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土著”参观手册
本文作者/李欣欣 姜天涯
在“宇宙第一网红”武康大楼前,38度高温也阻挡不了各路“神仙”的拍照热情。
他们周围,还有另外一群画风迥异的人。
趿着拖鞋、着居家汗衫,两手空空,驻扎在路口花坛边。
这群神秘的本地爷叔,也许才是最“懂”武康大楼的人。
武康大楼的风为谁吹动?
▼点击观看▼
一
最开始我们也很疑惑,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下午3点多会有爷叔坐在武康大楼对面?
我们询问了近10个这么干的爷叔。
得到了几乎一致的回答:乘风凉。
在这群本地爷叔眼中,武康大楼所在的路口是上海滩“乘风凉圣地”。
武康路、淮海中路、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五条马路交界,带来的穿堂风在上海首屈一指。
“哪天要是这地方没风了,说明上海热到39度、40度了。”爷叔们对此深信不疑。
各路游客前来打卡
但在本地爷叔眼里
此乃“乘风凉圣地”
因此,他们出没的时间、地点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爷叔们最爱的乘风凉“据点”,是兴国路淮海中路口的那片空地,以武康大楼为圆心的8点方向,也就是工商银行和新亚大包所在的圆弧形建筑外围处。
最佳乘凉位,分布在工商银行前的两片花坛外沿,以及新亚大包门口的五级台阶。
另外还有一个热门乘凉位——新亚大包门口台阶的两侧,分别摆着三只圆形石墩。
跟台阶比起来,石墩“一人一位”,并且坐在上面视野开阔,堪称观赏武康大楼“船头”的最佳视角。
几乎全天都有着来自“六岔”路口形成的多维“穿堂风”。
工商银行和新亚大包周围
是爷叔们的
乘风凉据点
乘风凉的时间,则是晚饭前后。爷叔乘凉结束,直接步行回家洗澡、开空调。
我们观察发现,这些乘风凉的爷叔几乎从不主动跟游客或广告模特搭话。
但如果有人上前咨询:哪里有本地特色的餐厅?他们会极力推荐你,淮海中路上乘五站公交车,到光明邨去。
如果非要步行可至,那多半会介绍你去天平路上的“老吉士酒家”。
靠着这群本地爷叔,武康大楼也接上了地气和烟火气,而不再是毫无灵魂的“打卡背景板”。
二
“侬看我样子呀。”
刘国庆(化名)低头看了看自己松松垮垮的白色背心,用着装告诉我们自己的本地居民属性。
下午4点多,他正坐在兴国路淮海路口的圆形石墩上。
他今年82岁,在武康大楼附近住了40多年,说起附近的历史如数家珍。
“这条武康路,老早老冷清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地都是棚户区。”
他指了指武康路、兴国路交界处的花坛。:“格辰光没空调,乘风凉的人不要太多哦,都拿矮凳椅子出来。”
周边架空线入地后
武康大楼人气爆棚
天天有人来打卡拍照
我们问他,附近这么多年轻小姑娘,风景是不是独好。
刘国庆急忙撇清关系:“没啥看头”。“我第四代也有了。我自家(自己)第三代都比伊拉大。”
他比较操心的是小姑娘不懂拍照。
“伊拉对这概念不懂,只拍后门,不拍前门。”
后门就是武康大楼的锐角处,而贴着淮海中路的这一侧,才是正门。
大家爱拍大楼的锐角处
而在刘国庆眼里
“这是后门呀”
然后,他给我们好好分析了一番武康大楼的“正确”拍摄方式。
“侬真要拍艺术性,两个突出来的柱子取景,也漂亮点。”
他建议等到人少的时候,在淮海中路一侧的骑楼处,拍出走廊的景深感。“这一只镜头也蛮好。摄影的人是懂的。”
“还有从人行道外头一点,拍一只只拱门取景,这也老漂亮的。”
虽然刘国庆对武康大楼的各个拍摄角度了然于心,但他自己是不拍的。毕竟,“我住了附近呀”。
据刘国庆说
淮海中路这一侧
才是武康大楼的正门
他年轻的时候住在海防路,结婚后搬到这里。在和附近小花园的一帮爷叔“茄山河”(聊天)中,了解了不少武康大楼的住户史。
“一解放,它就收归国有了。外国人都跑脱了。”
“老早这种房子里有几种人。一种是部队家属。还有一种,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高级职员和导演、演员。”
“孙道临、王文娟不是这幢房子,是旁边一幢东大楼(辅楼)。但是大楼(和武康大楼)是通的,里厢有过桥。”
“孙道临没走之前呐,早上(早晨)就在马路对过(淮海中路)的弄堂里舞剑锻炼。”
老刘对于日常遇到名人,感到很平常:
“伊也是此地居民啊。后头身体不好,一个小青年服侍伊,搀牢伊跑跑。”
三
老盛住在余庆路上。每天下午,他都会带着自家小狗在武康大楼附近的马路上遛一圈。
我们在余庆路淮海路口遇到他时,他戴着一副黑色墨镜,身穿深灰色汗衫、黑色西裤,正抱着小狗,往余庆路上走。
老盛住余庆路
天天带着小狗
在武康大楼附近散步
“住了交关(很多)年数,(对武康大楼)哪能不熟啦?”
当我们请他提点参观建议时,老盛认为,建筑背后的文化比打卡拍照更有意义。
“这栋楼么,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以后,为了纪念这只船,造了这个建筑。” 老盛说,“现在交关人不晓得,其实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并没有查到这个说法的出处。
不过也许在老盛心里,武康大楼巨轮般的造型,早就替代了他心目中经典的“泰坦尼克号”。
四
老陈是武康大楼乘风凉圈的常客,我们总共遇到了他四次。
他总是比别人讲究一些,每次都穿着一件深色Polo衫,斜挎一个小包。两腿盘坐在新亚大包前的台阶上。
老陈喜欢穿戴整齐
坐在新亚大包前的台阶上
乘风凉、“茄山河”
第一次我们试图和老陈搭话,被他直接拒绝了:“不要问我,我搞不清爽,老头子了。”
隔周再遇到老陈时,他和另一位爷叔老王正聊得火热。这一次,我们加入了他们的对话。
原来,两个人是在新亚大包门口乘风凉时认识的,自然而然成了“乘风凉搭子”。
那为何每次都坐在同一个位子乘风凉呢?
老陈指着工商银行前的绿化说:“坐在花坛边蚊子多呀,靠着花不是有蚊子么?花蚊子小来兮,但上海蚊子结棍(厉害)哦!”
我们询问老王和老陈,武康大楼的看点是什么。
老陈比划了一下武康大楼的造型:“像个船头一样。”
经过武康大楼的路人
正在认真阅读
关于这幢楼的介绍
不过数千次、甚至数万次看下来,老陈觉得:“讲实惠言话,难板(偶然)来看一趟是可以的。但是天天叫我看,有啥看头啦?”
老王点点头:“阿拉实际不要看的。此地乘乘风凉,吃好晚饭消遣消遣,回到家里汏把浴。”
我们又问,那上海哪里值得玩?
老陈撇撇嘴:“有啥好白相的?西洋镜拆穿了,啥物事(东西)也没的!”
他们心目中唯一值得去的景点是外滩。“外滩还可以去看看。”老王介绍。
“除了外滩,没唻。”老陈也表示认同。
许多新人
选择把武康大楼
作为婚纱照的背景
老陈教我们,根据拍照者的样子,就能看出他们到底是游客,还是做生意的。
“大部分人都是拿只相机意思意思。真正拿高档相机的,少来兮!拿着单反来拍婚纱、拍广告的,都是做生意的。”
“做生意,又没办法的喽。天冷辰光,要拍热天的镜头,要叫女的穿得来——跟热天一样,拍好了滑雪衫快点披上去。”
在36度的高温天里
模特为冬装做广告
穿着羽绒服拍照
五
老陈在淮海中路上住了70年,老王在兴国路住了30多年。
对武康大楼附近那些商店的“底细”,两个人都“知根知底”。
几家点评网上热门的网红店,都被他们俩吐槽了一遍。
“阿拉酒吧从来不去,大兴呃。”老陈指着兴国路方向的一家酒吧说。
随即,他又转向兴国路上的星巴克:“星巴克!总归不灵的喽,档次低得来吓人。侬真的当美国人物事样样好啊?”
老陈在一旁频频点头:“还不如我屋里向自家泡一杯!”
爷叔们怀念的,是那家星巴克的“前身”——开了多年的“喜客咖啡”。
10年前花上二十几元,咖啡无限续杯,从下午可以一直坐到晚饭时间,到点再买一份卤肉饭。
“伊(指星巴克)不如喜客。”老陈非常肯定地说。
武康大楼底下,有家卖米老鼠造型冰淇淋的网红店。这在老王眼里也是看不懂的:“(冰淇淋上)有只人人头,32块!像风景区的价钿了。”
在居家过日子的爷叔眼里
三十块一支的冰淇淋
好看但不实惠
“冰淇淋三十几块噢!不是淮海路,不是武康路,有这价钿啊?都是旅游的人买,周围的人不会买。”老陈也愤愤地说。
他补充了一句:“要吃饮料,(兴国路)联华超市去,3块。”
还有冰淇淋店隔壁赫赫有名的老麦咖啡馆,他们俩更是表示,走也没走进去过,跟他们“浑身不搭界”。
至于他们身后这家开了很多年的新亚大包,两位爷叔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灵不灵,伊永远不好帮光明邨比!”
老陈算了一笔账:“新亚大包,一点点豆腐、狮子头、一只酱蛋,要24块。光明邨一客虾仁蛋炒饭,26块。那边吃虾仁哎!”
“光明邨中上(中午)还要排队。伊这里(指新亚大包)不要排队。”
他们建议,来武康大楼的人,玩好直接乘坐26路、926路公交车,到光明邨去。
“哼,此地是景点,人家淮海路思南路就不是景点啊?”老陈一脸鄙视地说。
对爷叔们来说
超市里买冷饮
才是正经事
最后作为本地居民,老王友情提示开车族:从淮海中路由东往西行,如果要朝兴国路小转弯,要绿灯才好转。
虽然这个六岔路口“很别致”,但容易“吃药”。他见过不少司机被罚款200元。
还有路口的红绿灯也很奇葩。
要是开车沿武康路来到路口,绿灯一亮,在一秒之内,你同时有四个方向可以选——余庆路、兴国路、淮海路大转弯或小转弯,如果不是“老司机”,难免阵脚大乱。
开车沿武康路来到路口
眼前的多条岔路和红绿灯
容易让人蒙圈
六
66岁的小孙住在天平路上,从家里走到武康大楼,短短几分钟。
遇到他时,他身穿黑色棉背心、脚下人字拖,正坐在刘国庆刚起身离开的同一个圆形石墩上。
之所以喊“小孙”,是因为他坐了一会,就看到住在附近的父母拿着扇子,也来花坛边乘风凉了。
他连忙起身,坐到90岁的父亲“老孙”身边。
小孙解释了一下这场“偶遇”:“我们不蹲(住)了一道,都自理的。(但)每天菜烧好,给伊拉送过去。”
此时画面成了加起来将近250岁的一家三口,坐着一起“望野眼”。
面对着眼前一位穿着复古婚纱的小姑娘,老孙看了好一阵。随后慢悠悠、笑咪咪地说:“新娘子都给阿拉看到啦,难板看到呀!卖相老好噢!”
听到老孙夸小姑娘卖相好,小孙默默哼起了《上海滩》的前奏。
这是一支
年龄加起来将近250岁的
新娘子观摩团
在小孙看来,大家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挤在这里拍武康大楼,主要因为他们都不住在“武康大楼圈”。
“伊拉不住在这里,才会觉得好。假使侬住在这里,就不会觉得了。”
我们问他,那这里什么最好?
他回答,当然是穿堂风了。
武康大楼前人来人往
但在“土著”爷叔们心里
最赞的还是穿堂风
在小孙眼中,武康大楼这片地方,最大的“宝”就是穿堂风。这是任何一个弄堂口的风都难以企及的,更不要说家里的电风扇了。
为了说明问题,他还详细讲解了一番:
“天热刮东南风,天冷是西北风,春天秋天么,就是东风西风了。像现在这个季节,就是东南风。总之,四面八方来的风,空气流动快。”
最后,本号希望爷叔们不会变成新一波网红打卡背景板。
让他们野生地来,野生地继续静静坐下去吧。
- END -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图片
···
写稿子:李欣欣 姜天涯/
拍照片:姜天涯/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