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赛里,武大靖、张雨婷、范可新、曲春雨、任子威组成的中国队获得本届冬奥会首枚金牌。有意思的是,代表全国14亿人的5个人,全都来自一个东北边陲,不足70万人的小城市。其实不仅这五位,这个小城还出现过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等共10位短道速滑的冠军。而我上次听说七台河,是他和鸡西、双鸭山、鹤岗并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其实这种小城市,在一个领域上,突然涌现出超级多世界级人才的现象,并不是特例。比如湖北仙桃,113w人。一共拿到了奥运会7枚金牌,6枚银牌,中国只有两个人获得过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冠军,李小双,杨威,都在仙桃。类似的情况,还有日本仙台。我之前文章里提到的荒川静香和羽生结弦,都来自这个城市,估计你也是看鲁迅先生的文字认识的。一般来说,运动素质这种事,应该是均匀分配的。为什么会在某个项目、某个地域,突然出现一大批高手?▷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经理……
▷成人市场里的一大半名师,都来自新东方。甚至脱口秀演员周奇墨、刘旸,也都来自新东方SAT班。
这个话题我非常感兴趣,准备一直探索。查了一些资料,说一些初步结论。这次冬奥会上,印度只有一名选手,加拿大是200多名。比如七台河。冬季有冰的时候就有5个月,这样一个70万的小城市,学习滑冰是免费的。只要你自己买器材,冰场和教练培训都不需要花一分钱。这座城市选择死磕“短道速滑”,因为一个人,孟庆余。这个人是个煤矿工人,因为参加当地组织的滑冰运动会,被发现,调入体委,成为速度滑冰教练。1987,孟庆余力排众议,把七台河的重点项目,从过去的速度滑冰,转向为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项目。当时国际上,短道速滑没有兴起,甚至没有列入奥运会。女子项目相对在国际上,更容易冲击金牌。聚焦女子短道速滑,成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聚焦点。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就是这一批培养出来的。她们老带新,也传承出这一批的世界冠军。有了第一个突破口以后,快速搭建整个体系变得很重要。前面说过,所有场地免费,教练免费,器材赞助。(可以对比下,北京能踢大场足球的场地,有多少片?有多少是对外开放的?)学校普遍提供速滑课,更大招数,滑冰纳入了中考考试。七台河市共有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组建了15支短道速滑训练队,拥有专职教练员20多人,在训运动员达到430多人,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1. 根据自身条件,找到第一个容易突破的点,这个点一定不要在战场正中,而且不要是当下热门。而是冷门,容易突破的点。比如“短道速滑女子项目”。2. 集中学校、体制的全力,在这个点上拉开一个口子。搭建完整的选拔、培训、激励体制,把单点变成一个锥子。其实,这也就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推行的“举国体制”。比如体操、跳水、乒乓球,排球,然后逐渐扩大优势,到跨栏、短跑这种大项目。但在足球、篮球这种大品类里,要形成优势,还需要很多年。这种打法的劣势是,单点往往会牺牲一代人的多样性可能。这种训练体制,很难出现类似谷爱凌这种全优生。运动员最后呈持续发展、做个冠军、成为教练是最好选择,而如果达不到,可能连生活技能都不多,混的很惨。有点像农村里的穷苦家庭一样,他们不是没有各种素质,而是为了高考,不仅仅是牺牲个人的爱好兴趣,甚至要牺牲老大老二的一些资源,才让老三得以冒头。这在个人主义的角度,显然不是一个公平的策略,但却是深陷资源匮乏的人群,脱困的最佳策略。我们在赞叹谷爱凌的全面发展同时,要看到这是她在自己家庭平台之上的最优选择。我们也赞叹孟庆余当时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度。根据自己的条件,仔细思考自己的破局之道——也许没有这么优雅好看,也许没有这么平等自由。作者:古典,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罗辑思维「得到」APP全年订阅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著有300万级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最新力作《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荣获2017当当、京东、亚马逊年度榜单推荐。
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