?


但是,现实的问题虽然不足以让人退却,却是必须要想清楚的:选择这条路以后,会重新面临就业,对我来说,人生会多一次选择的机会,也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更现实的是,我会丢掉我已经拥有的,并且在30岁的年纪,重新面临“被选择”。机会与风险总是并存,选择哪一个,必须要给自己答案。


很庆幸,我从来没有因为可能的困难而放弃去争取。


学习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对于在职的我来说,时间的不足可能是比跨专业更大的困难(关于我为什么不辞职考研又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笑…)。在我工作的近六年里,学习文学的时间也有五年,从一开始的“0”到现在能勉强算是入点门。每天的安排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看书,偶尔有加班和其他事情,也是随身带着书,把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工作的事情很多,也很累,在职跨考武大对我来说实在是个艰难的过程。有过压力大的时候,也有过看不见希望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哭的日子,不过都挺过来了。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我一共考了4次:289、347、350、354,这是我每一次的分数。这其中,有过满足,有过懊悔,也有过挫败和迷茫。关于怎么看书,怎么复习,我想我不算有资格提出什么好的建议(近年来考入武大文学院的学长、学姐们已经给出很多有益的方法和建议了)。对于考武大,我并不是一个成功者;而这次能够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运气的成分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我只想说:永远意识到自己是不足的,并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


要说有什么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这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取舍,在正确地评估自己能力和潜力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从2012年开始看书,那时虽然知道自己离考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会考不上。不管一年、两年、三年,我心中认定的是:只要我坚持努力,武大就不是梦。2015年12月的那次考试,是我考武大以来感觉最好的一次,但最终我仍只得了354分,刚过国家线4分,离武汉大学还差20多分。“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那一门专业课我只考了97分,还没有前一年考得高。努力了一年不进反退,让我感受到极大的挫败感,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这条路,甚至想过就这么放弃吧。不过幸好那只是一念。


在朋友的劝导中平静下来后,我重新思考:以自己当下的时间、精力和能力,考武汉大学(或者说985学校)是不是最合适的选择?是再试一试、撑一撑还是接受“凡事都不可能满分”?后来,我降低了目标,选择报考了湖南师范大学。很高兴这次运气很好,最终被录取。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其实,我并不是劝大家逃避困难,退而求其次,而是想要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靠热情,理性选择和全力以赴是同样重要的。


虽然换了学校,我还是很感谢之前备考武大的学习,因为武大是考大综合,这让我有机会把文学各专业的书都看过,而不是只专攻现当代文学。湖师的考试范围不是大综合,我报考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就只考文学原理和现当代文学两科,两张卷子还不及武大一张卷子考察的内容多。然而考试科目减少了,就意味着考察内容会更细致,很多在武大文学院考试中不是重点的内容(比如港台文学)却在湖师大的考察范围内。事实上,湖师在专业课上的考察更注重基础,这就更需要考生扎实的学习。说到文科学习,“背诵”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以前很瞧不上背诵,认为那是一种愚蠢、懒惰的学习方法。现在看来,我的这种想法才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自以为是找借口。对于文科学习来说,背诵永远不是目的,但总是这个过程中必然的开始。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缺少“科班”出身多年的耳濡目染,学习如何用专业的语言回答专业的问题,总是要先从“模仿”开始,而这种“模仿”其实也就是“背诵”。《倚天屠龙记》里谢逊不教张无忌武功招式,只要求他把那些武功心法像背书一般死记,不给任何解释,只说明日后自然有用。对于张无忌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从一点一滴开始,暂时记下心法,待到日后得到大量的学习机会,先前记住的东西就能立刻拿来用。对于跨专业的同学也同样如此,打基础的时候不能死靠背诵,但也不能不要背诵。这里的背诵,不是要你死记答案,而是在经过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上,记住书上的语句为我所用。


在职跨考会遇到很多困难,正视困难的同时还要建立信心。盲目的自卑和盲目的自信一样,都会给你的考研之路增加更多的阻碍。正如之前考武大的屡战屡败,让我不敢再对自己抱有太大期望。初试考完专业课,我自己就觉得这次又是炮灰,因为两门专业课写到最后时间都不够,专业一50分的文学评论和专业二最后一道论述题我都来不及组织语言,只草草地答了一点。我安慰自己,换了学校,第一次就当来熟悉熟悉好了。因此考完试的一个多月里,我都没有再为复试做任何准备。


2月15日上午,我查到了分数:385分。虽然这个分比去年湖师的录取分数低1分,但今年分数普遍比去年低,385是很有希望进入复试的。2月16日,我才开始正式进入到复试的准备中。湖南师大的复试笔试科目是中外文学史,面试科目是中国现代文学,这也意味着,在复试的复习中,既要再把中国现代文学熟悉一下,又要重新看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虽然之前考武大时对于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都有学习,然而湖师的参考书目不是多数学校指定的袁行霈版和郑克鲁或朱维之版,而是湖师自己的教材,考试也有自己的重点。复试科目一共6本书,加起来2000多页,短短一个多月里至少要过一遍,能掌握多少,我心理并没有底,只抱着能多看一点就是一点的态度。


整个复试的阶段包括之前的复习,我常常被一种紧张感包围,这种紧张感来源于自己的极度不自信。我陷入到了了极大的自卑中,总是觉得自己作为跨专业考生,基础天然就比那些本专业的同学弱很多,再加上仍在工作,复习时间和精力上又不如全职考研的同学。因为这种不自信,复试的前几天,我一度紧张到失眠;在长沙的那几天,甚至到了什么也吃不下,一想到自己还没准备好就紧张得要呕吐的地步。我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用这种紧张的情绪来应对,想努力平复这种紧张感,然而身体就是不受控制,这种心态也终于影响到了我的复试成绩。面试的时候我表现很糟糕,回答专业问题时,虽然题目不难,但那种因不自信而来的紧张直接让我在回答时出现卡壳、重复、语无伦次的情况。我磕磕绊绊地回答完问题,在场导师也没有问我问题,直接叫我走了。我当场就在心里说:这回彻底完了。


4月1日愚人节,本是捉弄人的日子,也是湖师出复试结果的日子。复试后的两天里,我情绪都低落到极点。那天下班后,为了帮我转移注意力,朋友邀请我去她的新家玩。虽然心里已经做好了再一次失败的准备,告诉自己接受现实,但一天下来还是不自觉地用手机刷着文学院网站。下午5点半,复试结果还是没有出来。焦躁不安的我索性甩下手机,去厨房和朋友一起准备晚餐,直到手机不断震动提醒消息。待一切都弄完,打开手机,看到微信几十条未读信息,才从朋友们的言语中得知自己考上了。看到好朋友截下的带有我名字的那一条拟录取信息的图片时,反倒没有太多的兴奋和激动,只是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感受到了一种轻松。


我本可以更从容地应对面试,更从容地等待结果,全部因为我的不自信而使这个过程变成了困难模式。所幸最终是被录取,否则我不知道会懊恼多久。希望后来的同学能引以为戒。


一些感想:


五年单调、孤单却不无充实的生活在得知自己被拟录取的那一刻就真正结束了,回望它,竟然有一些不舍。结果出来之后,跟身边的朋友分享喜讯,很多人多都和我说,很佩服我的坚持。其实在我看来,这也算不上什么“坚持”,因为这个过程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享受而非煎熬。自己在做一件让自己有幸福感的事情,又何须靠意志力去“坚持”呢?


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过我指导和帮助的学长、学姐,感谢和我一起并肩行走的小伙伴和失败时给过我安慰、鼓励和建议的好朋友们,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选择的理解和支持,也感谢自己,经受怀疑、迷茫、绝望,最终没有放弃。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如果我没有选择考研,没有选择自己心向往的文学,这五年我会过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因为这样一个的选择,我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越来越好自己,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花了五年的时间,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庸,使我从此不敢懈怠。知道拟录取以来,我常常感受到的是惶恐,未来读研的日子也一定不会比之前考研时轻松,唯一能做的只有踏实走好每一步。


记得从决定考研开始,我把QQ签名改成“不忘初心”,用以激励自己,并下决心不到考上的那一天绝不更改。一直到今天,我还时常看着这四个字,并希望将来的日子里,这四个字也能继续鞭策我,让我常常想想当初为什么选择文学。我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一种纯粹,不管时间和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总记着那个最原始的梦想。


这篇心得,我写了改,改了又写,经历了很多,却总是不知那里说起,最后只有些杂乱的感想。说出来,只是希望在你感到失望和迷茫时,可以让你想起也有这么一个人:本科双非、资质一般、大龄、在职、跨考,几乎集中了考研里所有的劣势情况。第一年我只有289分,不是没有人质疑,之后也经历了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的迷茫与绝望,最后竟然起死回生。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推着巨石上山,经受着徒劳,但内心的那个声音一直都在,支持我一直做下去。


所以,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Azad

2017年4月15日


关于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为中文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有思考有想法的青年文学研究者,平台将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读书会和线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文研”,以文学与语言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作为活动主体,以文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中文考研人为后备力量支撑;“青年”,朝气蓬勃,敢闯敢干,勇于开拓,是最富有创意和生机的活力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术都有自己的主见,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碰撞,阻碍了思想和创意进一步形成的可能性,而“文研”与“青年”的“合体”,就旨在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青年文学研究者线上交流平台和线下活动平台。



以上内容是几年前的考研经验,也许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下的应试需求,如需最新经验请点击下方“文研青年”微信公众号历史消息!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Aza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经验漫谈】Vol.08 || 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研青年学员调剂经验。

  2. 【经验漫谈】Vol.07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3. 【经验漫谈】Vol.06 || 2015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4. 【经验漫谈】Vol.05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5. 【经验漫谈】Vol.04 || 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6. 【经验漫谈】Vol.03 || 武汉大学2017年文艺学初试复试经验浅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7. 【经验漫谈】Vol.02 ||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8. 【经验漫谈】Vol.01 ||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9. 资料推介||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真题解析》(2018版)是一本什么样的考研资料书?

  10. 征稿启示 || 以文会友,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