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线路在何方——院线制改革20年回顾
Editor's Note
本文选自《新华文摘》2022年第15期读书与传媒栏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电影市场 Author 胡智锋 陈洪伟
电影院线路在何方
2022年,正值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20周年,也是自2020年开始的疫情常态化下的影院发展第三年。院线制改革,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关键性历史节点,正是因为院线制改革,才让单部中国电影本土突破50亿元票房成为现实,也正是因为院线制改革,才让中国整体的银幕保有量跃居世界第一,观影人次世界第一,中国电影产业迎来百年发展历史的新高峰。但自2018年以来,中国电影院线先后受到互联网团购及票务平台出现、线上流媒体视频分流、短视频火爆分流和疫情之下影院非连续关闭等多方面影响与挑战,特别是2022年上半年,电影院遭遇比疫情之初更寒冷的深冬,部分影院关闭,档期影片短缺,观众出现流失,观影习惯减弱,这让很多电影从业人员和关注电影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深度关切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与发展。疫情一定会过去,但疫情之后中国电影如何回到原有高速发展轨道,电影院线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电影院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基础设施如何重新拥有观众,如何推动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这是我们站在院线制改革2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一、院线制改革历史发展脉络
2002年中国电影的院线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中国电影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们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在电影领域的持续摸索与不断创新。梳理整个院线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冷静地分析当下的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为未来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考支点。回顾院线制改革前后的历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整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前探索期(1993年—2002年)
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是从1993年的“3号文件”颁布开始的。这是催生后来的中国院线制改革的最初探索,也为院线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3年,当时的广电部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3号文件)。这份文件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打破原有的中影公司对国产电影发行权的垄断,制片厂可以直接对接各省市、地市公司和影院,提高了电影行业的灵活性,同时下放权力,规定制片方能够与发行部门进行收入分成,电影票价自行制定等。这份文件的颁布,具有非常积极正向的历史意义,但受制于时代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虽然中影公司放开了国产电影的发行权,但进口影片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市场资源,仍然掌握在中影一家公司手中,虽然制片方能够与各地的省市电影公司、影院直接洽谈发行影片,但影院终端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依然非常严重,抵触市场操作,地方保护主义,再加上胶片拷贝发行的效率非常低下,自1993年后,电影市场并未呈现明显的发展,中国电影历史上巅峰的观影人次,1979年达到293亿,到1991年还有144亿,但1993年后,观影人次急剧下跌。这样的改革探索是积极有正面意义的,历史局限性却同样非常明显,经历7年的摸索,院线制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可见。
第二阶段:院线制改革初期(2002年—2010年)
中国的院线制改革,以两份政策文件为核心标志。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行“以院线公司为主体的发行放映机制”。2001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实施细则》的1519号文,提出了“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凡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没有形成院线的地方,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经批准的地区除外)”。至此,院线制改革在政策方面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为后来全国范围内的电影院线制改革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制度基础。
院线制改革是对1993年“3号文件”的深化推进,有着鲜明的革新意义,一方面,真正从终端放映环节充分贯彻市场化机制,降低准入门槛,政策支持民营资本、境外资本进入,“鲶鱼效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另一方面,改革之初,以重要市场资源进口分账影片作为推进院线制的筹码,使各级省市电影公司在接受院线制上减少了很多阻力。正是这样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才使得院线制改革快速推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传统省市电影公司均翻牌成为各级院线公司,虽然还保留着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体系特色,但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成为了整体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
更重要的是,民营资本开始进入终端院线领域。2005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院和电影院线等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领域的国有文化企业。外资进入以电影行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在这样政策的支持与鼓舞下,万达院线于2005年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条完全由民营资本主导的电影院线公司。此后,大地院线、金逸院线等民营资本院线纷纷成立,成为中国电影院线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市场生力军。2004年以后,全年电影票房的增速一直保持在25%以上,大部分年份增长率35%左右,2010年达到井喷,增长率达到64.03%。电影院线充分实现市场化,国有、民营、混合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逐渐完善,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渐趋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院线制改革高速发展期(2010年—2018年)
2010年1月4日,好莱坞影片《阿凡达》在中国首映,首日票房达到3500万元,零点场点映票房全面刷新《变形金刚2》《2012》等进口大片创下的纪录,最终,该片在中国以13.787亿收官,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单片票房超过2亿美元的电影。《阿凡达》的成功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在院线制改革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节点意义。
《阿凡达》电影海报
一方面,院线制改革经过8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已经从2002年的9. 5亿元达到2009年的62.06亿元,足足增长了6倍,但影院数量仅从2002年的872家发展到2009年的1680家。虽然市场机制已经建立,竞争机制已经激活,但社会各界的资本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多抱有观望的态度,市场的票房产出已经充分地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但尚缺少一颗引爆整个影院建设提速发展的种子。《阿凡达》的上映,正是中国终端影院爆炸式发展的强心针和助推剂。
另一方面,《阿凡达》以胶片、数字、3D、IMAX等全制式方式上映,特别是IMAX 3D的技术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观影体验,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万人空巷、深夜排队就为一张电影票,同时也充分地给予电影行业信心,中国电影迎来了空前的影院投资建设高潮,IMAX影院建设、3D电影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力度。2010年中国影院数量1993家,到了2011年就增长了接近50%,达到2796家,此后中国电影市场几乎以每年增加1000家电影院的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达到10438家,影院总数过万,总银幕数50776张,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电影票房也从2010年的97.49亿达到2018年的565.79亿,又实现了近6倍的市场体量增长。
高速发展期,新型院线管理日渐成熟,四个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成为优秀院线的基本必备条件,特别是以万达院线为典型代表,自2009年,万达院线以8.33亿元的年度票房超越中影、星美院线,荣登院线榜首位,以现代化连锁经营服务为理念,以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观影体验需求为核心价值,于2015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影院终端上市第一股。
高速发展中也有隐忧。2013年国家工信部4G牌照发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4G时代,而影院行业随着院线制改革刚进入快速发展期,开始受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前后,团购网站盛行,大量团购网站为了最低成本获得用户量,纷纷以超低票价方式与不同的影院院线合作,低价策略虽然看似短期可以获得巨大的观众用户量,但本质上扰乱了本就处于雏形阶段的电影市场体系、价格体系,让脆弱的中国电影市场受到一轮不小的冲击。紧跟着,团购风潮过后,脱胎于团购互联网思维的票务平台雏形开始出现,虽然万达院线、大地院线等民营院线开始上线自己的票务平台,但格瓦拉、美团-猫眼、微票、大麦网等新型互联网票务平台机制更灵活,强大互联网基因驱动,线上售票占比逐年增高。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院线和影院管理公司“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很大冲击,也成为院线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催生大量新型的网络视频流媒体平台,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也都在这期间成为观众视听内容消费的另外选择,逐渐成为电影市场发展道路上不得不考虑的影响因素。
第四阶段:院线制改革深水期(2018年至今)
2018年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影发【2018】4号),重新规定了成立院线公司的条件,并且强调了鼓励院线进行合理重组的政策导向,同时还提到“关于长期管理不善、经营乏力的院线公司,实行市场退出”。这标志着院线制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
到2018年,院线制改革已经走过了16年的时间,中国的院线总数从初始的35条发展到50条,全国影院总数从不到千家发展到过万家,银幕数更是接近6万块,相比院线制改革初期的1600余块,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使院线制改革带来如此巨大的成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城乡影院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院线数量总体过多,资源分散,真正做到四个统一的优质院线影院还是少数,整体服务质量不够;票务平台一方面积极推动了影院线上售票,为观众购票提供了便捷,但也反过来影响了院线的统一经营管理,甚至影响到排片,造成春节档等重大档期影片竞争过于激烈,宣发成本不够的影片无法排映,还曾出现因为票务平台提前锁票,抢占影院排映资源,导致大规模观众退票的乱象。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全民现象级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投喂,大量的碎片化影像娱乐,快速地满足了人们日常娱乐需求,分流了人们的日常娱乐休闲时间。这是比以往的电视台卫视,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平台还要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视频消费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影院观影方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院线制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政策的调整、市场的变化,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做出更有利于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院线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院线制改革的实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从产业规则明确、市场机制建立,还是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真正激发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活力,更是开创了多元融合的产业格局,全面推进了电影产业数字化建设与升级迭代。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院线制的改革,没有在发行放映环节大踏步的前进,就不可能有当下电影文化作为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成就。
第一,确立产业规则,明确市场标准。院线制改革自上而下制定了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原则,重新梳理了生产关系,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层层壁垒,打破了垄断式的发行方式,从影院终端入手进行市场化变革,是对电影产业改革最好的措施手段。从院线制改革20年的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年票房总量还是影院数、银幕数的巨大增长,院线制改革的巨大优越性显露无疑,根据国家电影局2021年年度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和银幕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第二,全面提升电影文化产业活力。真正释放了生产力、创造力,鼓励了优秀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投入,鼓励了高质量电影作品的涌现。一切以观众的观影体验为出发点,影院必须考虑如何不断进行设备升级,体验升级,服务升级,用更优质的放映服务吸引观众,留住观众。而内容的创作者更是获得了更多直接与观众交流互动的机会,创作不再是单向状态,观众视角的增加让导演编剧不再自说自话地艺术表达,而是涌现出更多艺术性、商业性、社会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
第三,开创多元融合的产业格局。开放渠道,降低准入门槛,引入外来资金,为电影产业发展开源,终端影院规范化、市场化、标准化、可量化,为资本进入电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市场依据和信心。民营资金、境外资金的引入不仅仅是纯资金的投入,更是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的引入,为电影产业从放映到发行再到制片全产业链更新迭代,促进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百花齐放的活力,也保证了市场规模化、生态化、多元化的发展未来。
第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观影环境实现质的飞跃,从单厅到多厅,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3D,我国影院建设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中高端影院建设标准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院线制改革之初,适逢全世界掀起数字化电影潮流趋势,借助院线制改革东风,中国大量新建影院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全部采用紧跟世界脚步的顶级数字放映系统,NOC、TMS放映操作系统,3D数字放映系统,甚至紧跟IMAX发展,推出中国的巨幕放映系统、高帧率的CINITY放映系统等,快速地完成了整个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截至2021年,超过90%的影院都具备了数字化放映条件。
当然,伴随着院线制改革,一些以经济利益至上的不良价值导向和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也饱受诟病,影院终端放映环节恶意竞争,偷漏瞒报、数据造假、恶性打压、有法不依等市场乱象时有出现。对于社会价值较强但市场商业价值较弱的影片,影院院线普遍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不予理睬,放任很多优质影片“一日游”,而纯为商业逐利、价值观导向有瑕疵的影片抢占影院排片资源的现象屡有出现。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伴随着院线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都将被直面和解决。
三、 中国特色院线生态格局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电影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更是需要将院线制改革创新深入进行到底。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也不断强调,建设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承前启后,在院线制改革发展20年之际,在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大国,向2035年电影强国迈进之际,打造有中国特色的院线生态格局,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特色的院线生态,不是照搬照抄美国的院线体系老路。美国的院线体系诞生于完全开放、没有约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而中国的电影院线体系一方面充分参与市场经济竞争,通过高质量的影院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观影服务;另一方面,依然承载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思想宣传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表现,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中国的院线制改革虽学习好莱坞,但也不能完全好莱坞化,应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院线生态格局下的发行放映创新道路。
疫情之下,中国院线放映体系饱受影响,全国电影行业同仁与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疫情之外,新的流媒体平台逐年壮大,短视频平台对影视行业虎视眈眈,2020年疫情之初,今日头条系的西瓜视频,就以天价购买本应在春节档上映的《囧妈》全网免费播放,给影院行业带来不小冲击。再有互联网票务平台已经占据了影院票房销售的绝大多数份额,完全渗透到每一个影院的经营管理排片业务当中,2002年建立的院线机制不断受到挑战,新的强势影院投资管理公司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没有资本链接的院线品牌经营、排片管理的权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挑战和大背景下,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院线生态打造,发行放映深化改革,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整合优化院线资源。
截至2022年,全国院线已经达到51条。最早大量的省级、市级电影公司经过院线制改革全部改组成为省院线公司、市院线公司,虽然院线制推行最初几年,还进行了部分省市院线公司的并购重组,但随着电影市场的爆炸式发展,院线牌照同样成为重要市场资源而很难轻易吊销。越来越多业外资本的涌入,不断推动新的院线出现,呈现了目前51条院线并存的格局。如果从最后一条院线往前看,2021年上海弘歌数字电影院线的年度票房为819万元,这一票房成绩基本和全国年度排名1000名开外的影院量级相等。而这样的院线还不止一条,2021年1亿元票房以下的院线一共有11条,2021年1亿元票房以上的影院投资管理公司一共有47家。
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支持院线公司并购重组,推动资产联结型院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不符合现行准入条件的院线实行退出,显著提高产业集中度。”院线的整合势在必行,必须将优质资源进行市场化重组,只有出现更大规模的院线和影投公司,形成更强大的第一梯队龙头企业,才能真正调动行业的优质资源,面对移动互联网流媒体以及互联网票务平台,展开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激发出更大的市场活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第二,向高质量发展升级。
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已有20年,必须对现有的院线体系管理机制进行升级。随着强资金纽带连接的影投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关于院线的职能机制,影投公司可不可以完成?如果院线公司只是为了完成片方信息的对接,上传下达,但影片排映指导、影院经营管理、线上票务销售、团体票大客户商务拓展,所有这些职能都不在院线的职责范围内,那么,院线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何在?院线、影投公司都面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如何职能升级,如何让机能健康?良性运转的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得到更多的优质资源,可以更加茁壮地成长壮大,才是院线制深入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流媒体平台不断推出云影院PVOD点播,特别是疫情期间,多部院线电影作品选择在网络首映。院线影院必须考虑不断技术升级、体验升级、服务升级,用更加优质的观影服务体验,重新获得观众的心。这也需要电影产业甚至是文化内容产业取得一致共识,如何更好地排布电影内容窗口期,特别是线上与影院、流媒体平台与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制作发行的界定上有更好的协同统筹机制,共同将影视内容全产业链的蛋糕做大,而不是零和竞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第三,开启社会服务转型。
影院作为线下集群的空间,本质上提供的就是影视内容的视听体验服务。除了主流商业电影的放映外,电影院还可以承载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在这方面,可以进行艺术影院、人民影院等多种形式的功能细分,部分更擅长解决社会服务功能的影院则完全可以实现转型,而不仅仅在商业电影这一条赛道上参与残酷的竞争,可以在社区服务、老年服务、少儿美育服务等多种社会服务功能上下足功夫。这也需要得到电影专资、政府政策等多方位、全方面的关注与支持,真正让商业电影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提升观影体验和服务质量,提高影院上座率、单银幕票房收入和综合经营收入,同时也让部分电影院承担起更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为中国成为电影强国做出各自不同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摘自《中国电影市场》2022年第5期)
大字版
小字版
滑动查看订阅卡
往
期
推
荐
科学技术|为啥黑洞距离近了,拍照反而难了
新华观察|种业问题调查
文艺评论|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