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爱凌又夺金牌了,她太稳了!什么时候有她的“大心脏”啊?

Miss蘑菇姑姑 十分心理 2022-06-27
·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

北京冬奥会结束了,谷爱凌完成了本届冬奥会的第三项比赛,再次为中国队拿到了一块金牌!


事实上,比赛中她在第二轮就已经提前锁定了金牌, 让我感慨的不仅仅是她的金牌,而是她太稳了!


这不仅是实力,更是心理素质的胜利,她两套行云流水、轻盈丝滑的动作,让我们觉得她就是来展示一下自己,顺便拿个金牌的!


但事实上,此刻她的身上已经叠加了品牌、官方、民众众多的金牌期待,刷屏了好几天“天才少女”称号了,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是轻松上阵,完全没有丝毫的压力感。


回想前几天2月15日,谷爱凌坡面障碍技巧决赛,第二跳中出现失误,摔倒在雪面上,仅得到了16.8分。那时候的她,没有慌乱,反而在第三跳发挥完美,得到了超级高分。

 

最后她只以总分仅差第一名0.3分的好成绩得到了银牌,实现了惊天逆转。

 

网友说,我都紧张得不行,但谷爱凌一路轻松,失误的情况下不但稳定发挥,等分数还在吃韭菜盒子,不断朝镜头做鬼脸。

 


网友感叹,我看她比赛怎么比她还紧张!我的心理素质真是太差了。

 

还有网友发现,参加奥运会的谷爱凌,竟然还在两轮比赛之间上网冲浪,给大家发了情人节祝福,然后再去比赛。

 

这般不害怕压力和关注,轻松应对,奥运会她真是来玩的!

 

用我们普通人的思维看,她准备了那么久的奥运会,应该特别“严肃去拼命”,生怕辜负了押宝她的各种人,民众和官员……她的成绩太重要了。


可是,她还是她自己,她的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金牌绑架”。如何得到这样一颗心脏呢?今天我就以一个普通人心脏的“小尺子”姑且来揣摩一下她的“大心脏”里有什么了不起的“装备”。

 


 01 

“自我意识“与”自在“


让我们从身边的年轻人说起吧。这几年我发现周围大多数年轻人,有越来越社恐的倾向。


根据网上的一项调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有了明显社交退化趋势:


能微信,就绝对不打电话;

能线上聊的绝对不线下;

能语音的绝对不视频;

不少人甚至有了电话恐惧症,只要电话铃响,就会纠结要不要接,而且会恐惧。


即使在社交场合面对陌生人能够侃侃而谈,很多人只是“假性合群”,其实完全不自在,回家的时候感觉自己被掏空,心里觉得一个人状态最舒服,无拘无束。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情况,可以关注我想要提出的这个概念,“过度的自我意识”。

 

在社交中,如果你总是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像一个雷达一样,总在收集旁边的人对你的看法;你在社交中无法集中精力在谈话或者对他人的了解上,而总是关注他人对你的评价,那么就可以说你拥有了“过度的自我意识”。


这样的人,一旦置于可能会被他人评价的场所,就会感到不自在——不管是否真的“被评价”,只要有被评价的可能,那就感到不舒服。


这种过度的自我意识,让人时时刻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在恐惧自己的表现在他人眼中好不好,于是你不能真正享受社交的状态。

 

少数人还会有一种“聚光灯效应”,感觉自己在人群中被聚光灯聚焦一样,仿佛自己在舞台中央,别人都在看着自己,评价自己。

 

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你做了一个新发型,带着不自在去上班,假想同事会特别关注你,对你评头论足。


结果却是你发现甚至没有一个人关注到你换了新发型。经你提醒后,有人意识到了,但是马上就关注别的去了。

 

也许你还会有点小失望。


这件事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意识和真实社交中的真实状态可能有偏差。 



从改发型的案例我们可以置换到聚会等等社交场景中,其实也一样,聚会过程中,有人总是懊悔自己的“表现”不好,但其实人人更加关注自己,没有人会仔细想你的表现。


所以,社交中的不自在,实质来自一种“非现实的想象”,觉得人家可能会评价你,但那其实只是你自己内心对自己可能会遭到之评价的担忧造成的!

 

为什么你会放大周遭他人的眼光,甚至幻想出可能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

 

也许一切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0岁的时候下雪了,你感到新奇,高兴得爬到窗户沿上去取冰愣子吃,你妈妈说,你一个女孩子让别人看到成什么样子,


也许一切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3岁的时候你想要戴上造型夸张的耳环,你妈妈说,你这么小就打扮自己,看起来多像一个不良少女,


也许一切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5岁的时候你痴迷学习攀岩射箭,你妈妈说,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你的作业写完了吗?

……

 


本来我们只有健康的自我意识,意识到的自我需求,就想去做一件事,就流露出真实的喜欢和不喜欢;

 

但后来我们意识到了,我们要考虑他人的允许,等有了“过度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了一个“社交评价中的自我”,这个自我和内心的冲动,于是在环境的要求下分离开了,最后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人的评价而生活。


长大后,这样的习惯思维让我们做一件事时,“自我”成了一个“东张西望”的人,一时感到“我想要做什么”,一时又感到“我不能做什么”,一时又在看“别人在想什么”。

 

天长日久长成了习惯,导致我们失去了最有效率的活法——感到高兴就唱歌起舞的冲动——只是会习惯性地去检测,我的行为别人会怎么想,我符合他人的要求、甚至是自己的高要求吗(那种外在要求已经内化给我们自己了)?

 

不少所谓社恐年轻人,不是真的怕,其实是心累,因为在社交中,敏感地检测到太多人的目光期待和要求,而我们内心对他人评价的检测器又无法停止,所以因为有压力,而不自在,导致社交心理成本太高。

 

为什么看到谷爱凌的时候会觉得她健康?

 

因为她没有环境检测器。

 

当所有人都投放巨大的金牌期待,她的“环境检测器”是不敏感的,至少她不会刻意去感知那种期待,她仍然以自己为主,她先感知我自己尽力完成了吗,我的动作是否达到我的水平了。


这导致她比赛的时候是自己的比赛,不是做给品牌和官方、民众看的,而是来为自己奋力一搏的。压力一定有,但是完全不是变形的人际压力,只是一种健康的比赛压力。


这让我想起了谷爱凌的视频中有些场景是这样的:

 

谷爱凌13岁的时候在大雪天里爬树,爬房子吃大冰楞子,弄得差点被一大坨冰砸到,妈妈在窗户边上帮她拍视频,笑着说“你看她又在上房揭瓦了,她从小就这样”。

 

谷爱凌穿着吊带,大耳环,个性的露脐装去海淀黄庄补课的时候,在一大堆校服孩子中鹤立鸡群,毕业合照里,就她一个人神情俏皮,一眼就能被人看见。


谷爱凌爱上了危险的滑雪运动,妈妈想阻止也来不及了,唯一做的就是自己不去现场看,免得揪心,但仍然在几年间,每个周末来回开8个小时的车去训练,支持她的选择。

 


她的妈妈(最重要的生长环境)一直在无言地告诉她“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不需在意到他人的允许和评价。”


如果在成长中,我们的心脏也有这样的鼓励, 我们也会变得更加纯粹一点去做自己的事,开心轻松的,输赢只和自己有关。


俗称有一个强大的心脏。

 

当观众还在生怕她得不到金牌,谷爱凌却在轻松吃馅饼,就连看比赛,谷爱凌身上的压力都启动了观众内心的环境检测器,让我们投射出了自己的失败恐惧、被评价的恐惧,但谷爱凌本人却没有感觉,她只有一往无前的做好一件事的冲动。


这就是健康自我意识的典型特征,内耗少,效率高地去关注如何做一件事去自我实现,而不是关注自我本身。

 

第二,健康的自我意识,不允许自己被随意评价。

 

在她的采访中,她表达出来是:那些不喜欢我的人,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不喜欢我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理解我的善意。我只能说很遗憾。

 

你看,即使她暴露在他人的负面评价中,对那些质疑她的人,她采用的态度是“与我无关”。


这在心理学家阿德勒那里叫做“课题分离”,你的想法是你的,我的想法是我的,每个人完成自己的课题。

 

她把自己是谁和他人的评价是分离开的,这个界限是划得明明白白,只有内在非常自信和强大的人才能不对外界负面评价轻易撼动。


而相反,有些人对负面评价敏感,只能说明什么?


说明你心里本来就有一团负面情绪,那么,外在的负面评价总能迅速和你内心巨大的自卑和恐惧情绪搭上线,启动记忆里的旧经验。可见,能够做到真正的“课题分离”,需要的是相对阳光独立的内心。


 

第三,强大的心理素质需要强大的生命活力。

 

一棵树怎么才能长大?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土壤、阳光、雨露的营养,同时,还需要没有外力去折断枝叶,所以树枝可以无拘无束的成长。

而枝繁叶茂,让这棵树更加有能力发展根系,伸展叶片光合作用,于是就更加有能力吸收更多营养雨露,支持向上生长。


最后这棵树的蓬勃样子,就是整个自身生命力的体现。

 

人也是一棵树。乐观就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需要能量支撑的。


乐观不能凭空而来,只有不断实现良性循环,从生活中感到了成功,被鼓励支持,才有更多能量变得更成功,于是就会更加乐观


就是说,你的强大心脏是需要你的生命机能好,以及对生命本身是乐观积极的。

 


 02 

什么是“竞争“?

 

谷爱凌的强大还在于她对“竞争”关系里体现出来的友伴包容。


拿到第一枚金牌的那一场,她没有着急去庆祝,而是先去安慰发挥得不好的对手,她的暖心举动再一次让她上了热搜。

 

同时她也在采访中说,希望跟我比赛的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她说我喜欢滑雪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一轮都在不断地跟自己比,做出自己最好的动作,发挥出最好的自己,这之后才是跟别人比,我也希望其他人发挥得更好,那我也会被激发,想要用更难的动作挑战自己。

 


如果一个强大的心脏,只是希望自己成功,别人失败,那就还不够强大,真正强大的心脏里是充满共同体的精神的。


今天我们所谓的成功专指竞争胜利,“我胜出,你失败“。但这种成功里有别人的失败,所以你的成功次数越多,你越碾压别人,感到和他人的“分离感”就越多,这样的成功最后成了人际关系的失败。


比如我听到一个很可悲的说法,是一个来访者说的,他本人是一路成长都很优秀的学生,如今也在名校,但是他不快乐,感到很抑郁。她说,“其实我从初中就发现了,我周围重点中学但凡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可能跟我都差不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加有点抑郁。”


她说,我没有朋友,因为我知道他们都是竞争对手,所以不太敢说真心话,而且我知道他们对我也一样。


只强调比较优势,竞争关系,人的生命力会枯竭,因为它强调“此消彼长”,没有成功那就是失败了,一切以失败的恐惧为动力。



因为没有“人际关系的归属感”,所以强调竞争的话,很多人虽然很成功,但是很不幸福,反而感到很孤独,很无助。

 

而真正强大者的成功,是以人际关系为归属的,在与他人的共同体中,既有竞争,同时又感到我们在互相激发,共同前进,是一个爱的集体,在滋养生命的人际关系中,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发展动力。


这是人际关系的终点,也是成功的终点。


这样的观点正是阿德勒在《自卑和超越》一书中详细说过的,他说:


“有些人的成功动力是超越自卑,用竞争的优势来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没有内在价值感。”这是一种偏差的人际关系态度。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即使不是失败者,即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一直活在竞争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如果你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阿德勒—《自卑和超越》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似谷爱凌“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是“心理素质好”,其实是“价值观”的胜利。

 

她把那套我们“听过却没活出来”的价值观活成了一个现实的版本,如今成就了一张我们都喜欢的奥运冠军的脸。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就是看着她,好像我们也开始觉得金牌没有那么重要,尽全力、让自己满意才最重要,还有,如果和同伴一起享受比赛,那是一件更高兴的事!

 

但愿更多的中国孩子以及成年人内心的孩子,也能早日找到找到真正“强大”起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真正的爱:


 “当与一个人(与自己)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才能够体会到爱。”


最后,感谢阿德勒爷爷给我的启示写作了本文。


以上部分观点来自一本诠释阿德勒心理理论的书《被讨厌的勇气》,以及阿德勒本人所著的经典书《自卑与超越》

 

寻找真正的强大自信,找到与内在“自我”和谐一致的关系,会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Miss蘑菇姑姑,情景疗愈写作推广人,蘑菇心理自习室创办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一位深耕心田的书写者,已出版书籍《一边焦虑,一边成长》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已获授权。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让美好的事情成为“标配”

1座小城,10个冠军——为什么高手总是扎堆出现?

为什么女性都不愿结婚了?经常吵架的伴侣,是不爱了吗?

☜♡☞

● 长按二维码加入幸福研习社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