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像朋友而非贴身保镖一样地帮孩子?

2016-01-13 常润 夏天的陈小舒



点击上方“夏天的陈小舒”可订阅哦!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学博士,一直从事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她也是一位新晋妈妈,有很多养儿育女的话题与你分享。

公共微信号:Shu_DrChen发布以科研论文为参考的原创科普,内容将包括母乳喂养,奶瓶喂养,辅食添加,健康食谱,儿童健康护理,中西方育儿方式,早教益智,婴幼儿绘本推荐,备孕和孕期健康等话题。让我们一起在养儿育女的道路上共同进步吧!


如何像朋友而非贴身保镖一样地帮孩子?

作者:常润

本文作者常润是Susan Gray School (SGS)幼儿园的老师。


SGS是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附属的全融幼儿园(每个班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进行一日活动),园内老师尤其擅长教授和支持孩子正面行为,并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


今天作者分享的是如何恰当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沟通,并且在孩子有需求的是偶顺利有效的帮助他们。



在SGS,支持孩子的正面行为分为三步:预防prevent——教授teach——正面强化reinforce。预防比应对问题行为更重要。在此前发布过的《一起玩》分享的两个具体策略,旨在尽量减少成人代替孩子思考和选择,预防孩子在玩的时候愈发抗拒或过渡依赖大人。当成人顺利加入孩子的游戏,就会有更多机会相互沟通。如何把孩子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格来沟通和商量呢?



我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怎么相互独立?孩子还小,当我发现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帮还是不帮?

具体策略

先问问,再帮忙,用行动告诉孩子,有需求要表达。


班级案例1

Nina 玩橡皮泥的时候流鼻涕了。老师:“Nina,你流鼻涕了,需要纸巾吗?” Nina点点头。老师拿来一盒纸巾,放在Nina旁边:“纸巾在这,下次再流鼻涕可以自己拿或者找我帮忙。” Nina抽出两张,擦了鼻涕,把用完的纸巾递给了老师。老师:“为什么把纸巾给我?” Nina:“要扔到哪里?” 老师:“哦,洗手池旁边的垃圾筒就可以!” Nina走过去自己把纸巾扔掉了,老师:“哇,看看你,你会自己擦鼻涕扔纸巾了!High five!”


班级案例2

在外面玩的时候Tom摔了一跤。老师看到了,并没有说话,3秒钟后,Tom抬起头看到老师,老师以愉快平静的语气说:“Hey Tom! Are you ok?( Tom 你还好吗)?” Tom:“Yeah, I am ok. 我没事。”便跑去玩了。


班级案例3

刚下过雨,操场上的大型木制玩具有些滑,Nina摔倒哭了,老师发现没破,不需要紧急处理,便蹲下来:“Oh Nina... Are you ok? Do you need help? 噢Nina你还好吧,需要一个拥抱吗?”

总之,老师会尽量先征求孩子意见再帮忙,给孩子更多表达需求的机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还可以简单描述你的思考过程。这样做会帮助他逐渐理解他人的思维(theory of mind)。比如:“You look very frustrated, do you need help? 你看上去很沮丧,需要帮忙吗?”



Bonus案例^^

走过去拿起一块积木,放在孩子搭好的积木上,帮着Ta搭高,或者直接帮孩子在楼旁边用积木围个圈,从搭高扩展到围拢搭建。这样做是把成人的喜好和游戏水平附加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和孩子交流想法,便直接代替孩子思考和选择了下一步该做什么。下面就分享两个小故事,看我们班老师如何“教”孩子的同时,给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



案例教育价值分析
  • 在帮忙之前先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是通过行动告诉孩子,每个人有独立的思想,即使是出于好心,只要情况允许,帮助别人之前也要先问问别人意见。这样“先问问,再帮忙”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给孩子独立判断自己需求和表达的机会,增强自我意识,二也可以逐渐减少幼儿园孩子们互动之间经常因为“帮错忙”而发生的误会;)


  • 老师给孩子机会表达“需要纸巾”、“需要拥抱”,是以身教的方式让孩子逐渐习惯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懂得“有需求,要表达”,而不是一味被动等待。有时情急,偶尔不询问直接帮助是没关系的,但如果爸爸妈妈事事服务周到省略语言沟通,孩子会逐渐有这样的期待:我不说大人也应该知道我想做什么。如此当没人时时刻刻围着孩子转——比如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就会有心理落差。即使他们想要表达自己需求,也很可能因为缺乏经验,而遇到一系列问题。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呢?再分享一件原来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Bonus案例^^

间点环节,豆豆(化名)一杯奶喝完后,还想要添牛奶,她冲着老师的方向说了几遍:“老师我还要喝奶”,还冲老师挥了挥手,可是这时候老师背对着她在隔壁桌帮其他小朋友,加上豆豆音量小,老师根本没有听到。后来直到所有人都喝完了,间点时间结束了,豆豆也没有再问。后来跟妈妈聊天才知道,豆豆因此很伤心,回家说老师不理她,不给她添奶。妈妈搞清楚真相后也意识到,家里很少有需要她解决的社交问题,吃的喝的一般都不用她说就端到她身边来了,因此也没机会让她尝试表达需求、经历这些问题,也自然没教过她:“如果你叫一个人她没理你,可能是她没听见,可以走过去看着她的眼睛说,或者扯一扯她的衣角。”



看了这么多帮忙和鼓励需求表达的例子,你可能会问,如果孩子还小,还不会说话,是不是就没办法表达需求了呢?我们班有两个有特需的小朋友是语言发育迟缓的,他们的语言发展年龄分别是6个月和15个月。即使这样,老师也有很多好办法支持他们进行前语言沟通(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为语言沟通做准备。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可以查看原文):


科学应对熊孩子的坏脾气

如何强化孩子好的行为:15个诀窍

和孩子一起玩的学问| 美国幼儿园积极引导案例(四)

美国幼儿园老师如何“教”孩子养成好习惯:怎么“教”小朋友洗手?

孩子吃饭不专心怎么办?美国幼儿园正面引导案例 (二)

孩子挑食怎么办?美国幼儿园积极引导案例(一)


温馨提示
本文已获得作者常润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changrun1,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夏天的陈小舒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
专注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
发布以科研论文和权威资料为参考的原创科普
微博:@夏天的陈小舒
邮箱:dr_chenxiaoshu@sina.com
微信公众号:Shu_DrCh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