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会08期 ||文研新生:《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研读

编辑部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微信ID:ddxsmax)为中文专业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独立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和文学考研有独到思考和见解的青年研究者和中文考研人。文研青年通过学术沙龙、经验交流会、读书会和考研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平台凝聚力,如今已经成为硕博研究生活跃的线下交流平台和中文考研人信赖的咨询平台。 

客服QQ/wechat↓

2275828991欢迎咨询

基本信息

时间:84日,晚19:30——22:00

地点:武汉大学

主持人: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刘学长

顾问:武汉大学文艺学博士阿楚学长

参加人:文研新生们(武汉大学刘老二、武汉大学孙五空、武汉大学秋小月、武汉大学刘大智、武汉大学柳美眉、华中师范大学万家小姐、华中科技大学陈书书)

读书会内容摘要

刘学长

发表于2天前文研青年查看:13500回复:135

本期读书会的题目是《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完整的书名应该是《论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但是译者现今的译法更能体现本雅明诗意的东西,虽把论波德莱尔删去了,但并不妨碍作者对波德莱尔的论述。


我选的是译者前言和第二部分的第五章,我觉得较为有代表性,而且读起来相对有意思。译者前言很重要,特别是学习西方理论,不只是本雅明,你想去了解哲学家理论家的思想肖像时,一定不能错过译者前言。因为译者翻译的时候,基本上把他消化的东西都呈现在了前言里。我们这里的译者前言比一般的序言长一些,相当于一篇论文了。


在这个译文中,我们可以对本雅明本人、关于本雅明国内外的研究,以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进行一个鸟瞰。浏览这个目录后,可以通过几个关键词来把握它的核心论题,如波德莱尔、巴黎、浪荡游民、休闲逛街者等,这里面更主要的是涉及到了现代主义、现代性。可以说二十世纪以来的理论家、文论家、思想家,基本上无法绕开现代性这个主题。这样一本书也是谈现代主义和现代性,通过波德莱尔的诗作来谈现代性——波德莱尔的诗写的是一种都市生活、城市体验,通过写“人群”(逛街啊,看到的五花八门缭乱的事物),向我们呈现这种“都市体验”,并重点提及了“惊颤体验”。我觉得读完这本书能把握到这一点是非常好的,这也是这本书很出彩的地方。附录的地方也附了波德莱尔的一首诗,写的对擦身而过的一位妇女的眷恋。


后面的时间就交给我们同学,大家谈一谈大家阅读后的想法、收获或困惑。


秋小月

发表于2天前文研青年查看:5500回复:305

看了打印的资料,一个很感性的想法是看一下全书。感觉理论性很深刻,但是我非常喜欢的是,他虽然在论述一些理论性问题,但是正如王蔡明老师在第十页指出,德国学者费希尔曾指出“在本雅明写作风格和特点中明显存在一种浪漫主义基调。”


他虽然在论述这种现代性的问题,但是依然是以一种很浪漫主义的文笔来写,这是最吸引我的一点。联系到现当代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讴歌现代主义的立场,我认为他的批判立场从他自己所采用的这种浪漫主义基调就能感觉出来,有一种带着哀伤的感觉,这是我的一种感性认识。

阿楚学长

我觉得秋小月同学的解读很准确。刘学长刚刚也说过,我发现我不敢逼视波德莱尔的眼睛(封面照片上),了解他身世的都知道他很惨。我觉得抒情诗人既可以指波德莱尔也可以指本雅明。资本主义时代,讲究时间、效率、利润。波德莱尔父亲死的很早,他有恋母情结但是他又无法享受母爱。黑格尔说过,现代性升起以后,还有真正的抒情诗吗?这是新的抒情诗,不像以前歌颂爱情、歌颂美好歌颂人性和谐,他歌颂的是人性、社会阴暗面,歌颂妓女,歌颂和妓女的爱情,我在想他究竟是loser,还是抒情诗人,或说是现代理论的发明者。


因为我们一说到现代性,都是指代进步,但是在当时现代性是有贬义的,在发展中现代性的词义才得到了翻转。波德莱尔说现代性是发展,是短暂,现在的时代各领风骚都是很短暂的,甚至几小时的。包括说本雅明,我觉得哈贝马斯说的很对,他是救赎式的批判。“救赎”一词西方很喜欢用,这是西方带有宗教性的词,他们有末世情节。现代性当然带来进步咯,无可否认,但是也带来了某些方面的堕落,以波德莱尔为代表,他兴起了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以及启蒙现代性的批判。


但是现代性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就好比两次世界大战其实与现代性也有很大关系,没有现代性科技的突飞猛进,怎么可能有这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前冷兵器时代杀人怎么可以如此“高效”。

刘学长

刚刚刘楚学长接着孙秋月同学的发言谈到了现代性的特征:偶然、短暂、飘忽。我们选择的这首诗歌对此都有体现。我重点选择了第五章,对这首诗歌有进行重点分析。偶然碰到的,在人群中刚丧夫的妇女。我们在街头碰到一见钟情的人,回头便消失了,遗憾我们能不能再次相见啊,这就是和波德莱尔的类似体验,这也是一种现代性导致的,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城市空间的扩大带给我们的一种体验。


我觉得这样讲现代性可能会更有意思一些。我们通过阅读也可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本书读时会觉得很有诗意的感觉,德语原文会更强烈。

刘老二

学长既然说到这首诗,我就来谈一谈这首诗吧。我之前跟柳美眉谈论过这个问题,男女相遇的问题。


假如是茫茫人海中遇见,在古代社会中就会觉得很温馨和浪漫,这是一种古典式的浪漫美,是一种邂逅,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里面,就会觉得正像庞德那首诗歌所写:“人群中的面孔如幽灵一般闪现”。我觉得从感性的层面来说,这就是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区别。


首先,我发现中国古代诗歌里面,比如诗经里面,都是一种很婉约很抒情很唯美的邂逅,哀伤也好但是不至于绝望,是一种哀而不伤、流于情绪化的东西,它没有上升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没有到一种体认程度,没有提高到哲学高度上来,从来没有人去想男女相遇中间还有什么哲学道理吗,还有什么更终极的含义吗?没有,我们只是说出的一种感性感受。确实那是一个感性时代,就是感性的情感倾诉和表达,即使失望也只是暂时的怅然若失。


但是后来我们会发现,佛学进来后,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会赋予哲学含义,擦肩、回眸,前世今生。像席慕容的诗歌就因此产生了阅读市场。它开始去思考人与人之前的缘起、缘灭,是一个更形而上层的思考过程。


但是后来我又发现现代诗里说偶遇的时候,就像戴望舒的“丁香似的惆怅”,这里面带有一种绝望的情绪,好像再也见不到了,但是这在以往的时代是相对少一点的。我觉得这可能就是现代性给他们的感情和生活带来的一种改变吧。


这种现代性的东西好像有一种社会心理结构层次东西的变化,我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东西让人与人之间就开始没有了一种温馨和浪漫的情绪以及心理结构了。


孙五空

发表于2天前文研青年查看:78920回复:135

刘老二刚刚说关于邂逅开始赋予哲学含义,其实是一个“彼岸”概念的引入问题。因为中国在佛教之前是没有彼岸此岸世界的对比,佛教引入之后才出现“彼岸”。那样的话,它的想象可能会突破到今生之外的层面去。


我想说我的阅读体验还是从它的现代性上去思考的。本雅明着重关注到一个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现代生活空间是很拥挤的,虽然空间很大,但是人群的拥挤还是使得空间很狭小。而且它的时间是很破碎的,变异得特别快。这样就反映到人的心理结构上去,人对时间空间模式的应激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本雅明是把现代性放在这个层面去反映的。同时,我认为他所研究的“人群”不再是原来的“上层的人”,而是把人的主体落到了“大众”。这大概是我的一些理解。

阿楚学长

我接着孙五空的来说,大概也算我对他观点的一种解读。我先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现代人的都市体验现代体验是什么样的呢?


我觉得是我们行走在大街上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人们跟人群是在一起走,但内心会有一种防御机制,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同时场景的不断变化也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人们无法对即将遭逢的人、事、环境变化有所预见。


就好比我们坐地铁每到一个驿站,都无法知道下一批上车的会是一波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每个人是想拼命在此空间找到一个位置,而在这种寻找中,不断接受来自外界的压力,人的内心也产生了一种紧张感和刺激感,因而我们开始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是我的一点感受和补充。


顺带我还想简单谈一下“惊颤体验”,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书中没有长篇大论地讲“惊颤体验”,但是他已经勾点出了惊颤体验的本质,即你喜欢的东西不是你第一眼喜欢上的,而是在最后一眼看到的让你恋恋不忘的东西,可能是已经或即将消逝的东西。这种体验确实解读出了人内心一种独特的心理。


刘大智

发表于2天前文研青年查看:8467回复:139

我想先谈一点我的感受,同时我也有一些困惑。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的关系大概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现代化把人们分裂成好像碎片化一样,大家成为孤立的个体,然后投身到人群中,跟周围的关系似乎是很淡漠的。但是其实人处于这种环境和状态下,他又需要且想去寻找倾听者,还是想找到和外界的一种联系。我就看到文中说这种关系产生的罪魁祸首是现代的交通工具方式,比如说在公交上,不得不有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大家不说话,只是默默相望着,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


但是文中又提到了“收藏者”这一身份,就是说好像每个人都还是想要一个私人空间,创造或留下什么东西来证明他的生活轨迹或存在的意义,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与外界建立联系,拥有自己倾听者。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就是关于“惊颤体验”,这是现代化带来的独特体验,它究竟是一种迷人体验,还是一种灾难性体验?因为文中说,“使大都市人着迷的东西,不是来自第一瞥的爱,而是在最后一瞥产生的爱”,它又说这种惊颤性形象同时又是一种灾难性形象、都市现代化“使爱蒙受了一种耻辱”。但我觉得,人群并不一定总是对爱本身造成困扰或阻隔,有时候人群也可以突出“对象”和“主体”,比如说只有单独一个人在这里效果就没这么明显,而当人海把这个人包围、又突出、再卷走,就更加突出这个形象的令人心碎,因而我觉得有时候人群反而加深了惊颤体验的迷人性。


所以我在想,作者在书写的时候对这种惊颤体验究竟持一种什么倾向,究竟认为它是迷人性多些还是灾难性多些?

阿楚学长

我想接着青云的问题来说。实际上,这并非是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既可以迷恋也可以批判,因为人有时候会对批判对象产生一种迷恋。


其实波德莱尔本身对巴黎也是这种心态,他认为它是罪恶的城市,是黑夜城市,他既享受这种繁华,但又觉得这种繁华毁害了以前人性的静谧和温馨,伤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古典美的价值。我觉得这实质上并不绝对构成矛盾。

刘老二

我倾向于将它进行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划分。从感性上来说,其实你是很痴迷于这种东西的,但在理性上,你会觉得现代性这种东西它会对人的精神状态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损害,就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好似鸦片一样,它能带给人一种生理和精神享受,但是人们又会觉得这种事情做起来很颓废。我倾向于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

刘学长

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非常有意思,非常有启发。回到我们对现代性探讨的起点上,确实就是说,当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他写的关于现代性的东西,这种惊颤体验,竟然对后世产生这么大这么深远的影响和爆发力。他们是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和自觉的。但是他们确实就是在自觉地做这么一个事情,把这个东西呈现出来。


因此说,也很尴尬,本雅明当时在写这个理论的时候,他是不受待见的,无人赏识。但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学界大量地在提本雅明,他的东西确实是超前的。

总结

刘学长1天前

今天我们围绕着这样一本理论著作进行了非常发散性的讨论并碰撞出思维火花,其实本雅明的理论不仅限于我们今天选取或涉猎的内容,推荐大家去阅读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我觉得这本书里面理论阐释的爆发力对于我们现代的影响更大,特别是对于摄影、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它对于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最后,谈一点感受,我觉得这样一个平台,大家思维发散,关键在于我们交流,调动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大家一起来交流,互相学习,应该来说,我们为这个读书会准备很长时间,今天我们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和交流成果。

文研青年简介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微信ID:ddxsmax)为中文专业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独立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和文学考研有独到思考和见解的青年研究者和中文考研人。文研青年通过学术沙龙、经验交流会、读书会和考研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平台凝聚力,如今已经成为硕博研究生活跃的线下交流平台和中文考研人信赖的咨询平台。



总策划:Colin

排版:刘西

内容:编辑部

审核:见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读书会07期 ||文研新生:《文心雕龙·序志》会读

  2. 读书会06期 ||文研新生:《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会读

  3. 读书会05期 ||文研新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会读

  4. 文研君有话说 ||暑期考研复习顽疾大盘点

  5. 文研君有话说 ||暑期复习顽疾对症下药篇

  6. 文研君有话说 ||关于武大文学类考研暑期深度复习点拨公开课的总结

  7. 深度复习 ||中文名校文学类专业复习暑期攻略

  8. 导读盘点 ||文研青年中文考研经典教材导读系列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