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会,顺成里

李斤欠斤欠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2020-01-06


本文作者/李欣欣  摄影/杨眉

“入梅”第一天,天气不错。

这天在杨浦的顺成里,弄堂内一片忙碌喧闹。

居民们有搬圆台面、椅子的,有端着钢精锅的,有洗鸡毛菜、剪虾的。到处是劈里啪啦的油煎声、来来往往的脚步声、扯开嗓子的叫唤声。

就在前一天,这片杨浦区历史上最大的单体旧改基地,宣告动迁工作已经推进大半。

一条弄堂里生活了几十年,转眼就要各奔东西。

总要有个告别吧。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端出家里烧的菜,办了一场弄堂“散伙饭”。

离别的话是说不出口的。那么就再喝一杯,再吃一口邻居烧的菜,像无数个平常的夏夜那样。

再见,顺成里。









顺成里这片区域

是杨浦区历史上

最大的单体旧改基地


顺成里是一大片里弄房子,建筑年代久远。中间一条主弄,两侧是一排排连体的三层房屋。

这里离黄浦江很近,能看见杨浦大桥。



随着动迁工作推进大半

这里的居民们

即将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弄堂


弄堂南面的周家牌路有条马路菜场,很热闹。

这天要办“散伙饭”的消息,就是一家卖肉的老板告诉我们的:“早上有居民买肉时讲,晚上弄堂里要吃‘散伙饭’,好多桌哪!

这天下午,我们走进弄堂时,居民们都在烧菜,忙进忙出。


居民杨建良厨艺了得

煤气灶烧出了

专业效果


朱凤菊坐在弄堂当中一张小竹椅上,正在剪虾。旁边围坐着七八个邻里,有的在拌水果色拉,有的在剪鳝丝,还有的在拉家常。

这片人气很足的小天地是朱凤菊家门口。她家是周家牌路109弄98号的1楼,对着这条弄的主道。她父亲8岁时从崇明逃荒过来,安家在顺成里。

朱凤菊出生在这里。她在家里排行老幺,邻居们都叫她“小妹”。



正在弄堂口剪虾的朱凤菊

从小生长在顺成里

/李欣欣 摄


2001年,朱凤菊上班的厂倒闭后,在家开了间小卖部。

房子只有17.4个平方,又辟出一块空间做小卖部,朱凤菊和爱人便搭了阁楼睡觉用。

自从开了小卖部,朱凤菊家就很有人气。邻居们来买东西时,都喜欢和她拉拉家常。



弄堂空间自成一体

居民们的生活起居和社交

都在这里进行


小卖部门口摆了张长方台子,夏天的晚上,天天有“酒席”。特别是朱凤菊前后三排的邻居,每天都聚在门口谈天,关系格外好。

“伊拉下班后,每人屋里厢烧只菜端出来,围着台子,买几瓶啤酒,言话好讲几个钟头。”朱凤菊说。



孩子们在弄堂里结伴玩耍

这样的情景

在上海越来越少了


到了节假日,这三排的邻居会相约去平凉路的上海歌城K歌,去顺风大酒店吃饭。夏天呢,就到一心斋吃冷面。

“阿拉经常一道出去白相,滴水湖的农家乐住一晚,地铁来回。





拆迁以后搬去哪里

这是日前居民们闲聊时

经常聊起的话题


“散伙饭”就设在周家牌路109弄内的社区睦邻中心操场上,摆了22桌。

下午四点多,喇叭声放大了,大家争相把烧好的菜捧去操场,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为了这场特殊的“散伙饭”

家家户户

准备了小菜


朱凤菊去了趟居委会,带回一个消息:

“伊拉讲,操场上有点挤,格么(那么)阿拉退出来一桌,就摆在阿拉自己的地方。伊拉是主会场,阿拉是分会场。

很快,桌子从操场上抬了回来,摆在朱凤菊家门口。不一会,邻里们陆续从屋子里出来,手里端着菜。



邻居们从操场上

搬来桌子

准备在朱凤菊家门口开席


像变戏法似的,圆台面上很快摆满了,糟毛豆糟鸡脚爪,白斩鸡油爆虾,还有螃蟹炒年糕、红烧猪手……

各家的盘子聚在红色的圆台面上,丰盛极了。



一桌子菜肴

看起来就像年夜饭

那样丰盛


人呢,也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了桌边。这一桌人,全是朱凤菊家前后三排房子的邻居。



邻里们的“全家福”

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杨晓、杨建良、祝晨、殷林珍、杨余亮、程洁、两位小朋友、朱凤菊、石耀东、顾亚鸣、谈天根

后排从左到右依次是吕勇、施阿菊、陈培年、程诚根、沈祖定、徐清


一桌子人里,穿黑色T恤的杨晓最小,今年39岁。他13岁从新疆回来,住到顺成里外婆家,一晃26年。

年纪最大的是程诚根,76岁了,从小生长在顺成里。穿粉棕色上衣的是程诚根的女儿程洁,生在顺成里、长在顺成里,今年48岁。

这张桌子上,生在顺成里、长在顺成里的还有62岁的陈培年和58岁的杨余亮。

因为单位分房和拆迁等原因搬进顺成里的有56岁的祝晨、65岁的谈天根、63岁的吕勇、70岁的沈祖定,还有75岁的顾亚鸣。

他们最长的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最短的也有十七八年。



马上就要各奔东西

邻居们趁这个场合

赶紧合影留念


还有两个人是嫁进顺成里的。

穿白色T恤的殷林珍,二十多岁的年纪住过来,一晃快四十年了;杨晓的爱人徐清,和他同岁,结婚时住进来的,也十几年了……



邻居分布示意图


几十年的悠长岁月中,聚起来这十七八个人,一道坐下。

一张圆台面必定是坐不下了,大家又七手八脚弄来一只方桌,并在圆台面旁边,桌面变成了一个宝葫芦形。





朱凤菊(右一)

忙进忙出

张罗着大家


“哐!哐!哐!”,朱凤菊手捧一只钢精锅盖,用铁勺敲了三下。“来来来!阿拉开始了噢!” 

大家倒好啤酒饮料,站起来碰杯。

这时,一位穿蓝色横条纹T恤的爷叔推着自行车,从圆台面旁穿进来。

一桌人放下杯子,拍手叫道:“新郎官回来啦!”“新郎官羞答答呃!

桌上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跟我们介绍,这是朱凤菊的老公石耀东,崇明人。他刚下班回来。



穿蓝色条纹T恤的

石耀东举起酒杯

向邻居们敬酒


戴眼镜的杨余亮爱活跃气氛,调侃说:“伊是朱家门的女婿,伊老文气呃,讲言话文绉绉。伊属于阿拉当中学历蛮高的——博士长。”

不是读书学历的博士长,可能是社会大学的博士长。

大家一片哄笑,石耀东也笑笑,坐下来招呼大家夹菜。



邻居们说说笑笑

喝上两杯

是少不了的


杨余亮继续开玩笑:“侬学历再高,还是阿拉女婿,崇明来的女婿。哎,高低要搞搞清爽,但人绝对是好人!

又是一阵喧闹的哄笑声。



推杯换盏之间

大家像往常一样

开着玩笑


“好唻,不要开伊玩笑唻,老石回来,大家举杯喽。”不知谁喊了声,大家全都站起来。

“来来来,是模子的人举起杯子来!

“侬又捣糨糊唻!

“哦哟,伊眼泪水出来啦!


夏夜里聚在弄堂里吃晚饭

此情此景

很快不会再有了


朱凤菊呢,心思不在吃菜上。她要照看灶上的汤羹,要帮大家添碗加筷,忙进忙出地张罗。

这会儿她又从屋里拎出一只钢精锅,是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正要送到操场去。



朱凤菊(右一)

一边烧菜一边张罗大家

忙得一刻不停


朱凤菊的儿子媳妇这天也来了,但“分会场”这桌实在坐不下,就坐到主会场去了。

殷林珍喊她:“小妹快点来,到现在一口没吃。

“你们吃了适意,我就吃了适意,怎么样,我老乱伐?”朱凤菊一边走一边回头答。

谈笑声融化在弄堂的暮色里。








操场上

二十多桌散伙饭一齐摆开

邻里间互道珍重


晚上7点多,那边操场上二十多桌渐渐散了,这边酒席的气氛还在加温。

酒过三杯,话更多。穿“鳄鱼”的吕勇突然端着酒杯站起来:“大家静一静,听我讲,我老想借今朝感慨两句。

旁边穿大红色T恤的沈祖定立马打断他:“大家不要听伊啰嗦!伊这个人的特色,就是怕老婆呀,大家都晓得!



大家毫无顾忌地

互相开着玩笑

这就是几十年的老邻居


“上海男人,怕老婆,这是表面。户口簿子翻出来,还是模子!”吕勇辩解道。

沈祖定马上拿出“证据”:“有趟伊坐了我屋里厢,笃笃笃讲了三个钟头。我讲,侬好走了伐?伊不肯走,还要跟我啰嗦。”

结果阿妹(指吕勇的太太)电话打过来,一句言话:侬好‘西’回来了!伊马上回去了。喏,这就是上海男人。

“怕老婆是艺术,是上海夫妻相处的艺术。”吕勇继续辩驳。

大家顿时嘘声一片,一起嘲他。



大家举起酒杯

想要在镜头前

留下笑脸


有人喊道:“来来,不要烦,大家干杯!这趟真要各奔东西唻!今后常常联系,微信发发!

又一杯酒下去,沈祖定没忍住,淌出了眼泪。

气氛一时安静了,朱凤菊也叹口气:“这老房子,登登么恨煞了,一想到人,又不舍得。



几十年朝夕相处

大家笑着笑着

眼里就开始闪着光


沈祖定没有响,只是扯了张纸巾,抬起眼镜,擦了擦眼睛。

闷了几秒后,他转身又跟吕勇开起玩笑说:“我这眼泪水,是舍不得阿拉阿妹,晓得伐?我跟侬吃老酒,都是看着阿妹面子上。” 

“阿拉是不算好朋友!最多碰到呃辰光,客气客气。”吕勇回他。

“侬哪能好这个样子讲?兄弟情忘记脱啦?”沈祖定装出生气的样子。

席间起哄声、拍掌声又响起,大家举杯的举杯,夹菜的夹菜,亲亲热热,说长道短。



离别的话说不出口

那就再喝一杯

再吃一口邻居烧的菜


弄堂里黑下来,大家在圆台面上方接了盏灯。菜很多,酒也不少,大家还在吃着,聊着,笑着,就像无数个平常的夏夜那样。

夜色凉凉,灯火可亲。





大家吃着散伙饭

弄堂里已经有邻居

开始搬场了


“散伙饭”的这一天,是6月19日。

6月23日,生于此的杨余亮搬离了顺成里,挥别在此地的58年时光。

6月24日,同样生于顺成里的陈培年告别了生活过62年的109弄108号。同一天搬走的还有谈天根,带走了32年的顺成里记忆。

6月25日,殷林珍搬走了。

6月28日早上6点,朱凤菊、顾亚鸣、杨晓三家一起走了。朱凤菊、顾亚鸣分别去了崇明、闵行,杨晓在杨浦租了间房。

程洁家6月30日搬。

杨建良、祝晨、沈祖定下个月陆续离开。

他们有的搬去浦东、宝山,有的留在杨浦。



2019年夏夜里的这个画面

就这样

定格在了记忆里


朱凤菊搬家的前一天,几个还没走的邻居都说,早上要来送送。但朱凤菊拒绝了:“搬场的车子6点准时出发,太早了,你们歇歇,不要来了。

真正的告别是无声的。

顺成里,再见。老邻居,再见。


- END -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图片



 写稿子:李欣欣/ 拍照片:杨 眉/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