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爱孩子的前提,是看见他在受苦
01
苦,就是痛苦。可能是大痛苦,可能是小不舒服,总之吃起来滋味就是苦的。
可不愿意看到这个苦的父母则会觉得:你不做,是因为你“有问题”,你懒、你不懂事、你还小……。然后要求孩子不要抗拒这些苦,要自觉、甚至积极地吃下这些苦。仿佛这些苦不存在,仿佛这些苦是甜甜的巧克力。
比如说,当孩子爱发脾气,很多妈妈会指责孩子被宠坏了、脾气差。其实我们不需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不需要教育他该不该发脾气,而是先去好奇:
他在承受着哪些承受不了的苦,而发脾气?
可能是没有人听到他,他感觉到了绝望;可能是有人在强迫他,他感觉到了窒息;可能是他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他感觉到挫败。
通过发脾气,他可以用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解决自己的苦。孩子的偏差行为,只是他在解决自己苦的方案。
比如说,老大不待见妹妹。有的妈妈想制止孩子这种行为,觉得一家人为何要敌对。其实更应该了解的是:
老大在承受着什么苦,而不想待见妹妹?
可能是他感觉到了妈妈不公平而委屈;可能是他感觉到了自己被妹妹欺负而委屈;可能是他觉得自己的爱被侵占了而委屈。
他只能通过不待见妹妹来反抗,照顾自己的委屈。
很多妈妈对孩子的苦不苦并不感兴趣,她只对孩子吃苦的反应感兴趣。她会因为对这个苦不理解、不合理、不应该,而忽视这个苦、要求孩子不要对苦起反应。但你要知道:
无论孩子有什么不合理的反应,那都是孩子在受苦的证明。无论这个苦合不合理,他都在受苦。并不会因为你评判不合理、不应该,苦就没了。
02
你可以感谢孩子的抗拒。
能抗拒苦,还是个很好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苦长期被忽视,他就会丧失了抗拒苦的能力。这才是可怕的。
他的苦不被看见、不能消化、不被允许,就会累积,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吃下。这些累积会让他的内心越来越脆弱。有一天他终于吃不下这些苦的时候,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来缓解。
我在某精神科医院学习的时候接待过一些自杀未遂的人,有一个就是某名校过去的。这个孩子很优秀,很听话,很努力,父母严重的骄傲,所以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自杀。
所有人眼里都是这个孩子的优秀和赞美,可是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无助、压抑、迷茫。
我跟他妈妈聊过,他妈妈是个老师,从小就全方位教育孩子,亲自辅导作业、制定学习计划。对这个孩子来说,他不配有自己任何的想法、也不能表达,除了顺从妈妈天衣无缝的计划外,没有别的选择。这样的人生让他觉得窒息、空虚、无意义,于是他想一死了之,寻找解脱内心之苦的终极方法。
可是他的父母从来不知道他在受苦。他的父母只知道: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却从来不问:
孩子,你喜欢这么学习吗?现在你学会了在学习上逼自己,你会累吗?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委屈吗?
孩子在抗拒苦,是因为他还想自救。
03
我只要不让你表达苦,你就没有在受苦。
并且,有的妈妈为了缓解自己的内疚,还要逼着孩子承认自己的行为是爱,要感激,要听话,要孝顺,要承认妈妈这样都是为了你好。
当我们理解了孩子吃什么苦,我们就有了做些让他舒服的事的可能。你永远要记得:
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那只是他仅会的解决自己在受苦的方案。
我们要想真正去爱一个人,去爱孩子,首先要理解他在受什么苦。如果理解不了,起码可以说一声:感谢你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解决苦的方式。
虽然那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那是他生命力的表现。他不想吃这些苦,他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些苦。如果你不能帮他,请先不要去评判他解决自己苦的方案。
如果你想更爱他,你可以去教他新的、健康的、有效的解决苦的方案,而不是熟视无睹。
作者:丛非从,一个好玩、深邃又实用的心理咨询师,研究关系、情绪和成长,著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丛非从(ID:congnotcong),已获授权。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10周戏剧整合训练——《天边外》剧本朗读&人物分析|兼问“诗与远方”和“眼前的苟且”的第三条道路