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苏轼特辑

课程部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您的好友【真题解析特辑】已经上线!内含最新真题解析,文研青年倾情献上!18年考研的基础复习已经开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哦!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黄庭坚



1

(2000年真题)分析苏轼《定风波》: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小结:文研青年(微信公号ddxsmax)提醒各位,武大的唐宋文学喜欢考察文本赏析题,因此同学们需要注重作品阅读积累。



2

2002年真题)略论苏轼词的风格

解析:苏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他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如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有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还有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多样化的词风,来源于苏轼对词的改革。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有些苏词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的小序。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二词,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点评:一种文体,产生于民间,纯朴有余,推广不足,要成熟成长,必须经过诗文修养较高的文人模拟加工,但这又容易导致题材狭窄,沦为“羔羊之具”而难以为继,这时需要突破,而不同题材突破的方式和成绩差异是很大的。诗有杜甫,词有苏辛,算是诗词之幸。


小结苏轼的考点:苏轼的人生遭遇与其诗词的关系;三教对于苏轼的影响;苏轼对诗词文的贡献,意义,影响;苏轼诗词文的艺术特点;苏辛词风的比较;主要诗词文的代表作品及赏析,苏轼诗词文的地位和影响。


真题链接:1、苏轼的艺术贡献何在?(江西师大2009)2、试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华东师大2004)3、王夫之曾说说苏轼“除却书本子,更无诗”,请联系苏轼作品做出评价。(北大2010)4、以苏轼、辛弃疾词各一首为例,分析苏辛豪放词之异同。(南开2006)5、举例说明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北师大1996)


3

(2007年真题)简述苏轼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解析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词到了苏轼,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这是很确切的。虽然在苏轼之前,从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到范仲淹的《渔家傲》,也有些苍凉刚健之作,但这只是整个文人词史上的个别现象。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让歌妓唱来侑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脱离柔媚纤巧的樊篱。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并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


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


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


第五,语言上,高度诗化。总之,词发展到苏轼时,它的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苏轼是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把诗文革新运用到词的领域,创立的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了先路。他在北宋就为学者文人所羡慕,一生执中持平、字正不阿,虽多次遭贬谪,而处之泰然。他的品格、文采,深得后人的钦佩和敬仰。在南宋形成的一个以陆游、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豪放词派,成为主战反和、保家卫国的主力军。辛弃疾秉承苏轼豪放的词风。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以文为词,借咏史或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自己抗金杀敌的爱国情操.以及对当局的强烈不满。他的《摸渔儿》、《水龙吟》、《永遇乐》、《青玉案》等名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其意蕴、其手法,无不留有苏词之遗风。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小结文研青年(微信公号:ddxsmax)提醒各位考生对于苏轼的词,掌握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以诗为词、苏轼词的几种风格及其各自代表作品(豪放、婉约等),在词史上的地位、影响等。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主要代表作: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真题链接 1、苏轼的艺术贡献何在?(江西师大2009)2、试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华东师大2004)3、王夫之曾说说苏轼“除却书本子,更无诗”,请联系苏轼作品做出评价。(北大2010)4、以苏轼、辛弃疾词各一首为例,分析苏辛豪放词之异同。(南开2006)5、举例说明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北师大1996)6、简述《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苏轼词体革新的关系和其在词史上发展的重要作用。(浙大2004)7、比较苏辛词的异同。(中山大学2003)


以上资料来源于《武汉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文研青年”出品,2018版),欲了解更多“苏轼”真题合集内容,逢考必赢的筒子已经在阅读原文获取《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啦!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课程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专辑 ||普鲁斯特特辑

  2.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专辑 ||福克纳特辑

  3.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歌德特辑

  4.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麦克白特辑

  5.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唐吉诃德特辑

  6.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乔伊斯特辑

  7.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诗经特辑

  8.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杜甫特辑

  9. 资料推介||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真题解析》(2018版)是一本什么样的考研资料书?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